笫八回 指迷津毛遂破雲封 犯殺戒孫膑下天台
關燈
小
中
大
道:“将軍,我如何知道,我又未曾來過。
”孫燕道:“如此說,我們不必在此留戀,誤了程途,上天台山要緊。
”蔔商無可奈何,隻得複上了馬。
行不上幾裡,果然見一座大石橋。
過了石橋,萬山俱各不見,卻是一塊大地,又有無數松林。
隻聽鳥鵲聲喧,并不見一個人影。
過了一帶松林,便有一道小溪攔住,迎頭在路上,萬山朝拱齊趨。
此水左右并無樵徑,隻得照書行事,見桧轉彎便了。
看看日色全無,萬山聳起,那風雲吼聲,如龍吟虎嘯,一個個心中怯了起來。
且幸樹葉中照下月影,稍可見路。
衆人不敢停留,隻尋桧樹。
完時天已黎明了。
擡頭一看,迎面一座高山峻峨,齊整不過。
怎見得: 層巒聳翠,疊嶂流青。
四對有不謝之花,百載有長青之草。
白猿獻果,斑鹿啣芝。
鶴戾猿啼,龍吟虎嘯。
青松翠柳遮紅日,錦樹琪花繞白雲。
衆人一路上遊玩山景,猛擡頭見一石碑,直壁刻着天台山三個鬥大的字。
衆人無一個不歡喜,齊喊道:“到了,到了。
”孫燕便道:“老柱國且下馬,不必延遲,我們找洞府罷。
”于是衆将挽扶蔔商打盤上山。
找了多時,隻見霧氣騰騰,那裡有什麼洞府。
孫燕道:“老桂國你找不到天台洞麼?”蔔商道:“我那見來,此處既叫天台山,必有天台洞,将軍且不必性急,我們再找尋找尋。
”又團團走了一遍,并不見洞口。
蔔商乃是年老之人,雖有家将扶持,但是走一個大圓圈兒,早已上氣不接下氣,氣喘喘的,隻叫:“奇怪,奇怪,山已找到了,因何洞不見。
”孫燕見蔔商走得氣喘喘的,便道:“老柱國你且在此歇息,待我們分開去找,或者大夥找的不細,分開找的,自然處處皆到。
”蔔商點頭道:“将軍言之有理。
”就在路旁一塊光石坐下,孫燕又叫四名家将護着蔔商,然後與衆人各分地段,四下裡去找尋了一個時辰,大衆聚回原處道:“這個山四圍皆是下山之路,并無什麼深坑大壑。
雖然高大,卻是直聳的。
我們四路,俱從山頂直找下山腳,從山腳又找上山頂,那裡見個洞,連個大孔兒也是沒有。
”孫燕此時急得兩目通紅,心如槍戳一般,正不耐煩。
隻見班豹道:“是了,或者天台山原是天台山,天台洞原是天台洞,不在一處,也未可定。
”蔔商聞言說道:“豈有此理,明明柬帖上說,到天台山就見天台洞,那有另在處的話。
”孫燕便喝班豹道:“休得胡言,三叔留下柬帖與老國師,上面是這等說,豈有謊言之理。
” 正談間,忽聽得一聲牛吼,衆人發了一個呆。
蔔商言道:“才不是牛吼麼,必是你三叔的牛叫,你們快去再找。
”孫燕聞言,忙又找了一回。
回來道:“那兒見個牛影?”正說着,猛然的牛又連叫了兩聲。
蔔商道:“真是盤角青牛的聲音,一些不錯。
”孫燕道:“既有青牛吼聲,料想洞門必在左右了,怎麼沒處找尋。
”蔔商想一想道:“我有個道理,空山回音最是洪遠,我們也不必亂走,隻大叫你三叔的法号罷。
山音應得遠,他裡頭聽見我們的聲音,打發人出來迎接我們,也未可知。
”孫燕見說,言之有理,随吩咐衆人齊聲喊叫起來。
山谷相應不斷。
暫且不提他們亂叫,且說毛遂往别山遊了一回,才回來至天台山。
在雲端之上,隻聽得人聲亂叫孫膑的道号,忙閃目往下一看,見山中有一幹行人,數十匹馬,一塊光石上坐着一老一少,俱是官家打扮。
心中不解其故,暗想道:“這是為何?且不要管他,待我下去問問。
”遂一按雲頭,落将下來。
邁開短腿,就朝人堆處走。
早被一個眼利的家人看見道:“你們看,那山凹裡走來一個東西,是妖精呢,還是鬼怪哩?”又一個道:“呀,是個短人呢。
”孫燕聞言,回頭一看,果見一個短人,搖搖擺擺的往這裡走來。
心中大喜道:“有人來此,就可以問路,你們勿要驚吓他。
”正說着,那個人已到跟前,卻是個道家打扮。
怎見得: 二目如鈴露寶光, 身高三尺無多長。
藍袍道履沾雲氣, 滿面霞光露半蒼。
蔔商與孫燕一齊迎将上去道:“仙長請了。
”毛遂也拱了手道:“請了。
”蔔商問道:“仙長從何處至此?”毛遂道:“貧道在前山住的,因從此經過,要找個道友談談。
你們列位是從何處來的,到此何幹?如何亂喊孫伯齡廣文仙子?莫非在此山中失去此二人麼?”蔔商道:“非也,我乃齊國上卿蔔商,此位是燕國的皇親瑞陵君孫操之孫,正總戎孫龍之子,是天台山天台洞廣文仙子孫膑之侄。
因他祖父與秦國交兵,命喪秦将王翦之手。
如今秦兵圍困易州,是他背燕主的
