第五十章 帝堯師事善卷 揮師滅除西夏

關燈
,一則怒他的虐民;二則三苗在南方,早有異謀,其志不校西夏逼近三苗國,人民困苦,必定投降三苗,是所謂為淵驅魚。

     武備廢弛,萬一三苗竊發,乘間北上,何以禦之?所以将那西夏國的國君,切實責備一番,使他改過。

    哪知西夏國君自以為是,竟無悛改之志。

    帝堯不得已,乃下令廢他為平民。

    又叫老将羿率領兵士,将他的社稷宗廟統統毀去,那西夏國從此就亡了。

    帝堯這次率兵巡守,那三千個人到此地總算用了一用。

     西夏國既亡,帝堯亦就此匆匆歸去。

    到得平陽,不料考監明早已嗚呼。

    原來考監明人甚聰敏,而身體素弱多玻帝堯臨行時,既然限定他功課,叫他修習,考監明天性好學,孜孜不倦,加以父命,益發焚膏繼晷,盡夜不息,因此身體不免更差。

     後來又聽說帝堯在南方,患病甚重,來叫巫鹹,不免心中一急,病更加增。

    巫鹹又往南方,醫治不得其人,遂緻不起。

    那時百姓知道了,都說帝堯教子太嚴之故,體弱多病之幼童,怎樣可以如此督責他讀書呢。

    後世記載上,便有“堯殺長子”之說,其實并非故殺呀。

    閑話不提。

     且說帝堯到了平陽,知考監明已死,父子之情,不免傷感,但亦隻能勉強遏抑。

    後來正妃散宜氏得生一子,取名叫朱,那考監明之死,便漸漸忘懷了。

    一日視朝,得到華邑的奏報,說道:“太華山上現在發現一條大蛇,六足四翼,甚為奇怪。

    查到志書,知道這蛇名叫肥(蟲遺),現則天下大旱。

    究竟可信與否不可知。

    但既有此說,且關系天下,不敢不以奏聞。

    ”帝堯看了,就向大司農道:“去年朕遇到洪崖仙人,曾說天有大變大災。

    現在果有此異物出現,不要就是旱災嗎?天數雖定,人事總不可不盡,汝去預備吧。

    ”大司農答應,立刻發文書通告天下,叫他們修繕隍池陂澤,蓄儲水量,并修理種種取水之物,不在話下。

     一日,帝堯得到消息說道:“藐姑射山上,那四個老者又在那裡聚會呢。

    ”帝堯聽了大喜,立刻輕車簡從的跑去。

    好在路不遠,不半日就到。

    走到半山,隻見一間草屋,外面石上,坐着四個人,許由就在其内。

    帝堯慌忙上前,先與許由行禮,并懇介紹谒見三位太老師。

    許由介紹過了,一個白須老人是王倪,一個面貌嵌奇古怪的是齧缺,一個矮小蒼髯、面色如嬰兒的是被衣。

    當下帝堯都見過了。

    大家都讓坐,帝堯坐了,便細細地向四人請教,直談到日平西山,不覺五中傾悅,莫可名言。

     但是他們所談的。

    究竟是什麼話呢?不但做書的人不能杜撰,就是前代著書的人,亦不敢言,隻能記着幾句,叫作:“堯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,汾水之陽,育然喪其天下焉。

    ”如此而已。

     次日,帝堯又往求見,哪知王倪等都去了,隻剩了一個許由。

     許由道:“我們都是無事遊民,到處為家,随意閑談,都不打緊。

    帝是有職守的,為了我等抛荒政務,未免不可,請帝回去吧。

    将來如欲相見,可往沛澤找尋,定當恭候。

    ”說罷,亦飄然而去。

    帝堯亦隻得回歸平陽。

    好在四人的言論豐采都已親炙,既償夙願,亦不虛此一行了。

     轉瞬殘冬過去,又是新春。

    帝堯想:“洪崖仙人所說的大災期限漸漸近了,究竟不知道是何現象?”頗覺憂慮。

    一日,南交地方來了奏報,說道:“令丘之山出了一種異鳥,其狀如枭而人面,四目而有耳,其聲颙颙,因此就叫它颙鳥。

    北面雞山下,黑水中,出了一種鲑魚,其狀如鲋,而生彘毛,其音如豚。

    據土人說,這兩種東西出現,天—下必定大旱,曆試不爽。

     既然有所聞,不敢不奏。

    ”帝堯一看,與那太華山的肥(蟲遺),正是一類,遂和群臣商議道:“照這個情形看起來,異物疊見,洪崖仙人所說的大災必定旱災了。

    百姓預防之法,不知如何?”大司農道:“臣早查過,都有預備了。

    ”和叔道:“依臣所見,這個話還有點不像。

    旱災是半年多不降雨,才得成災,不會得專指春夏之交而言。

    現在已是春初,就使再兩個月不降雨,亦是常事,何得成災?”帝堯道:“或者是從春夏之交開始旱起,亦未可知。

    ”自此以後,帝堯君臣五日不在憂危戒備之中,亦可謂苦極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