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六回 蕭夫人登台笑客 逢醜父易服免君
關燈
小
中
大
楚。
樊姬内助,孫叔外輔;戮舒播義,衄晉觌武。
窺周圍宋,威聲如虎;蠢爾荊蠻,桓文為伍! 楚共王方有新喪,辭不出師。
行父正在憤懑之際,有人自晉國來述:“郤克日夜言伐齊之利,不伐齊難以圖伯,晉侯惑之。
士會知郤克意不可回,乃告老,讓之以政。
今郤克為中軍元帥,主晉國之事,不日興師報齊矣。
”行父大喜,乃使仲遂之子公孫歸父行聘于晉,一來答郤克之禮,二來訂伐齊之期。
魯宣公因仲遂得國,故寵任歸父,異于群臣。
時魯孟孫、叔孫、季孫三家,子孫衆盛,宣公每以為憂。
知子孫必為三家所淩,乃于歸父臨行之日,握其手密囑之曰:“三桓日盛,公室日卑,子所知也。
公孫此行,觑便與晉君臣密訴其情,倘能借彼兵力,為我逐去三家,情願歲輸币帛,以報晉德,永不貳志。
卿小心在意,不可洩漏!” 歸父領命,赍重賂至晉,聞屠岸賈複以谀佞得寵于景公,官拜司寇。
乃納賂于岸賈,告以主君欲逐三家之意。
岸賈為得罪趙氏,立心結交栾、郤二族,往來甚密。
乃以歸父之言,告于栾書。
書曰:“元帥方與季孫氏同仇,恐此謀未必協也。
吾試探之。
”栾書乘間言于郤克,克曰:“此人欲亂魯國,不可聽之。
”遂寫密書一封,遣人星夜至魯,飛報季孫行父。
行父大怒曰:“當年弑殺公子惡及公子視,皆是東門遂主謀,我欲圖國家安靖,隐忍其事,為之庇護。
今其子乃欲見逐,豈非養虎留患耶?”乃以郤克密書,面緻叔孫僑如看之。
僑如曰:“主公不視朝,将一月矣。
言有疾病,殆托詞也。
吾等同往問疾,而造主公榻前請罪,看他如何?”亦使人邀仲孫蔑。
蔑辭曰:“君臣無對質是非之理,蔑不敢往。
”乃拉司寇臧孫許同行。
三人行至宮門,聞宣公病笃,不及請見,但緻問候而返。
次日,宣公報薨矣。
時周定王之十六年也。
季孫行父等擁立世子黑肱,時年一十三歲,是為成公。
成公年幼,凡事皆決于季氏。
季孫行父集諸大夫于朝堂,議曰:“君幼國弱,非大明政刑不可。
當初殺嫡立庶,專意媚齊,緻失晉好,皆東門遂所為也。
仲遂有誤國大罪,宜追治之。
”諸大夫皆唯唯聽命。
行父遂使司寇臧孫許,逐東門氏之族。
公孫歸父自晉歸魯,未及境,知宣公已薨,季氏方治其先人之罪,乃出奔于齊國,族人俱從之。
後儒論仲遂躬行弑逆,援立宣公,身死未幾,子孫被逐,作惡者亦何益哉?髯翁有詩歎雲: 援宣富貴望千秋,誰料三桓作寇仇? 楹折東門喬木萎,獨馀青簡惡名留。
魯成公即位二年,齊頃公聞魯與晉合謀伐齊,一面遣使結好于楚,以為齊緩急之助。
一面整頓車徒,躬先伐魯,由平陰進兵,直至龍邑。
齊侯之嬖人盧蒲就魁輕進,為北門軍士所獲。
頃公使人登車,呼城上人語之曰:“還我盧蒲将軍,即當退師。
”龍人不信,殺就魁,磔其屍于城樓之上。
頃公大怒,令三軍四面攻之,三日夜不息。
城破,頃公将城北一角,不論軍民,盡皆殺死,以洩就魁之恨。
正欲深入,哨馬探得衛國大将孫良夫,統兵将入齊境。
頃公曰:“衛窺吾之虛,來犯吾界,合當反戈迎之。
”乃留兵戍龍邑,班師而南。
行至新築界口,恰遇衛兵前隊副将石稷已到,兩下各結營壘。
石稷詣中軍告于孫良夫曰:“吾受命侵齊,乘其虛也。
今齊師已歸,其君親在,不可輕敵。
