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二章 帝堯箕山訪許由 長淮水怪興風浪

關燈
第四十二章帝堯箕山訪許由長淮水怪興風浪 治兵之後,帝堯就商議南巡。

    大司農、大司徒等留守,老将羿及羲叔随行。

    赤将子輿道:“野人放蕩慣了,這幾年拘束在這裡,實在悶得很,請随帝同行。

    ”帝堯允許。

    逢蒙亦請同去,羿道:“外面之事,有老夫足以了之,都城重要,這個責任非汝不可,汝宜在此。

    ”逢蒙聽了,很是不快,但亦不敢違拗。

    到了動身的那一天,正妃散宜氏和帝子考監明一同送帝出宮。

     原來帝堯依着帝喾的成法,即位之後不立皇後,散宜氏就是正妃,此外還有三個妃子,以上應後妃四星。

    那考監明就是次妃所生,散宜氏及三妃、四紀,此時均尚無所出。

    考監明今年已八歲了,生得非常聰明活潑,不過身體單弱些。

    但是,帝堯眼看見阏伯、實沈兩弟兄,不友不恭到如此地步;又想到帝摯,本來是先帝元子,亦會得如此荒淫,一半固由于氣質之偏,一半亦由于失教所緻,所以對于考監明,很注意于教育他。

    在去年七歲的時候,已經請了名人做他的師傅,有時退朝之後還要查考他的功課。

    這次将要遠行,少不得切實再訓勉他一番,并限定他幾種功課,等巡守歸來必定要細細查問的。

    考監明一一答應,帝堯才出宮,與群臣一齊上道,直向南方而行。

     到了洛水,早有好幾路諸侯前來迎接,玄元亦在其内。

    這次卻是驩兜同來,孔壬不到,大約是怕見司衡羿的原故。

    帝堯看玄元,益發長大了,應對一切着實中禮,人亦沉靜,不免大獎勉了一番。

     一日,到了中嶽嵩山,大會諸侯,考計政績,有的行賞,有的懲罰,但是懲罰的很是少數。

    禮畢之後,帝堯與各諸侯随意閑談,問起草野之中有無隐逸的賢士。

    伊邑侯道:“臣聽說箕山之下,颍水之陽,有一個賢士姓許、名由,極是有道德的。

    ” 帝堯道:“那麼汝何不任用他呢?”伊邑侯道:“臣亦極想請他出來做官,輔佐政治。

    一則他近幾年來總是遊曆在外,不曾歸來,遇他不到;二則據他的朋友嚴僖說,他決不肯做官,就是請他亦無益的。

    ”帝堯道:“許由這人,朕亦久聞其名,苦于尋他不到,不知道他究在何處?”伊邑侯道:“據他的朋友嚴僖說,他所常去的地方共有八處:一處在帝都相近的藐姑射山上;一處在太行山上,一處在大陸澤西南面的一座什麼山上,臣記不清了;一處在山海東面的中條山上;一處在泰山之南、沂水相近的一座山上;一處在徐州沛澤之中;一處在黟山東麓;一處在漸水旁邊一座虎林山。

    前幾天臣剛與嚴僖談起,據說這許由去年已到沛澤去了,不知确否。

    ”帝堯聽了,沉吟了一會,說道:“那麼朕暫不南行,先到沛澤去吧。

    ” 當下就轉轅而東,一面饬大隊軍士一直向南,在彭蠡北岸等候。

    帝堯等過商丘,商丘侯阏伯置酒接風。

    帝堯問起他火正之事。

    阏伯将曆來研究的木頭搬了出來,一一試驗,給帝堯等觀看,成績甚佳。

    帝堯大為稱贊,獎勉了他一番。

    原來古時取火之法甚為艱難,所以特設火正一官,以為百姓的指導。

    他那取火的方法是鑽木取火,而各種木頭又因季候而不同。

    春天應該用榆樹、柳樹的木頭,夏天應該用棗樹、杏樹的木頭,夏季應該用桑樹、柘樹的木頭,秋天應該用柞樹、梢樹的木頭,冬天應該用槐樹、檀樹的木頭。

    這種取火的木頭,名字叫燧,是上古燧人氏第一個發明的。

    他的取火,是用鑽子來鑽,至于鑽子鑽了如何就能得到火,又何以四季及夏季木頭都須改過,是否季候換了木頭就失其效力,這種方法及理由現在早已失傳,無人知道了。

    但是,當時靠它做炊爨活命之原,必定确實有一種道理。

    商五侯阏伯做了火正之後,能夠如此精細詳考,并且能夠将取火方法畫圖立說分送民間,這亦可謂克盡厥職了。

    閑話不提。

     過了兩日,帝堯等就向沛澤而來。

    原來那沛澤,是個茫茫大澤,附近多是些漁戶,亦有業農的人。

    四處一問,不見有許由蹤迹。

    向南面繞過沛澤,就是彭城之地,那面有些山卻不甚高。

    細細打聽,果然有一個姓許的,是陽城人,在此地住過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