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三回 誅芈勝葉公定楚 滅夫差越王稱霸
關燈
小
中
大
也?”左右對曰:“生稻。
”夫差曰:“此公孫聖所言,‘不得火食走章皇’也。
”王孫駱曰:“飽食而去!前有深谷,可以暫避。
”夫差曰:“妖夢已準,死在旦夕,暫避何為?”乃止于陽山,謂王孫駱曰:“吾前戮公孫聖,投于此山之巅,不知尚有靈響否?”駱曰:“王試呼之。
”夫差乃大呼曰:“公孫聖!”山中亦應曰:“公孫聖。
”三呼而三應。
夫差心中恐懼,乃遷于幹隧。
勾踐率千人追至,圍之數重。
夫差作書,系于矢上,射入越軍。
軍人拾取呈上,種、蠡二人同啟,視其詞曰: 吾聞“狡兔死而良犬烹”,敵國如滅,謀臣必亡,大夫何不存吳一線,以自為馀地? 文種亦作書系矢而答之曰: 吳有大過者六:戮忠臣伍子胥,大過一也;以直言殺公孫聖,大過二也;太宰讒佞,而聽用之,大過三也;齊、晉無罪,數伐其國,大過四也;吳、越同壤而侵伐,大過五也;越親戕吳之前王,不知報仇,而縱敵贻患,大過六也。
有此六大過,欲免于亡,得乎?昔天以越賜吳,吳不肯受。
今天以吳賜越,越其敢違天之命! 夫差得書,讀至第六款大過,垂淚曰:“寡人不誅勾踐,忘先王之仇,為不孝之子,此天之所以棄吳也!”王孫駱曰:“臣請再見越王而哀懇之。
”夫差曰:“寡人不願複國,若許為附庸,世世事越,固所願矣。
” 駱至越軍,種、蠡拒之不得入。
勾踐望見吳使者泣涕而去,意頗憐之,使人謂吳王曰:“寡人念君昔日之情,請置君于甬東,給夫婦五百家,以終王之世。
”夫差含淚而對曰:“君王幸赦吳,吳亦君之外府也。
若覆社稷,廢宗廟,而以五百家為?臣,孤老矣,不能從編氓之列,孤有死耳!”越使者去,夫差猶未肯自裁。
勾踐謂種、蠡曰:“二子何不執而誅之?”種、蠡對曰:“人臣不敢加誅于君,願主公自命之!天誅當行,不可久稽。
”勾踐乃仗“步光”之劍,立于軍前,使人告吳王曰:“世無萬歲之君,總之一死,何必使吾師加刃于王耶?”夫差乃太息數聲,四顧而望,泣曰:“吾殺忠臣子胥公孫聖,今自殺晚矣!”謂左右曰:“使死者有知,無面目見子胥、公孫聖于地下,必重羅三幅,以掩吾面!”言罷,拔佩劍自刎。
王孫駱解衣以覆吳王之屍,即以組帶自缢于旁。
勾踐命以侯禮葬于陽山,使軍士每人負土一蔂,須臾,遂成大冢。
流其三子于龍尾山,後人名其裡為吳山裡。
詩人張羽有詩歎曰: 荒台獨上故城西,辇路凄涼草木悲。
廢墓已無金虎卧,壞牆時有夜烏啼; 采香徑斷來麋鹿,響屧廊空變黍離; 欲吊伍員何處所?淡煙斜月不堪題! 楊誠齋《蘇台吊古》詩雲: 插天四塔雲中出,隔水諸峰雪後新。
道是遠瞻三百裡,如何不見六千人? 胡曾先生詠史詩雲: 吳王恃霸逞雄才,貪向姑蘇醉綠醅。
不覺錢塘江上月,一宵西送越兵來。
元人薩都剌詩雲: 阊門楊柳自春風,水殿幽花泣露紅。
飛絮年年滿城郭,行人不見館娃宮。
唐人陸龜蒙詠西施雲: 半夜娃宮作戰場,血腥猶雜宴時香。
西施不及燒殘蠟,猶為君王泣數行。
再說越王入姑蘇城,據吳王之宮,百官稱賀。
伯嚭亦在其列,恃其舊日周旋之恩,面有德色。
