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二章 帝堯箕山訪許由 長淮水怪興風浪

關燈
、揚各歸府屬,以及浙江省的嘉、湖、杭三歸府屬,在上古時候都是大海,并無土地。

    到帝堯的時候,蘇、常、鎮、淮、揚及嘉、湖等處已有沙洲,漸漸的堆起。

    這種沙洲,純系是由淮水、長江兩大川上流各高山中所沖刷下來的泥沙,随水堆積而成,在地理學上叫作沖積層平原。

    但是當時還未與大陸相連,不過散布于江淮之口、大海之邊無數的島嶼,星羅棋布,到處相望罷了。

    所以當時長江出口分作三條:一條叫北江,是長江的正幹。

     它出海的海口在現在揚州、鎮江之間。

    一條叫中江,從安徽蕪湖縣分出,直沖江蘇高淳縣、溧陽縣、宜興縣,穿過太湖,再經過吳江縣、青浦縣、嘉定縣等處人海。

    一條叫南江,從安徽貴池縣分出,經過青陽縣、徑縣、甯國縣、廣德縣,到浙江的安吉縣、吳興縣人海。

    照這種形勢看起來,就是江蘇省的江甯、安徽省的太平、甯國、廣德等處,亦是在長江之口,不過同現在的崇明島一般。

    那時太湖,雖則已經包圍在無數沙洲之中,形成一個湖泊的形勢,但是港汊紛歧,或大或小,處處通海;而長江的中支又直接穿過去,那江身尤為開闊。

    所以海中的波潮,日夕打到太湖之中,湖水的震蕩非常之厲害。

    因此那時候還不叫它太湖,叫它做震澤。

    這是當時長江下流一帶的形勢了。

     且說帝堯到了長江口,但見那些島夷的情形,與中國大不相同。

    那邊天氣炎熱,這時又是初夏,所以他們個個都是赤身露體,便是女子也是如此,僅僅下身圍着一塊布遮掩遮掩,或者在腰間系一根帶,用一塊布從後面繞過胯下,在前面臍下系住,仿佛和嬰孩所用的尿布一般。

    所有男子,大概如此。

    再看他們的頭發,都剪得很短,蓬蓬松松,披披離離,真是一種野蠻樣子。

    再看他們的身體更加奇了,有的在腿上,有的在臂上,有的在足上,有的在身上、背上,有的在臉上,都是花紋。

    那花紋的式樣,有花卉、有葫蘆、有鳥獸,種種不同,而且男女老少,亦人人不同。

     帝堯問羲叔道:“朕久聞揚州之南,有斷發文身之俗,今朝方才看到。

    但不知道他們這種文身,是什麼意思?”羲叔道:“臣曾經考詢過。

    據說,他們的文身有兩種意思:一種是求美觀,大約越是野蠻人越喜歡花彩,可是他們又沒有制造錦繡的能力,而天氣炎熱,就使有了錦繡亦不适用,但是終日裸體相對,亦覺得很不雅觀,所以想出這個方法來,就在現成的肉體上施以文彩,亦可謂惡要好看了。

    第二種意思是為厭勝。

    大約南方之人,迷信極深,水居者常防有蛟龍之患,山居者常防有狼虎之傷,以為紋身之後,此種災難才可以免;就使鑽入波濤之中,獨處山谷之内,亦可以有恃無恐了。

    所以他們紋身的式樣,個個不同,因為他們各人之所謂避忌,亦各各不同的原故。

     譬如有些人,據相面的人說是怕虎的,那麼他的身上,就應該刺成如何一種的花紋,才可免于虎患;有些人,據相面的說是怕水的,那麼他的身上,就應該刺成如何一種的花紋,才可免于水患。

    ”帝堯道:“他們這一種厭勝,果有效驗嗎?” 羲叔道:“并不見得。

    臣在南方多年,對于那種文身之俗,頗加考察,曾經看見一個人,刺了一種避水患的花紋,自以為可以人水而不濡,哪知後來竟溺死了。

    又有一個塾師,待生徒非常嚴厲。

    有一生徒的父親,以理想制成一種花紋,刺在他兒子身上,以為可以受塾師之鞭撲而不會痛了。

    哪知後來受責起來,仍舊是很痛的。

    此外刺避虎患的花紋,而仍舊為豺虎所傷。

     刺避蛟龍的花紋,而仍舊為大魚所吞噬的,尤不計其數。

    可見全是假造及迷信了。

    ”帝堯道:“那麼他們應該覺悟。

    ”羲叔道:“大凡迷信極深,變成習慣之後,要他覺悟非常煩難。

    明明他的厭勝不靈,但是他決不肯說厭勝不靈,必定說另外有原故,或者說觸犯了什麼神祗了,或者說他本人犯了什麼大罪惡了。

    如此種種,就使百端曉谕,舌敝唇焦,亦決不會覺悟的。

    ” 大家聽了,不覺都歎息了一會,即到客館中暫時休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