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七回 介子推守志焚綿上 太叔帶怙寵入宮中
關燈
小
中
大
姬生三子,曰同,曰括,曰嬰,其才皆不及盾。
此是後話。
史官叙趙姬之賢德,贊雲: 陰性好閉,不嫉則妒。
惑夫逞驕,篡嫡敢怒。
褒進申绌,服歡曰怖。
理顯勢窮,誤人自誤。
貴而自賤,高而自卑。
同括下盾,隗壓于姬。
謙謙令德,君子所師,文公之女,成季之妻 再說晉文公欲行複國之賞,乃大會群臣,分為三等:以從亡為首功,送款者次之,迎降者又次之。
三等之中,又各别其勞之輕重,而上下其賞。
第一等從亡中,以趙衰、狐偃為最;其他狐毛、胥臣、魏犨、狐射姑、先轸、颠颉,以次而叙。
第二等送款者,以栾枝、郤溱為最;其他士會、舟之僑、孫伯糾、祁滿等,以次而叙。
第三等迎降者,郤步揚、韓簡為最;其他梁繇靡、家仆徒、郤乞、先蔑、屠擊等,以次而叙。
無采地者賜地,有采地者益封。
别以白璧五雙賜狐偃曰:“向者投璧于河,以此為報。
”又念狐突冤死,立廟于晉陽之馬鞍山,後人因名其山曰狐突山。
又出诏令于國門:“倘有遺下功勞未叙者,許其自言。
”小臣壺叔進曰:“臣自蒲城相從主公,奔走四方,足踵俱裂。
居則侍寝食,出則戒車馬,未嘗頃刻離左右也。
今主公行從亡之賞,而不及于臣,意者臣有罪乎?”文公曰:“汝來前,寡人為汝明之。
夫導我以仁義,使我肺腑開通者,此受上賞;輔我以謀議,使我不辱諸侯者,此受次賞;冒矢石,犯鋒镝,以身衛寡人者,此複受次賞。
故上賞賞德,其次賞才,又其次賞功。
若夫奔走之勞,匹夫之力,又在其次。
三賞之後,行且及汝矣。
”壺叔愧服而退。
文公乃大出金帛,遍賞輿儓仆隸之輩,受賞者無不感悅。
惟魏犨、颠颉二人,自恃才勇,見趙衰、狐偃都是文臣,以辭令為事,其賞卻在己上,心中不悅,口内稍有怨言。
文公念其功勞,全不計較。
又有介子推,原是從亡人數,他為人狷介無比,因濟河之時,見狐偃有居功之語,心懷鄙薄,恥居其列,自随班朝賀一次以後,托病居家,甘守清貧,躬自織屦,以侍奉其老母。
晉侯大會群臣,論功行賞,不見子推,偶爾忘懷,竟置不問了。
鄰人解張,見子推無賞,心懷不平;又見國門之上,懸有诏令:“倘有遺下功勞未叙,許其自言。
”特地叩子推之門,報此消息。
子推笑而不答。
老母在廚下聞之,謂子推曰:“汝效勞十九年,且曾割股救君,勞苦不小。
今日何不自言?亦可冀數鐘之粟米,共朝夕之饔飧,豈不勝于織屦乎?”子推對曰:“獻公之子九人,惟主公最賢。
惠、懷不德,天奪其助,以國屬于主公。
諸臣不知天意,争據其功,吾方恥之!吾甯終身織屦,不敢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也!”老母曰:“汝雖不求祿,亦宜入朝一見,庶不沒汝割股之勞。
”子推曰:“孩兒既無求于君,何以見為?”老母曰:“汝能為廉士,吾豈不能為廉士之母?吾母子當隐于深山,毋溷于市井中也。
”子推大喜曰:“孩兒素愛綿上,高山深谷,今當歸此。
”乃負其母奔綿上,結廬于深谷之中,草衣木食,将終其身焉。
鄰舍無知其去迹者。
惟解張知之,乃作書夜懸于朝門。
文公設朝,近臣收得此書,獻于文公。
文公讀之,其詞曰: 有龍矯矯,悲失其所;數蛇從之,周流天下。
