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七回 弄玉吹箫雙跨鳳 趙盾背秦立靈公

關燈
之盲婿,願以室吾子。

    ”蕭史斂容再拜辭曰:“史本山僻野人,安敢當王侯之貴乎?”穆公曰:“小女有誓願在前,欲擇善笙者為偶,今吾子之箫,能通天地,格萬物,更勝于笙多矣。

    況吾女複有夢征,今日正是八月十五中秋之日,此天緣也,卿不能辭。

    ”蕭史乃拜謝。

    穆公命太史擇日婚配,太史奏今夕中秋上吉,月圓于上,人圓于下。

    乃使左右具湯沐,引蕭史潔體,賜新衣冠更換,送至鳳樓,與弄玉成親。

    夫妻和順,自不必說。

     次早,穆公拜蕭史為中大夫。

    蕭史雖列朝班,不與國政,日居鳳樓之中,不食火食,時或飲酒數杯耳。

    弄玉學其導氣之方,亦漸能絕粒。

    蕭史教弄玉吹箫,為《來鳳》之曲。

    約居半載,忽然一夜,夫婦于月下吹箫,遂有紫鳳集于台之左,赤龍盤于台之右。

    蕭史曰:“吾本上界仙人,上帝以人間史籍散亂,命吾整理。

    乃以周宣王十七年五月五日,降生于周之蕭氏,為蕭三郎。

    至宣王末年,史官失職,吾乃連綴本末,備典籍之遺漏。

    周人以吾有功于史,遂稱吾為蕭史,今曆一百十馀年矣。

    上帝命我為華山之主,與子有夙緣,故以箫聲作合,然不應久住人間。

    今龍鳳來迎,可以去矣。

    ”弄玉欲辭其父,蕭史不可,曰:“既為神仙,當脫然無慮,豈容于眷屬生系戀耶?”于是蕭史乘赤龍,弄玉乘紫鳳,自鳳台翔雲而去。

    ──今人稱佳婿為“乘龍”,正謂此也。

    ──是夜,有人于太華山聞鳳鳴焉。

    次早,宮侍報知穆公。

    穆公惘然,徐歎曰:“神仙之事,果有之也!”倘此時有龍鳳迎寡人,寡人視棄山河,如棄敝屣耳!”命人于太華蹤迹之,杳然無所見聞。

    遂立祠于明星岩,歲時以酒果祀之,至今稱為蕭女祠,祠中時聞鳳鳴也。

    六朝鮑照有《蕭史曲》雲: 蕭史愛少年,嬴女戀童顔。

     火粒願排棄,霞霧好登攀。

     龍飛逸天路,鳳起出秦關。

     身去長不返,箫聲時往還。

     又江總亦有詩雲: 弄玉秦家女,蕭史仙處童。

     來時兔月滿,去後鳳樓空。

     密笑開還斂,浮聲咽更通。

     相期紅粉色,飛向紫煙中。

     穆公自是厭言兵革,遂超然有世外之想。

    以國政專任孟明,日修清淨無為之業。

    未幾,公孫枝亦卒。

    孟明薦子車氏之三子,奄息、仲行、鍼虎并有賢德,國中稱為”三良”。

    穆公皆拜為大夫,恩禮甚厚。

    又三年,為周襄王三十一年春二月望日,穆公坐于鳳台觀月,想念其女弄玉,不知何往,更無會期,蓦然睡去。

    夢見蕭史與弄玉,控一鳳來迎,同遊廣寒之宮,清冷徹骨。

    既醒,遂得寒疾,不數日薨,人以為仙去矣。

    在位三十九年,年六十九歲。

    穆公初娶晉獻公女,生太子罃,至是即位,是為康公。

    葬穆公于雍。

    用西戎之俗,以生人殉葬,凡用一百七十七人。

    子車氏之三子亦與其數。

    國人哀之,為賦《黃鳥》之詩。

    詩見《毛詩·國風》。

    後人論穆公用“三良”殉葬,以為死而棄賢,失贻謀之道。

    惟宋蘇東坡學士有題秦穆公墓詩,出人意表。

    詩雲: 橐泉在城東,墓在城中無百步,乃知昔未有此城,秦人以此識公墓。

    昔公生不誅孟明,豈有死之日,而忍用其良?乃知三子殉公意,亦如齊之二子從田橫。

    古人感一飯,尚能殺其身。

    今人不複見此等,乃以所見疑古人。

    古人不可望,今人益可傷! 話分兩頭。

    卻說晉襄公六年,立其子夷臯為世子,使庶弟公子樂出仕于陳。

    是年,趙衰、栾枝,先且居、胥臣先後皆卒,連喪四卿,位署俱虛。

    明年,乃大搜車徒于夷。

    舍二軍,仍複三軍之舊。

    襄公欲使士谷、梁益耳将中軍,使箕鄭父、先都将上軍。

    先且居之子先克進曰:“狐、趙有大功于晉,其子不可廢也。

    且士谷位司空,與梁益耳俱未有戰功,驟為大将,恐人心不服。

    ”襄公從之。

    乃以狐射姑為中軍元帥,趙盾佐之;以箕鄭父為上軍元帥,荀林父佐之;以先蔑為下軍元帥,先都佐之。

    狐射姑登壇号令,指揮如意,旁若無人。

    其部下軍司馬臾骈谏曰:“骈聞之:‘師克在和。

    ’今三軍之帥,非夙将,即世臣也。

    元帥宜虛心谘訪,常存謙退。

    夫剛而自矜,子玉所以敗于晉也,不可不戒。

    ”射姑大怒,喝曰:“吾發令之始,匹夫何敢亂言,以慢軍士?”叱左右鞭之一百。

    衆人俱有不服之意。

    再說士谷梁益耳聞先克阻其進用,心中大恨。

    先都不得上軍元帥之職,亦深恨之。

    時太傅陽處父聘于衛,不與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