不如退兵,讓其歸路,俟晉魯合力并舉,可以萬全。
”孫良夫曰:“本欲報齊君一笑之仇,今仇人在前,奈何避之?”遂不聽石稷之谏。
是夜,率中軍往劫齊寨。
齊人也慮衛軍來襲,已有整備。
良夫殺入營門,劫了空營。
方欲回車,左有國佐,右有高固,兩員大将,圍裹将來。
齊侯自率大軍掩至,大叫:“跛夫!且留下頭顱!”良夫死命相持,沒抵當一頭處,正在危急。
卻得甯相、向禽兩隊車馬,前來接應,救出良夫北奔。
衛軍大敗。
齊侯招引二将從後追來,衛将石稷之兵亦至,迎着孫良夫叫道:“元帥隻顧前行,吾當斷後。
”良夫引軍急走,未及一裡,隻見前面塵頭起處,車聲如雷。
良夫歎曰:“齊更有伏兵,吾命休矣!”車馬看看近前,一員将在車中鞠躬言曰:“小将不知元帥交兵,救援遲誤,伏乞恕罪!”良夫問曰:“子何人也?”那員将答曰:“某乃守新築大夫,仲叔于奚是也。
悉起本境之衆,有百馀乘在此,足以一戰,元帥勿憂。
”良夫方才放心,謂于奚曰:“石将軍在後,子可助之。
”仲叔于奚應聲麾車而去。
再說齊兵遇石稷斷後之兵,正欲交戰,見北路車塵蔽天,探是仲叔于奚領兵來到。
齊頃公身在衛地,恐兵力不繼,遂鳴金收軍,止掠取辎重而回。
石稷和于奚亦不追趕。
後與晉人勝齊歸國,衛侯因于奚有救孫良夫之功,欲以邑賞之。
于奚辭曰:“邑不願受,得賜‘曲縣’‘繁纓’,以光寵于缙紳之中,予願足矣。
”按《周禮》:天子之樂,四面皆縣,謂之“宮縣”;諸侯之樂,止縣三面,獨缺南方,謂之“曲縣”,亦曰“軒縣”;大夫則左右縣耳。
“繁纓”,乃諸侯所以飾馬者。
二件皆諸侯之制,于奚自恃其功,以此為請。
衛侯笑而從之。
孔子修《春秋》,論此事,以為惟名器分别貴賤,不可假
樊姬内助,孫叔外輔;戮舒播義,衄晉觌武。
窺周圍宋,威聲如虎;蠢爾荊蠻,桓文為伍! 楚共王方有新喪,辭不出師。
行父正在憤懑之際,有人自晉國來述:“郤克日夜言伐齊之利,不伐齊難以圖伯,晉侯惑之。
士會知郤克意不可回,乃告老,讓之以政。
今郤克為中軍元帥,主晉國之事,不日興師報齊矣。
”行父大喜,乃使仲遂之子公孫歸父行聘于晉,一來答郤克之禮,二來訂伐齊之期。
魯宣公因仲遂得國,故寵任歸父,異于群臣。
時魯孟孫、叔孫、季孫三家,子孫衆盛,宣公每以為憂。
知子孫必為三家所淩,乃于歸父臨行之日,握其手密囑之曰:“三桓日盛,公室日卑,子所知也。
公孫此行,觑便與晉君臣密訴其情,倘能借彼兵力,為我逐去三家,情願歲輸币帛,以報晉德,永不貳志。
卿小心在意,不可洩漏!” 歸父領命,赍重賂至晉,聞屠岸賈複以谀佞得寵于景公,官拜司寇。
乃納賂于岸賈,告以主君欲逐三家之意。
岸賈為得罪趙氏,立心結交栾、郤二族,往來甚密。
乃以歸父之言,告于栾書。
書曰:“元帥方與季孫氏同仇,恐此謀未必協也。
吾試探之。
”栾書乘間言于郤克,克曰:“此人欲亂魯國,不可聽之。
”遂寫密書一封,遣人星夜至魯,飛報季孫行父。
行父大怒曰:“當年弑殺公子惡及公子視,皆是東門遂主謀,我欲圖國家安靖,隐忍其事,為之庇護。
今其子乃欲見逐,豈非養虎留患耶?”乃以郤克密書,面緻叔孫僑如看之。
僑如曰:“主公不視朝,将一月矣。
言有疾病,殆托詞也。
吾等同往問疾,而造主公榻前請罪,看他如何?”亦使人邀仲孫蔑。
蔑辭曰:“君臣無對質是非之理,蔑不敢往。
”乃拉司寇臧孫許同行。
