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七回 死範雎計逃秦國 假張祿廷辱魏使
關燈
小
中
大
先生卒不幸教寡人,豈以寡人為不足語耶?”範雎對曰:“非敢然也。
昔者呂尚釣于渭濱,及遇文王,一言而拜為尚父,卒用其謀,滅商而有天下。
箕子、比幹,身為貴戚,盡言極谏,商纣不聽,或奴或誅,商遂以亡。
此無他,信與不信之異也。
呂尚雖疏,而見信于文王,故王業歸于周,而尚亦享有侯封,傳之世世。
箕子、比幹雖親,而不見信于纣,故身不免死辱,而無救于國。
今臣羁旅之臣,居至疏之地,而所欲言者,皆興亡大計,或關系人骨肉之間。
不深言,則無救于秦;欲深言,則箕子、比幹之禍随于後,所以王三問而不敢答者,未蔔王心之信不信何如耳?”秦王複跪請曰:“先生,是何言也!寡人慕先生大才,故屏去左右,專意聽教。
事凡可言者,上及太後,下及大臣,願先生盡言無隐。
”秦王這句話,因是進永巷時,聞宦者述範雎之言,“秦止有太後、穰侯,不聞有王”之語,心下疑惑,實落的要請教一番。
這邊範雎猶恐初見之時,萬一語不投機,便絕了後來進言之路,況且左右竊聽者多,恐其傳說,禍且不測,故且将外邊事情,略說一番,以為引火之煤。
乃對曰:“大王以盡言命臣,臣之願也!”遂下拜,秦王亦答拜。
然後就坐開言曰:“秦地之險,天下莫及,其甲兵之強,天下亦莫敵。
然兼并之謀不就,伯王之業不成,豈非秦之大臣,計有所失乎?”秦王側席問曰:“請言失計何在?”範雎曰:“臣聞穰侯将越韓、魏而攻齊,其計左矣。
齊去秦甚遠,有韓、魏以間之。
王少出師,則不足以害齊,若多出師,則先為秦害。
昔魏越趙而伐中山,即克其地,旋為趙有。
何者?以中山近趙而遠魏也。
今伐齊而不克,為秦大辱。
即伐齊而克,徒以資韓、魏,于秦何利焉?為大王計,莫如遠交而近攻。
遠交,以離人之歡,近攻,以廣我之地。
自近而遠,如蠶食葉,天下不難盡矣。
”秦王又曰:“遠交近攻之道何如?”範雎曰:“遠交,莫如齊、楚,近攻,莫如韓、魏,既得韓、魏,齊、楚能獨存乎?”秦王鼓掌稱善,即拜範雎為客卿,号為張卿。
用其計,東伐韓、魏,止白起伐齊之師不行。
魏冉與白起一相一将,用事日久,見張祿驟然得寵,俱有不悅之意。
惟秦王深信之,寵遇日隆,每每中夜獨召計事,無說不行。
範雎知秦王之心已固,請間,盡屏左右,進說曰:“臣蒙大王過聽,引與共事,臣雖粉骨碎身,無以為酬。
雖然,臣有安秦之計,尚未敢盡效于王也。
”秦王跪問曰:“寡人以國托于先生,先生有安秦之計,不以此時辱教,尚何待乎?”範雎曰:“臣前居山東時,聞齊但有孟嘗君,不聞有齊王;聞秦但有太後、穰侯、華陽君、高陵君、泾陽君,不聞有秦王。
夫制國之謂王,生殺予奪,他人不敢擅專。
今太後恃國母之尊,擅行不顧者四十馀年。
穰侯獨相秦國,華陽輔之,泾陽、高陵,各立門戶,生殺自由,私家之富,十倍于公。
大王拱手而享其空名,不亦危乎?昔崔杼擅齊,卒弑莊公;李兌擅趙,終戕主父。
今穰侯内仗太後之勢,外竊大王之威,用兵則諸侯震恐,解甲則列國感恩,廣置耳目,布王左右,臣見王之獨立于朝,非一日矣。
恐千秋萬歲而後,有秦國者,非王之子孫也!”秦王聞之,不覺毛骨悚然,再拜謝曰:“先生所教,乃肺腑至言,寡人恨聞之不早。
”遂于次日,收穰侯魏冉相印,使就國。