勾踐謂曰:“子,吳太宰也,寡人敢相屈乎?汝君在陽山,何不從之?”伯嚭慚而退。
勾踐使力士執而殺之,滅其家,曰:“吾以報子胥之忠也!”勾踐撫定吳民,乃以兵北渡江、淮,與齊、晉、宋、魯諸侯,會于舒州,使人緻貢于周。
時周敬王已崩,太子名仁嗣位,是為元王。
元王使人賜勾踐衮冕、圭璧、彤弓、弧矢,命為東方之伯。
勾踐受命,諸侯悉遣人緻賀。
其時楚滅陳國,懼越兵威,亦遣使修聘。
勾踐割淮上之地以與楚,割泗水之東,地方百裡以與魯,以吳所侵宋地歸宋。
諸侯悅服,尊越為霸。
越王還吳國,遣人築賀台于會稽,以蓋昔日被栖之恥。
置酒吳宮文台之上,與群臣為樂,命樂工作《伐吳》之曲,樂師引琴而鼓之。
其詞曰: 吾王神武蓄兵威,欲誅無道當何時?大夫種蠡前緻詞:吳殺忠臣伍子胥,今不伐吳又何須? 良臣集謀迎天禧,一戰開疆千裡馀。
恢恢功業勒常彜,賞無所吝罰不違。
君臣同樂酒盈卮。
台上群臣大悅而笑,惟勾踐面無喜色。
範蠡私歎曰:“越王不欲功歸臣下,疑忌之端已見矣!”次日,入辭越王曰:“臣聞‘主辱臣死。
’向者,大王辱于會稽,臣所以不死者,欲隐忍成越之功也。
今吳已滅矣,大王倘免臣會稽之誅,願乞骸骨,老于江湖。
”越王恻然,泣下沾衣,言曰:“寡人賴子之力,以有今日,方思圖報,奈何棄寡人而去乎?留則與子共國,去則妻子為戮!”蠡曰:“臣則宜死,妻子何罪?死生惟王,臣不顧矣。
”是夜,乘扁舟出齊女門,涉三江,入五湖。
至今齊門外有地名蠡口,即範蠡涉三江之道也。
次日,越王使人召範蠡,蠡已行矣。
越王愀然變色,謂文種曰:“蠡可追乎?”文種曰:“蠡有鬼神不測之機,不可追也。
”
”夫差曰:“此公孫聖所言,‘不得火食走章皇’也。
”王孫駱曰:“飽食而去!前有深谷,可以暫避。
”夫差曰:“妖夢已準,死在旦夕,暫避何為?”乃止于陽山,謂王孫駱曰:“吾前戮公孫聖,投于此山之巅,不知尚有靈響否?”駱曰:“王試呼之。
”夫差乃大呼曰:“公孫聖!”山中亦應曰:“公孫聖。
”三呼而三應。
夫差心中恐懼,乃遷于幹隧。
勾踐率千人追至,圍之數重。
夫差作書,系于矢上,射入越軍。
軍人拾取呈上,種、蠡二人同啟,視其詞曰: 吾聞“狡兔死而良犬烹”,敵國如滅,謀臣必亡,大夫何不存吳一線,以自為馀地? 文種亦作書系矢而答之曰: 吳有大過者六:戮忠臣伍子胥,大過一也;以直言殺公孫聖,大過二也;太宰讒佞,而聽用之,大過三也;齊、晉無罪,數伐其國,大過四也;吳、越同壤而侵伐,大過五也;越親戕吳之前王,不知報仇,而縱敵贻患,大過六也。
有此六大過,欲免于亡,得乎?昔天以越賜吳,吳不肯受。
今天以吳賜越,越其敢違天之命! 夫差得書,讀至第六款大過,垂淚曰:“寡人不誅勾踐,忘先王之仇,為不孝之子,此天之所以棄吳也!”王孫駱曰:“臣請再見越王而哀懇之。
”夫差曰:“寡人不願複國,若許為附庸,世世事越,固所願矣。
” 駱至越軍,種、蠡拒之不得入。
勾踐望見吳使者泣涕而去,意頗憐之,使人謂吳王曰:“寡人念君昔日之情,請置君于甬東,給夫婦五百家,以終王之世。
”夫差含淚而對曰:“君王幸赦吳,吳亦君之外府也。
若覆社稷,廢宗廟,而以五百家為?臣,孤老矣,不能從編氓之列,孤有死耳!”越使者去,夫差猶未肯自裁。