龍饑乏食,一蛇割股;龍返于淵,安其壤土。
數蛇入穴,皆有甯宇;一蛇無穴,号于中野! 文公覽畢,大驚曰:“此介子推之怨詞也!昔寡人過衛乏食,子推割股以進。
今寡人大賞功臣,而獨遺子推,寡人之過何辭?”即使人往召子推,子推已不在矣。
文公拘其鄰舍,诘問子推去處:“有能言者,寡人并官之。
”解張進曰:“此書亦非子推之書,乃小人所代也。
子推恥于求賞,負其母隐于綿上深谷之中。
小人恐其功勞泯沒,是以懸書代為白之。
”文公曰:“若非汝懸書,寡人幾忘子推之功矣!”遂拜解張為下大夫,即日駕車,用解張為前導,親往綿山,訪求子推。
隻見峰巒疊疊,草樹萋萋,流水潺潺,行雲片片,林鳥群噪,山谷應聲,竟不得子推蹤迹。
正是:“隻在此山中,雲深不知處。
”左右拘得農夫數人到來,文公親自問之。
農夫曰:“數日前,曾有人見一漢子,負一老妪,息于此山之足,汲水飲之,複負之登山而去。
今則不知所之也。
”文公命停車于山下,使人遍訪,數日不得。
文公面有愠色,謂解張曰:“子推何恨寡人之深耶?吾聞子推甚孝,若舉火焚林,必當負其母而出矣。
”魏犨進曰:“從亡之日,衆人皆有功勞,豈獨子推哉?今子推隐身以要君,逗遛車駕,虛費時日。
待其避火而出,臣當羞之!”乃使軍士于山前山後,周圍放火,火烈風猛,延燒數裡,三日方息。
子推終不肯出,子母相抱,死于枯柳之下。
軍士尋得其骸骨。
文公見之,為之流涕。
命葬于綿山之下,立祠祀之。
環山一境之田,皆作祠田,使農夫掌其歲祀。
“改綿山曰介山,以志寡人之過!”後世于綿上立縣,謂之介休,言介子推休息于此也。
焚林之日,乃三月五日清明之候。
國人思慕子推,以其死于火,不忍舉火,為
此是後話。
史官叙趙姬之賢德,贊雲: 陰性好閉,不嫉則妒。
惑夫逞驕,篡嫡敢怒。
褒進申绌,服歡曰怖。
理顯勢窮,誤人自誤。
貴而自賤,高而自卑。
同括下盾,隗壓于姬。
謙謙令德,君子所師,文公之女,成季之妻 再說晉文公欲行複國之賞,乃大會群臣,分為三等:以從亡為首功,送款者次之,迎降者又次之。
三等之中,又各别其勞之輕重,而上下其賞。
第一等從亡中,以趙衰、狐偃為最;其他狐毛、胥臣、魏犨、狐射姑、先轸、颠颉,以次而叙。
第二等送款者,以栾枝、郤溱為最;其他士會、舟之僑、孫伯糾、祁滿等,以次而叙。
第三等迎降者,郤步揚、韓簡為最;其他梁繇靡、家仆徒、郤乞、先蔑、屠擊等,以次而叙。
無采地者賜地,有采地者益封。
别以白璧五雙賜狐偃曰:“向者投璧于河,以此為報。
”又念狐突冤死,立廟于晉陽之馬鞍山,後人因名其山曰狐突山。
又出诏令于國門:“倘有遺下功勞未叙者,許其自言。
”小臣壺叔進曰:“臣自蒲城相從主公,奔走四方,足踵俱裂。
居則侍寝食,出則戒車馬,未嘗頃刻離左右也。
今主公行從亡之賞,而不及于臣,意者臣有罪乎?”文公曰:“汝來前,寡人為汝明之。
夫導我以仁義,使我肺腑開通者,此受上賞;輔我以謀議,使我不辱諸侯者,此受次賞;冒矢石,犯鋒镝,以身衛寡人者,此複受次賞。
故上賞賞德,其次賞才,又其次賞功。
若夫奔走之勞,匹夫之力,又在其次。
三賞之後,行且及汝矣。
”壺叔愧服而退。
文公乃大出金帛,遍賞輿儓仆隸之輩,受賞者無不感悅。
惟魏犨、颠颉二人,自恃才勇,見趙衰、狐偃都是文臣,以辭令為事,其賞卻在己上,心中不悅,口内稍有怨言。
