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九回 楚靈王挾詐滅陳蔡 晏平仲巧辯服荊蠻
關燈
小
中
大
歌舞,賓主痛飲甚樂。
複遷席于他寝,使伍舉勞從者于外館。
蔡侯歡飲,不覺酕醄大醉。
壁衣中伏有甲士,靈王擲杯為号,甲士突起,縛蔡侯于席上。
蔡侯醉中,尚不知也。
靈王使人宣言于衆曰:“蔡般弑其君父,寡人代天行讨。
從者無罪,降者有賞,願歸者聽。
”原來蔡侯待下,極有恩禮,從行諸臣,無一人肯降者。
靈王一聲号令,楚軍圍裹将來,俱被擒獲。
蔡侯方才酒醒,知身被束縛,張目視靈王曰:“般得何罪?”靈王曰:“汝親弑其父,悖逆天理,今日死猶晚矣。
”蔡侯歎曰:“吾悔不用歸生之言也!”靈王命将蔡侯磔死,從死者共七十人,輿、隸最賤者,俱誅不赦。
大書蔡侯般弑逆之罪于版,宣布國中。
遂命公子棄疾,統領大軍,長驅入蔡。
宋儒論蔡般罪固當誅,然誘而殺之,非法也。
髯翁有詩雲: 蔡般無父亦無君,鳴鼓方能正大倫。
莫怪誘誅非法典,楚靈原是弑君人。
卻說蔡世子有,自其父發駕之後,旦晚使諜者探聽。
忽報蔡侯被殺,楚兵不日臨蔡,世子有即時糾集兵衆,授兵登埤。
楚兵至,圍之數重。
公孫歸生曰:“蔡雖久附于楚,然晉、楚合成,歸生實與載書。
不若遣人求救于晉,倘惠顧前盟,或者肯來相援。
”世子有從其計,募國人能使晉者。
蔡洧之父蔡略,從蔡侯于申,在被殺七十人之中。
洧欲報父雠,應募而出。
領了國書,乘夜缒城北走,直達晉國,來見晉昭公,哭訴其事。
昭公集群臣問之。
荀吳奏曰:“晉為盟主,諸侯依賴以為安。
既不救陳,又不救蔡,盟主之業堕矣。
”昭公曰:“楚虔暴橫,吾兵力不逮,奈何?”韓起對曰:“雖知不逮,可坐視乎?何不合諸侯以謀之?” 昭公乃命韓起約諸國會于厥慭。
宋、齊、魯、衛、鄭、曹,各遣大夫至會所聽命。
韓起言及救蔡之事,各國大夫人人伸舌,個個搖首,沒一個肯擔當主張的。
韓起曰:“諸君畏楚如此,将聽其蠶食乎?倘楚兵由陳、蔡漸及諸國,寡君亦不敢與聞矣。
”衆人面面相觑,莫有應者。
時宋國右師華亥在會,韓起獨謂華亥曰:“盟宋之役,汝家先右師實倡其謀,約定南北弭兵;有先用兵者,各國共伐之。
今楚首先敗約,加兵陳、蔡、汝袖手不發一言,非楚無信,乃爾國之欺謾也。
”華亥觳觫對曰:“下國何敢欺謾,得罪主盟?但蠻夷不顧信義,下國無如之何耳。
今各國久弛武備,一旦用兵,勝負未蔔。
不若遵弭兵之約,遣一使為蔡請宥,楚必無辭。
”韓起見各國大夫俱有懼楚之意,料救蔡一事,鼓舞不來,乃商議修書一封,遣大夫狐父,徑至申城,來見楚靈王。
蔡洧見各國不肯發兵救蔡,号泣而去。
狐父到申城将書呈上,靈王拆書看之,略雲: 日者,宋之盟,南北交見,本以弭兵為名。
虢之會,再申舊約,鬼神臨之。
寡君率諸侯恪守成言,不敢一試幹戈。
今陳、蔡有罪,上國赫然震怒,興師往讨,義憤所激,聊以從權。
罪人既誅,兵猶未解,上國其何說之辭?諸國大夫執政,皆走集敝邑,責寡君以拯溺解紛之義,寡君愧焉!猶懼以征發師徒,自幹盟約,遣下臣起合諸大夫共此尺書,為蔡請命。
倘上國惠顧前好,存蔡之宗廟,寡君及同盟,鹹受君賜,豈惟蔡人。
書末,宋、齊各國大夫,俱署有名字。