勾踐謂種、蠡曰:“二子何不執而誅之?”種、蠡對曰:“人臣不敢加誅于君,願主公自命之!天誅當行,不可久稽。
”勾踐乃仗“步光”之劍,立于軍前,使人告吳王曰:“世無萬歲之君,總之一死,何必使吾師加刃于王耶?”夫差乃太息數聲,四顧而望,泣曰:“吾殺忠臣子胥公孫聖,今自殺晚矣!”謂左右曰:“使死者有知,無面目見子胥、公孫聖于地下,必重羅三幅,以掩吾面!”言罷,拔佩劍自刎。
王孫駱解衣以覆吳王之屍,即以組帶自缢于旁。
勾踐命以侯禮葬于陽山,使軍士每人負土一蔂,須臾,遂成大冢。
流其三子于龍尾山,後人名其裡為吳山裡。
詩人張羽有詩歎曰: 荒台獨上故城西,辇路凄涼草木悲。
廢墓已無金虎卧,壞牆時有夜烏啼; 采香徑斷來麋鹿,響屧廊空變黍離; 欲吊伍員何處所?淡煙斜月不堪題! 楊誠齋《蘇台吊古》詩雲: 插天四塔雲中出,隔水諸峰雪後新。
道是遠瞻三百裡,如何不見六千人? 胡曾先生詠史詩雲: 吳王恃霸逞雄才,貪向姑蘇醉綠醅。
不覺錢塘江上月,一宵西送越兵來。
元人薩都剌詩雲: 阊門楊柳自春風,水殿幽花泣露紅。
飛絮年年滿城郭,行人不見館娃宮。
唐人陸龜蒙詠西施雲: 半夜娃宮作戰場,血腥猶雜宴時香。
西施不及燒殘蠟,猶為君王泣數行。
再說越王入姑蘇城,據吳王之宮,百官稱賀。
伯嚭亦在其列,恃其舊日周旋之恩,面有德色。
勾踐謂曰:“子,吳太宰也,寡人敢相屈乎?汝君在陽山,何不從之?”伯嚭慚而退。
勾踐使力士執而殺之,滅其家,曰:“吾以報子胥之忠也!”勾踐撫定吳民,乃以兵北渡江、淮,與齊、晉、宋、魯諸侯,會于舒州,使人緻貢于周。
時周敬王已崩,太子名仁嗣位,是為元王。
元王使人賜勾踐衮冕、圭璧、彤弓、弧矢,命為東方之伯。
勾踐受命,諸侯悉遣人緻賀。
其時楚滅陳國,懼越兵威,亦遣使修聘。
勾踐割淮上之地以與楚,割泗水之東,地方百裡以與魯,以吳所侵宋地歸宋。
諸侯悅服,尊越為霸。
越王還吳國,遣人築賀台于會稽,以蓋昔日被栖之恥。
置酒吳宮文台之上,與群臣為樂,命樂工作《伐吳》之曲,樂師引琴而鼓之。
其詞曰: 吾王神武蓄兵威,欲誅無道當何時?大夫種蠡前緻詞:吳殺忠臣伍子胥,今不伐吳又何須? 良臣集謀迎天禧,一戰開疆千裡馀。
恢恢功業勒常彜,賞無所吝罰不違。
君臣同樂酒盈卮。
台上群臣大悅而笑,惟勾踐面無喜色。
範蠡私歎曰:“越王不欲功歸臣下,疑忌之端已見矣!”次日,入辭越王曰:“臣聞‘主辱臣死。
’向者,大王辱于會稽,臣所以不死者,欲隐忍成越之功也。
今吳已滅矣,大王倘免臣會稽之誅,願乞骸骨,老于江湖。
”越王恻然,泣下沾衣,言曰:“寡人賴子之力,以有今日,方思圖報,奈何棄寡人而去乎?留則與子共國,去則妻子為戮!”蠡曰:“臣則宜死,妻子何罪?死生惟王,臣不顧矣。
”是夜,乘扁舟出齊女門,涉三江,入五湖。
至今齊門外有地名蠡口,即範蠡涉三江之道也。
次日,越王使人召範蠡,蠡已行矣。
越王愀然變色,謂文種曰:“蠡可追乎?”文種曰:“蠡有鬼神不測之機,不可追也。
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