文公念其功勞,全不計較。
又有介子推,原是從亡人數,他為人狷介無比,因濟河之時,見狐偃有居功之語,心懷鄙薄,恥居其列,自随班朝賀一次以後,托病居家,甘守清貧,躬自織屦,以侍奉其老母。
晉侯大會群臣,論功行賞,不見子推,偶爾忘懷,竟置不問了。
鄰人解張,見子推無賞,心懷不平;又見國門之上,懸有诏令:“倘有遺下功勞未叙,許其自言。
”特地叩子推之門,報此消息。
子推笑而不答。
老母在廚下聞之,謂子推曰:“汝效勞十九年,且曾割股救君,勞苦不小。
今日何不自言?亦可冀數鐘之粟米,共朝夕之饔飧,豈不勝于織屦乎?”子推對曰:“獻公之子九人,惟主公最賢。
惠、懷不德,天奪其助,以國屬于主公。
諸臣不知天意,争據其功,吾方恥之!吾甯終身織屦,不敢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也!”老母曰:“汝雖不求祿,亦宜入朝一見,庶不沒汝割股之勞。
”子推曰:“孩兒既無求于君,何以見為?”老母曰:“汝能為廉士,吾豈不能為廉士之母?吾母子當隐于深山,毋溷于市井中也。
”子推大喜曰:“孩兒素愛綿上,高山深谷,今當歸此。
”乃負其母奔綿上,結廬于深谷之中,草衣木食,将終其身焉。
鄰舍無知其去迹者。
惟解張知之,乃作書夜懸于朝門。
文公設朝,近臣收得此書,獻于文公。
文公讀之,其詞曰: 有龍矯矯,悲失其所;數蛇從之,周流天下。
龍饑乏食,一蛇割股;龍返于淵,安其壤土。
數蛇入穴,皆有甯宇;一蛇無穴,号于中野! 文公覽畢,大驚曰:“此介子推之怨詞也!昔寡人過衛乏食,子推割股以進。
今寡人大賞功臣,而獨遺子推,寡人之過何辭?”即使人往召子推,子推已不在矣。
文公拘其鄰舍,诘問子推去處:“有能言者,寡人并官之。
”解張進曰:“此書亦非子推之書,乃小人所代也。
子推恥于求賞,負其母隐于綿上深谷之中。
小人恐其功勞泯沒,是以懸書代為白之。
”文公曰:“若非汝懸書,寡人幾忘子推之功矣!”遂拜解張為下大夫,即日駕車,用解張為前導,親往綿山,訪求子推。
隻見峰巒疊疊,草樹萋萋,流水潺潺,行雲片片,林鳥群噪,山谷應聲,竟不得子推蹤迹。
正是:“隻在此山中,雲深不知處。
”左右拘得農夫數人到來,文公親自問之。
農夫曰:“數日前,曾有人見一漢子,負一老妪,息于此山之足,汲水飲之,複負之登山而去。
今則不知所之也。
”文公命停車于山下,使人遍訪,數日不得。
文公面有愠色,謂解張曰:“子推何恨寡人之深耶?吾聞子推甚孝,若舉火焚林,必當負其母而出矣。
”魏犨進曰:“從亡之日,衆人皆有功勞,豈獨子推哉?今子推隐身以要君,逗遛車駕,虛費時日。
待其避火而出,臣當羞之!”乃使軍士于山前山後,周圍放火,火烈風猛,延燒數裡,三日方息。
子推終不肯出,子母相抱,死于枯柳之下。
軍士尋得其骸骨。
文公見之,為之流涕。
命葬于綿山之下,立祠祀之。
環山一境之田,皆作祠田,使農夫掌其歲祀。
“改綿山曰介山,以志寡人之過!”後世于綿上立縣,謂之介休,言介子推休息于此也。
焚林之日,乃三月五日清明之候。
國人思慕子推,以其死于火,不忍舉火,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