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九回 歸女樂黎彌阻孔子 栖會稽文種通宰嚭

關燈


    蒯瞆深恨其事,使家臣戲陽速因朝見之際,刺殺南子,以滅其醜。

    南子覺之,訴于靈公。

    靈公逐蒯瞆,瞆奔宋,轉又奔晉。

    靈公立蒯瞆之子辄為世子。

    及孔子再至,南子請見之。

    知孔子為聖人,倍加敬禮。

    忽一日,靈公與南子同車而出,使孔子為陪乘。

    過街市,市人歌曰: 同車者色耶?從車者德耶? 孔子歎曰:“君之好德不如好色!”乃去衛适宋,與弟子習禮于大樹之下。

    宋司馬桓魋,亦以男色得寵于景公,方貴幸用事,忌孔子之來,遂使人伐其樹,欲求孔子殺之。

    孔子微服去宋,适鄭,将适晉,至河,聞趙鞅殺賢臣窦犨、舜華,歎曰:“鳥獸惡傷其類,況人乎?”複返衛。

     未幾,衛靈公卒,國人立辄為君,是為出公。

    蒯瞆亦借晉援,與陽虎襲戚據之。

    是時,衛父子争國,晉助蒯瞆,齊助辄。

    孔子惡其逆理,複去衛适陳,又将适蔡。

    楚昭王聞孔子在陳、蔡之間,使人聘之。

    陳、蔡大夫相議,以為楚用孔子,陳、蔡危矣,乃相與發兵圍孔子于野。

    孔子絕糧三日,而弦歌不辍。

    今開封府陳州界有地名桑落,其地有台,名曰厄台,即孔子當時絕糧處。

    宋劉敞有詩雲: 四海栖栖一旅人,絕糧三日死生鄰。

     自是天心勞木铎,豈關陳蔡有愚臣。

     忽一晚,有異人長九尺馀,皂衣高冠,披甲持戈,向孔子大咤,聲動左右。

    子路引出與戰于庭,其人力大,子路不能取勝。

    孔子從旁谛視良久,謂子路曰:“何不探其脅?”子路遂探其脅,其人力盡手垂,敗而仆地,化為大鲇魚。

    弟子怪之。

    孔子曰:“凡物老而衰,則群精附焉。

    殺之則已,何怪之有。

    ”命弟子烹之以充饑。

    弟子皆喜曰:“天賜也!”楚使者發兵以迎孔子。

    孔子至楚,昭王大喜,将以千社之地封孔子。

    令尹子西谏曰:“昔文王在豐,武王在鎬,地僅百裡,能修其德,卒以代殷。

    今孔子之德,不下文、武,弟子又皆大賢,若得據土壤,其代楚不難矣。

    ”昭王乃止。

    孔子知楚不能用,乃複還衛。

    衛出公欲任以國政,孔子拒之。

    魯相國季孫肥亦來召其門人冉有,孔子因而返魯,魯以大夫告老之禮待之。

    于是諸弟子中,子路、子羔仕于衛,子貢、冉有、有若、宓子賤仕于魯。

    這都是後話,叙明留作話柄。

     再說吳王阖闾自敗楚之後,威震中原,頗事遊樂。

    乃大治宮室,建長樂宮于國中,築高台于姑蘇山。

    ──山在城西南三十裡,一名姑胥山。

    ──于胥門外為徑九曲,以通山路。

    春夏則治于城外,秋冬則治于城中。

    忽一日,想起越人伐吳之恨,謀欲報之。

    忽聞齊與楚交通聘使,怒曰:“齊、楚通好,此我北方之憂也!”欲先伐齊,後及越。

    相國子胥進曰:“交聘乃鄰國之常,未必助楚害吳,不可遽興兵旅。

    今太子波元妃已殁,未有繼室,王何不遣使求婚于齊?如其不從,伐之未晚。

    ”阖闾從之。

    使大夫王孫駱往齊,為太子波求婚。

     時景公年已老耄,志氣衰頹,不能自振。

    宮中止一幼女未嫁,不忍棄之吳地。

    無奈朝無良臣,邊無良将,恐一拒吳命,興師來伐,如楚國之受禍,悔之何及!大夫黎彌亦勸景公結婚于吳,勿激其怒。

    景公不得已,以女少姜許婚。

    王孫駱回複吳王,王複遣納币于齊,迎齊女歸國。

    景公愛女畏吳,兩念交迫,不覺流淚出涕,歎曰:“若平仲、穰苴一人在此,孤豈憂吳人哉?”謂大夫鮑牧曰:“煩卿為寡人緻女于吳,此寡人之愛女,囑吳王善視之。

    ”臨行,親扶少姜登車,送出南門而返。

    鮑牧奉少姜至吳,敬緻齊侯之命;因慕子胥之賢,深相結納。

    不在話下。

     話說少姜年幼,不知夫婦之樂,與太子波成婚之後,一心隻想念父母,日夜号泣。

    太子波再三撫慰,其哀不止,遂抑郁成病。

    阖闾憐之,乃改造北門城樓,極其華煥,更其名曰望齊門,令少姜日遊其上。

    少姜憑欄北望,不見齊國,悲哀愈甚,其病轉增。

    臨絕命,囑太子波曰:“妾聞虞山之巅,可見東海,乞葬我于此,倘魂魄有知,庶幾一望齊國也!”波奏聞其父,乃葬于虞山頂上。

    今常熟縣虞山有齊女墓,又有望海亭,是也。

    有張洪《齊女墳》詩為證。

    詩曰: 南風初勁北風微,争長諸姬複娶齊。

     越境定須千兩送,半途應拭萬行啼。

     望鄉不憚登台遠,埋恨惟嫌起冢低。

     蔓草垂垂猶泣露,倩誰滴向故鄉泥? 太子波憶念齊女,亦得病,未幾卒。

     阖闾欲于諸公子中,擇可立者,意猶未定,欲召子胥決之。

    太子波前妃生子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