靈王覽畢笑曰:“蔡城旦暮且下,汝以空言解圍,以三尺童子待寡人耶?汝去回複汝君,陳、蔡乃孤家屬國,與汝北方無與,不勞照管。
”狐父再欲哀懇,靈王遽起身入内,亦無片紙回書。
狐父怏怏而回。
晉君臣雖則恨楚,無可奈何。
正是: 有力無心空負力,有心無力枉勞心。
若還心力齊齊到,涸海移山孰敢禁! 蔡洧回至蔡國,被楚巡軍所獲,解到公子棄疾帳前。
棄疾脅使投降,蔡洧不從,乃囚于後軍。
棄疾知晉救不至,攻城益力。
歸生曰:“事急矣!臣當拚一命,徑往楚營,說之退兵。
萬一見聽,免至生靈塗炭。
”世子有曰:“城中調度,全賴大夫,安可舍孤而去?”歸生對曰:“殿下若不相舍,臣子朝吳可使也。
”世子召朝吳至,含淚遣之。
朝吳出城,往見棄疾,棄疾待之以禮。
朝吳曰:“公子重兵加蔡,蔡知亡矣。
然未知罪之在也。
若以先君般失德,不蒙赦宥,則世子何罪?蔡之宗社何罪?幸公子憐而察之1”棄疾曰:“吾亦知蔡無滅亡之道,但受命攻城,若無功歸報,必得罪矣。
”朝吳曰:“吳更有一言,請屏左右。
”棄疾曰:“汝第言之,吾左右無妨也。
”朝吳曰:“楚王得國非正,公子甯不知之?凡有人心,莫不怨憤!又内竭脂膏于土木,外竭筋骨于幹戈,用民不恤,貪得無厭,昔歲滅陳,今複誘蔡。
公子不念君雠,奉其驅使,怨黩方作,公子将分其半矣!公子賢明著譽,且有‘當璧’之祥,楚人皆欲得公子為君,誠反戈内向,誅其弑君虐民之罪,人心響應,誰能為公子抗者!孰與事無道之君,斂萬民之怨乎?公子倘幸聽愚計,吳願率死亡之馀,為公子先驅。
”棄疾怒曰:“匹夫敢以巧言離間我君臣,本該斬首,姑寄汝頭于頸上,傳語世子,速速面縛出降,尚可保全馀喘也。
”叱左右牽朝吳出營。
原來當初楚共王有寵妾之子五人:長曰熊昭,即康王;次曰圍,即靈王虔;
複遷席于他寝,使伍舉勞從者于外館。
蔡侯歡飲,不覺酕醄大醉。
壁衣中伏有甲士,靈王擲杯為号,甲士突起,縛蔡侯于席上。
蔡侯醉中,尚不知也。
靈王使人宣言于衆曰:“蔡般弑其君父,寡人代天行讨。
從者無罪,降者有賞,願歸者聽。
”原來蔡侯待下,極有恩禮,從行諸臣,無一人肯降者。
靈王一聲号令,楚軍圍裹将來,俱被擒獲。
蔡侯方才酒醒,知身被束縛,張目視靈王曰:“般得何罪?”靈王曰:“汝親弑其父,悖逆天理,今日死猶晚矣。
”蔡侯歎曰:“吾悔不用歸生之言也!”靈王命将蔡侯磔死,從死者共七十人,輿、隸最賤者,俱誅不赦。
大書蔡侯般弑逆之罪于版,宣布國中。
遂命公子棄疾,統領大軍,長驅入蔡。
宋儒論蔡般罪固當誅,然誘而殺之,非法也。
髯翁有詩雲: 蔡般無父亦無君,鳴鼓方能正大倫。
莫怪誘誅非法典,楚靈原是弑君人。
卻說蔡世子有,自其父發駕之後,旦晚使諜者探聽。
忽報蔡侯被殺,楚兵不日臨蔡,世子有即時糾集兵衆,授兵登埤。
楚兵至,圍之數重。
公孫歸生曰:“蔡雖久附于楚,然晉、楚合成,歸生實與載書。
不若遣人求救于晉,倘惠顧前盟,或者肯來相援。
”世子有從其計,募國人能使晉者。
蔡洧之父蔡略,從蔡侯于申,在被殺七十人之中。
洧欲報父雠,應募而出。
領了國書,乘夜缒城北走,直達晉國,來見晉昭公,哭訴其事。
昭公集群臣問之。
荀吳奏曰:“晉為盟主,諸侯依賴以為安。
既不救陳,又不救蔡,盟主之業堕矣。
”昭公曰:“楚虔暴橫,吾兵力不逮,奈何?”韓起對曰:“雖知不逮,可坐視乎?何不合諸侯以謀之?” 昭公乃命韓起約諸國會于厥慭。