穰侯取牛車于有司,徙其家财,千有馀乘,奇珍異寶,皆秦内庫所未有者。
明日,秦王複逐華陽、高陵、泾陽三君于關外,安置太後于深宮,不許與聞政事。
遂以範雎為丞相,封以應城,号為應侯。
秦人皆謂張祿為丞相,無人知為範雎。
惟鄭安平知之,雎戒以勿洩,安平亦不敢言。
──時秦昭襄王之四十一年,周赧王之四十九年也。
是時,魏昭王已薨,子安釐王即位,聞知秦王新用張祿丞相之謀,欲伐魏國,急集群臣計議。
信陵君無忌曰:“秦兵不加魏者數年矣。
今無故興師,明欺我不能相持也。
宜嚴兵固圉以待之。
”相國魏齊曰:“不然。
秦強魏弱,戰必無幸。
聞丞相張祿,乃魏人也,豈無香火之情哉?倘遣使赍厚币,先通張相,後谒秦王,許以納質講和,可保萬全。
”安釐王初即位,未經戰伐,乃用魏齊之策,使中大夫須賈出使于秦。
須賈奉命,竟至鹹陽,下于館驿。
範雎知之,喜曰:“須賈至此,乃吾報仇之日矣。
”遂換去鮮衣,裝作寒酸落魄之狀,潛出府門,來到館驿,徐步而入,谒見須賈。
須賈一見,大驚曰:“範叔固無恙乎?吾以汝被魏相打死,何以得命在此?”範雎曰:“彼時将吾屍首擲于郊外,次早方蘇,适遇有賈客過此,聞呻吟聲,憐而救之。
苟延一命,不敢回家,因間關來至秦國。
不期複見大夫之面于此。
”須賈曰:“範叔豈欲遊說于秦乎?”睢曰:“某昔日得罪魏國,亡命來此,得生為幸,尚敢開口言事耶?”須賈曰:“範叔在秦,何以為生?”睢曰:“為傭餬口耳。
”須賈不覺動了哀憐之意,留之同坐,索酒食賜之。
時值冬天,範雎衣敝,有戰栗之狀。
須賈歎曰:“範叔一寒如此哉!”命取一绨袍與穿。
範雎曰:“大夫之衣,某何敢當?”須賈曰:“故人何必過謙!”範雎穿袍,再四稱謝。
因問:“
昔者呂尚釣于渭濱,及遇文王,一言而拜為尚父,卒用其謀,滅商而有天下。
箕子、比幹,身為貴戚,盡言極谏,商纣不聽,或奴或誅,商遂以亡。
此無他,信與不信之異也。
呂尚雖疏,而見信于文王,故王業歸于周,而尚亦享有侯封,傳之世世。
箕子、比幹雖親,而不見信于纣,故身不免死辱,而無救于國。
今臣羁旅之臣,居至疏之地,而所欲言者,皆興亡大計,或關系人骨肉之間。
不深言,則無救于秦;欲深言,則箕子、比幹之禍随于後,所以王三問而不敢答者,未蔔王心之信不信何如耳?”秦王複跪請曰:“先生,是何言也!寡人慕先生大才,故屏去左右,專意聽教。
事凡可言者,上及太後,下及大臣,願先生盡言無隐。
”秦王這句話,因是進永巷時,聞宦者述範雎之言,“秦止有太後、穰侯,不聞有王”之語,心下疑惑,實落的要請教一番。
這邊範雎猶恐初見之時,萬一語不投機,便絕了後來進言之路,況且左右竊聽者多,恐其傳說,禍且不測,故且将外邊事情,略說一番,以為引火之煤。
乃對曰:“大王以盡言命臣,臣之願也!”遂下拜,秦王亦答拜。
然後就坐開言曰:“秦地之險,天下莫及,其甲兵之強,天下亦莫敵。
然兼并之謀不就,伯王之業不成,豈非秦之大臣,計有所失乎?”秦王側席問曰:“請言失計何在?”範雎曰:“臣聞穰侯将越韓、魏而攻齊,其計左矣。
齊去秦甚遠,有韓、魏以間之。
王少出師,則不足以害齊,若多出師,則先為秦害。
昔魏越趙而伐中山,即克其地,旋為趙有。
何者?以中山近趙而遠魏也。
今伐齊而不克,為秦大辱。
即伐齊而克,徒以資韓、魏,于秦何利焉?為大王計,莫如遠交而近攻。