三人行至宮門,聞宣公病笃,不及請見,但緻問候而返。
次日,宣公報薨矣。
時周定王之十六年也。
季孫行父等擁立世子黑肱,時年一十三歲,是為成公。
成公年幼,凡事皆決于季氏。
季孫行父集諸大夫于朝堂,議曰:“君幼國弱,非大明政刑不可。
當初殺嫡立庶,專意媚齊,緻失晉好,皆東門遂所為也。
仲遂有誤國大罪,宜追治之。
”諸大夫皆唯唯聽命。
行父遂使司寇臧孫許,逐東門氏之族。
公孫歸父自晉歸魯,未及境,知宣公已薨,季氏方治其先人之罪,乃出奔于齊國,族人俱從之。
後儒論仲遂躬行弑逆,援立宣公,身死未幾,子孫被逐,作惡者亦何益哉?髯翁有詩歎雲: 援宣富貴望千秋,誰料三桓作寇仇? 楹折東門喬木萎,獨馀青簡惡名留。
魯成公即位二年,齊頃公聞魯與晉合謀伐齊,一面遣使結好于楚,以為齊緩急之助。
一面整頓車徒,躬先伐魯,由平陰進兵,直至龍邑。
齊侯之嬖人盧蒲就魁輕進,為北門軍士所獲。
頃公使人登車,呼城上人語之曰:“還我盧蒲将軍,即當退師。
”龍人不信,殺就魁,磔其屍于城樓之上。
頃公大怒,令三軍四面攻之,三日夜不息。
城破,頃公将城北一角,不論軍民,盡皆殺死,以洩就魁之恨。
正欲深入,哨馬探得衛國大将孫良夫,統兵将入齊境。
頃公曰:“衛窺吾之虛,來犯吾界,合當反戈迎之。
”乃留兵戍龍邑,班師而南。
行至新築界口,恰遇衛兵前隊副将石稷已到,兩下各結營壘。
石稷詣中軍告于孫良夫曰:“吾受命侵齊,乘其虛也。
今齊師已歸,其君親在,不可輕敵。
不如退兵,讓其歸路,俟晉魯合力并舉,可以萬全。
”孫良夫曰:“本欲報齊君一笑之仇,今仇人在前,奈何避之?”遂不聽石稷之谏。
是夜,率中軍往劫齊寨。
齊人也慮衛軍來襲,已有整備。
良夫殺入營門,劫了空營。
方欲回車,左有國佐,右有高固,兩員大将,圍裹将來。
齊侯自率大軍掩至,大叫:“跛夫!且留下頭顱!”良夫死命相持,沒抵當一頭處,正在危急。
卻得甯相、向禽兩隊車馬,前來接應,救出良夫北奔。
衛軍大敗。
齊侯招引二将從後追來,衛将石稷之兵亦至,迎着孫良夫叫道:“元帥隻顧前行,吾當斷後。
”良夫引軍急走,未及一裡,隻見前面塵頭起處,車聲如雷。
良夫歎曰:“齊更有伏兵,吾命休矣!”車馬看看近前,一員将在車中鞠躬言曰:“小将不知元帥交兵,救援遲誤,伏乞恕罪!”良夫問曰:“子何人也?”那員将答曰:“某乃守新築大夫,仲叔于奚是也。
悉起本境之衆,有百馀乘在此,足以一戰,元帥勿憂。
”良夫方才放心,謂于奚曰:“石将軍在後,子可助之。
”仲叔于奚應聲麾車而去。
再說齊兵遇石稷斷後之兵,正欲交戰,見北路車塵蔽天,探是仲叔于奚領兵來到。
齊頃公身在衛地,恐兵力不繼,遂鳴金收軍,止掠取辎重而回。
石稷和于奚亦不追趕。
後與晉人勝齊歸國,衛侯因于奚有救孫良夫之功,欲以邑賞之。
于奚辭曰:“邑不願受,得賜‘曲縣’‘繁纓’,以光寵于缙紳之中,予願足矣。
”按《周禮》:天子之樂,四面皆縣,謂之“宮縣”;諸侯之樂,止縣三面,獨缺南方,謂之“曲縣”,亦曰“軒縣”;大夫則左右縣耳。
“繁纓”,乃諸侯所以飾馬者。
二件皆諸侯之制,于奚自恃其功,以此為請。
衛侯笑而從之。
孔子修《春秋》,論此事,以為惟名器分别貴賤,不可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