宋、齊、魯、衛、鄭、曹,各遣大夫至會所聽命。
韓起言及救蔡之事,各國大夫人人伸舌,個個搖首,沒一個肯擔當主張的。
韓起曰:“諸君畏楚如此,将聽其蠶食乎?倘楚兵由陳、蔡漸及諸國,寡君亦不敢與聞矣。
”衆人面面相觑,莫有應者。
時宋國右師華亥在會,韓起獨謂華亥曰:“盟宋之役,汝家先右師實倡其謀,約定南北弭兵;有先用兵者,各國共伐之。
今楚首先敗約,加兵陳、蔡、汝袖手不發一言,非楚無信,乃爾國之欺謾也。
”華亥觳觫對曰:“下國何敢欺謾,得罪主盟?但蠻夷不顧信義,下國無如之何耳。
今各國久弛武備,一旦用兵,勝負未蔔。
不若遵弭兵之約,遣一使為蔡請宥,楚必無辭。
”韓起見各國大夫俱有懼楚之意,料救蔡一事,鼓舞不來,乃商議修書一封,遣大夫狐父,徑至申城,來見楚靈王。
蔡洧見各國不肯發兵救蔡,号泣而去。
狐父到申城将書呈上,靈王拆書看之,略雲: 日者,宋之盟,南北交見,本以弭兵為名。
虢之會,再申舊約,鬼神臨之。
寡君率諸侯恪守成言,不敢一試幹戈。
今陳、蔡有罪,上國赫然震怒,興師往讨,義憤所激,聊以從權。
罪人既誅,兵猶未解,上國其何說之辭?諸國大夫執政,皆走集敝邑,責寡君以拯溺解紛之義,寡君愧焉!猶懼以征發師徒,自幹盟約,遣下臣起合諸大夫共此尺書,為蔡請命。
倘上國惠顧前好,存蔡之宗廟,寡君及同盟,鹹受君賜,豈惟蔡人。
書末,宋、齊各國大夫,俱署有名字。
靈王覽畢笑曰:“蔡城旦暮且下,汝以空言解圍,以三尺童子待寡人耶?汝去回複汝君,陳、蔡乃孤家屬國,與汝北方無與,不勞照管。
”狐父再欲哀懇,靈王遽起身入内,亦無片紙回書。
狐父怏怏而回。
晉君臣雖則恨楚,無可奈何。
正是: 有力無心空負力,有心無力枉勞心。
若還心力齊齊到,涸海移山孰敢禁! 蔡洧回至蔡國,被楚巡軍所獲,解到公子棄疾帳前。
棄疾脅使投降,蔡洧不從,乃囚于後軍。
棄疾知晉救不至,攻城益力。
歸生曰:“事急矣!臣當拚一命,徑往楚營,說之退兵。
萬一見聽,免至生靈塗炭。
”世子有曰:“城中調度,全賴大夫,安可舍孤而去?”歸生對曰:“殿下若不相舍,臣子朝吳可使也。
”世子召朝吳至,含淚遣之。
朝吳出城,往見棄疾,棄疾待之以禮。
朝吳曰:“公子重兵加蔡,蔡知亡矣。
然未知罪之在也。
若以先君般失德,不蒙赦宥,則世子何罪?蔡之宗社何罪?幸公子憐而察之1”棄疾曰:“吾亦知蔡無滅亡之道,但受命攻城,若無功歸報,必得罪矣。
”朝吳曰:“吳更有一言,請屏左右。
”棄疾曰:“汝第言之,吾左右無妨也。
”朝吳曰:“楚王得國非正,公子甯不知之?凡有人心,莫不怨憤!又内竭脂膏于土木,外竭筋骨于幹戈,用民不恤,貪得無厭,昔歲滅陳,今複誘蔡。
公子不念君雠,奉其驅使,怨黩方作,公子将分其半矣!公子賢明著譽,且有‘當璧’之祥,楚人皆欲得公子為君,誠反戈内向,誅其弑君虐民之罪,人心響應,誰能為公子抗者!孰與事無道之君,斂萬民之怨乎?公子倘幸聽愚計,吳願率死亡之馀,為公子先驅。
”棄疾怒曰:“匹夫敢以巧言離間我君臣,本該斬首,姑寄汝頭于頸上,傳語世子,速速面縛出降,尚可保全馀喘也。
”叱左右牽朝吳出營。
原來當初楚共王有寵妾之子五人:長曰熊昭,即康王;次曰圍,即靈王虔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