遠交,以離人之歡,近攻,以廣我之地。
自近而遠,如蠶食葉,天下不難盡矣。
”秦王又曰:“遠交近攻之道何如?”範雎曰:“遠交,莫如齊、楚,近攻,莫如韓、魏,既得韓、魏,齊、楚能獨存乎?”秦王鼓掌稱善,即拜範雎為客卿,号為張卿。
用其計,東伐韓、魏,止白起伐齊之師不行。
魏冉與白起一相一将,用事日久,見張祿驟然得寵,俱有不悅之意。
惟秦王深信之,寵遇日隆,每每中夜獨召計事,無說不行。
範雎知秦王之心已固,請間,盡屏左右,進說曰:“臣蒙大王過聽,引與共事,臣雖粉骨碎身,無以為酬。
雖然,臣有安秦之計,尚未敢盡效于王也。
”秦王跪問曰:“寡人以國托于先生,先生有安秦之計,不以此時辱教,尚何待乎?”範雎曰:“臣前居山東時,聞齊但有孟嘗君,不聞有齊王;聞秦但有太後、穰侯、華陽君、高陵君、泾陽君,不聞有秦王。
夫制國之謂王,生殺予奪,他人不敢擅專。
今太後恃國母之尊,擅行不顧者四十馀年。
穰侯獨相秦國,華陽輔之,泾陽、高陵,各立門戶,生殺自由,私家之富,十倍于公。
大王拱手而享其空名,不亦危乎?昔崔杼擅齊,卒弑莊公;李兌擅趙,終戕主父。
今穰侯内仗太後之勢,外竊大王之威,用兵則諸侯震恐,解甲則列國感恩,廣置耳目,布王左右,臣見王之獨立于朝,非一日矣。
恐千秋萬歲而後,有秦國者,非王之子孫也!”秦王聞之,不覺毛骨悚然,再拜謝曰:“先生所教,乃肺腑至言,寡人恨聞之不早。
”遂于次日,收穰侯魏冉相印,使就國。
穰侯取牛車于有司,徙其家财,千有馀乘,奇珍異寶,皆秦内庫所未有者。
明日,秦王複逐華陽、高陵、泾陽三君于關外,安置太後于深宮,不許與聞政事。
遂以範雎為丞相,封以應城,号為應侯。
秦人皆謂張祿為丞相,無人知為範雎。
惟鄭安平知之,雎戒以勿洩,安平亦不敢言。
──時秦昭襄王之四十一年,周赧王之四十九年也。
是時,魏昭王已薨,子安釐王即位,聞知秦王新用張祿丞相之謀,欲伐魏國,急集群臣計議。
信陵君無忌曰:“秦兵不加魏者數年矣。
今無故興師,明欺我不能相持也。
宜嚴兵固圉以待之。
”相國魏齊曰:“不然。
秦強魏弱,戰必無幸。
聞丞相張祿,乃魏人也,豈無香火之情哉?倘遣使赍厚币,先通張相,後谒秦王,許以納質講和,可保萬全。
”安釐王初即位,未經戰伐,乃用魏齊之策,使中大夫須賈出使于秦。
須賈奉命,竟至鹹陽,下于館驿。
範雎知之,喜曰:“須賈至此,乃吾報仇之日矣。
”遂換去鮮衣,裝作寒酸落魄之狀,潛出府門,來到館驿,徐步而入,谒見須賈。
須賈一見,大驚曰:“範叔固無恙乎?吾以汝被魏相打死,何以得命在此?”範雎曰:“彼時将吾屍首擲于郊外,次早方蘇,适遇有賈客過此,聞呻吟聲,憐而救之。
苟延一命,不敢回家,因間關來至秦國。
不期複見大夫之面于此。
”須賈曰:“範叔豈欲遊說于秦乎?”睢曰:“某昔日得罪魏國,亡命來此,得生為幸,尚敢開口言事耶?”須賈曰:“範叔在秦,何以為生?”睢曰:“為傭餬口耳。
”須賈不覺動了哀憐之意,留之同坐,索酒食賜之。
時值冬天,範雎衣敝,有戰栗之狀。
須賈歎曰:“範叔一寒如此哉!”命取一绨袍與穿。
範雎曰:“大夫之衣,某何敢當?”須賈曰:“故人何必過謙!”範雎穿袍,再四稱謝。
因問: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