”孫燕道:“如此說,我們不必在此留戀,誤了程途,上天台山要緊。
”蔔商無可奈何,隻得複上了馬。
行不上幾裡,果然見一座大石橋。
過了石橋,萬山俱各不見,卻是一塊大地,又有無數松林。
隻聽鳥鵲聲喧,并不見一個人影。
過了一帶松林,便有一道小溪攔住,迎頭在路上,萬山朝拱齊趨。
此水左右并無樵徑,隻得照書行事,見桧轉彎便了。
看看日色全無,萬山聳起,那風雲吼聲,如龍吟虎嘯,一個個心中怯了起來。
且幸樹葉中照下月影,稍可見路。
衆人不敢停留,隻尋桧樹。
完時天已黎明了。
擡頭一看,迎面一座高山峻峨,齊整不過。
怎見得: 層巒聳翠,疊嶂流青。
四對有不謝之花,百載有長青之草。
白猿獻果,斑鹿啣芝。
鶴戾猿啼,龍吟虎嘯。
青松翠柳遮紅日,錦樹琪花繞白雲。
衆人一路上遊玩山景,猛擡頭見一石碑,直壁刻着天台山三個鬥大的字。
衆人無一個不歡喜,齊喊道:“到了,到了。
”孫燕便道:“老柱國且下馬,不必延遲,我們找洞府罷。
”于是衆将挽扶蔔商打盤上山。
找了多時,隻見霧氣騰騰,那裡有什麼洞府。
孫燕道:“老桂國你找不到天台洞麼?”蔔商道:“我那見來,此處既叫天台山,必有天台洞,将軍且不必性急,我們再找尋找尋。
”又團團走了一遍,并不見洞口。
蔔商乃是年老之人,雖有家将扶持,但是走一個大圓圈兒,早已上氣不接下氣,氣喘喘的,隻叫:“奇怪,奇怪,山已找到了,因何洞不見。
”孫燕見蔔商走得氣喘喘的,便道:“老柱國你且在此歇息,待我們分開去找,或者大夥找的不細,分開找的,自然處處皆到。
”蔔商點頭道:“将軍言之有理。
”就在路旁一塊光石坐下,孫燕又叫四名家将護着蔔商,然後與衆人各分地段,四下裡去找尋了一個時辰,大衆聚回原處道:“這個山四圍皆是下山之路,并無什麼深坑大壑。
雖然高大,卻是直聳的。
我們四路,俱從山頂直找下山腳,從山腳又找上山頂,那裡見個洞,連個大孔兒也是沒有。
”孫燕此時急得兩目通紅,心如槍戳一般,正不耐煩。
隻見班豹道:“是了,或者天台山原是天台山,天台洞原是天台洞,不在一處,也未可定。
”蔔商聞言說道:“豈有此理,明明柬帖上說,到天台山就見天台洞,那有另在處的話。
”孫燕便喝班豹道:“休得胡言,三叔留下柬帖與老國師,上面是這等說,豈有謊言之理。
” 正談間,忽聽得一聲牛吼,衆人發了一個呆。
蔔商言道:“才不是牛吼麼,必是你三叔的牛叫,你們快去再找。
”孫燕聞言,忙又找了一回。
回來道:“那兒見個牛影?”正說着,猛然的牛又連叫了兩聲。
蔔商道:“真是盤角青牛的聲音,一些不錯。
”孫燕道:“既有青牛吼聲,料想洞門必在左右了,怎麼沒處找尋。
”蔔商想一想道:“我有個道理,空山回音最是洪遠,我們也不必亂走,隻大叫你三叔的法号罷。
山音應得遠,他裡頭聽見我們的聲音,打發人出來迎接我們,也未可知。
”孫燕見說,言之有理,随吩咐衆人齊聲喊叫起來。
山谷相應不斷。
暫且不提他們亂叫,且說毛遂往别山遊了一回,才回來至天台山。
在雲端之上,隻聽得人聲亂叫孫膑的道号,忙閃目往下一看,見山中有一幹行人,數十匹馬,一塊光石上坐着一老一少,俱是官家打扮。
心中不解其故,暗想道:“這是為何?且不要管他,待我下去問問。
”遂一按雲頭,落将下來。
邁開短腿,就朝人堆處走。
早被一個眼利的家人看見道:“你們看,那山凹裡走來一個東西,是妖精呢,還是鬼怪哩?”又一個道:“呀,是個短人呢。
”孫燕聞言,回頭一看,果見一個短人,搖搖擺擺的往這裡走來。
心中大喜道:“有人來此,就可以問路,你們勿要驚吓他。
”正說着,那個人已到跟前,卻是個道家打扮。
怎見得: 二目如鈴露寶光, 身高三尺無多長。
藍袍道履沾雲氣, 滿面霞光露半蒼。
蔔商與孫燕一齊迎将上去道:“仙長請了。
”毛遂也拱了手道:“請了。
”蔔商問道:“仙長從何處至此?”毛遂道:“貧道在前山住的,因從此經過,要找個道友談談。
你們列位是從何處來的,到此何幹?如何亂喊孫伯齡廣文仙子?莫非在此山中失去此二人麼?”蔔商道:“非也,我乃齊國上卿蔔商,此位是燕國的皇親瑞陵君孫操之孫,正總戎孫龍之子,是天台山天台洞廣文仙子孫膑之侄。
因他祖父與秦國交兵,命喪秦将王翦之手。
如今秦兵圍困易州,是他背燕主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