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五回?晉重耳周遊列國?秦懷嬴重婚公子
關燈
小
中
大
未痊,難以面會。
随命公孫固郊迎授館,待以國君之禮,饋之七牢。
次日,重耳欲行。
公孫固奉襄公之命,再三請其寬留,私問狐偃:“當初齊桓公如何相待?”偃備細告以納姬贈馬之事。
公孫固回複宋公。
宋公曰:“公子昔年已婚宋國矣。
納女吾不能,馬則如數可也。
”亦以馬二十乘相贈,重耳感激不已。
住了數日,饋問不絕。
狐偃見宋襄公病體沒有痊好之期,私與公孫固商議複國一事。
公孫固曰:“公子若憚風塵之勞,敝邑雖小,亦可以息足。
如有大志,敝邑新遭喪敗,力不能振,更求他大國,方可濟耳。
”狐偃曰:“子之言,肺腑也。
”即日告知公子,束裝起程。
宋襄公聞公子欲行,複厚贈資糧衣履之類,從人無不歡喜。
自晉公子去後,襄公箭瘡日甚一日,不久而薨。
臨終,謂世子王臣曰:“吾不聽子魚之言,以及于此!汝嗣位,當以國委之。
楚,大仇也,世世勿與通好。
晉公子若返國,必然得位,得位必能合諸侯,吾子孫謙事之,可以少安。
”王臣再拜受命。
襄公在位十四年薨。
王臣主喪即位,是為成公。
髯仙有詩,論宋襄公德力俱無,不當列于五伯之内。
詩雲: 一事無成身死傷,但将迂語自稱揚。
腐儒全不稽名實,五伯猶然列宋襄。
再說重耳去宋,将至鄭國,早有人報知鄭文公。
文公謂群臣曰:“重耳叛父而逃,列國不納,屢至饑餒。
此不肖之人,不必禮之。
”上卿叔詹谏曰:“晉公子有三助,乃天佑之人。
不可慢也。
”鄭伯曰:“何為三助?”叔詹對曰:“‘同姓為婚,其類不蕃。
’今重耳乃狐女所生,狐與姬同宗,而生重耳,處有賢名,出無禍患,此一助也。
自重耳出亡,國家不靖,豈非天意有待治國之人乎?此二助也。
趙衰、狐偃,皆當世英傑,重耳得而臣之,此三助也。
有此三助,君其禮之。
禮同姓,恤困窮,尊賢才,順天命,四者皆美事也。
”鄭伯曰:“重耳且老矣,是何能為?”叔詹對曰:“君若不能盡禮,則請殺之。
毋留仇雠,以遺後患。
”鄭伯笑曰:“大夫之言甚矣!既使寡人禮之,又使寡人殺之。
禮之何恩,殺之何怨?”乃傳令門官,閉門勿納。
重耳見鄭不相延接,遂驅車竟過。
行至楚國,谒見楚成王。
成王亦待以國君之禮,設享九獻。
重耳謙讓不敢當。
趙衰侍立,謂公子曰:“公子出亡在外,十馀年矣,小國猶輕慢,況大國乎?此天命也,子勿讓。
”重耳乃受其享。
終席,楚王恭敬不衰。
重耳言詞亦愈遜。
由此兩人甚相得,重耳遂安居于楚。
一日,楚王與重耳獵于雲夢之澤。
楚王賣弄武藝,連射一鹿一兔,俱獲之。
諸将皆伏地稱賀。
适有人熊一頭,沖車而過,楚王謂重耳曰:“公子何不射之?”重耳拈弓搭箭,暗暗祝禱:“某若能歸晉為君,此箭去,中其右掌。
”飕的一箭,正穿右掌之上,軍士取熊以獻。
楚王驚服曰:“公子真神箭也!”須臾,圍場中發起喊來,楚王使左右視之,回報道:“山谷中趕出一獸,似熊非熊,其鼻如象,其頭似獅,其足似虎,其發如豺,其鬣似野豕,其尾似牛,其身大于馬,其文黑白斑駁,劍戟刀箭,俱不能傷,嚼鐵如泥,車軸裹鐵,俱被齧食,矯捷無倫,人不能制,以此喧鬧。
”楚王謂重耳曰:“公子生長中原,博聞多識,必知此獸之名?”重耳回顧趙衰,衰前進曰:“臣能知之。
此獸其名曰:‘貘’,秉天地之金氣而生,頭小足卑,好食銅鐵,便溺所至,五金見之,皆消化為水。
其骨實無髓,可以代槌,取其皮為褥,能辟瘟去濕。
”楚王曰:“然則何以制之?”趙衰曰:“皮肉皆鐵所結,惟鼻孔中有虛竅,可以純鋼之物刺之,或以火炙,立死,金性畏火故也。
”言畢,魏犨厲聲曰:“臣不用兵器,活擒此獸,獻于駕前。
”跳下車來,飛奔去了。
楚王謂重耳曰:“寡人與公子同往觀之。
”即命馳車而往。
且說魏犨趕入西北角圍中,一見那獸,便揮拳連擊幾下。
那獸全然不怕,大叫一聲,如牛鳴之響,直立起來,用舌一舐,将魏犨腰間鎏金锃帶,舐去一段。
魏犨大怒曰:“孽畜不得無禮!”
随命公孫固郊迎授館,待以國君之禮,饋之七牢。
次日,重耳欲行。
公孫固奉襄公之命,再三請其寬留,私問狐偃:“當初齊桓公如何相待?”偃備細告以納姬贈馬之事。
公孫固回複宋公。
宋公曰:“公子昔年已婚宋國矣。
納女吾不能,馬則如數可也。
”亦以馬二十乘相贈,重耳感激不已。
住了數日,饋問不絕。
狐偃見宋襄公病體沒有痊好之期,私與公孫固商議複國一事。
公孫固曰:“公子若憚風塵之勞,敝邑雖小,亦可以息足。
如有大志,敝邑新遭喪敗,力不能振,更求他大國,方可濟耳。
”狐偃曰:“子之言,肺腑也。
”即日告知公子,束裝起程。
宋襄公聞公子欲行,複厚贈資糧衣履之類,從人無不歡喜。
自晉公子去後,襄公箭瘡日甚一日,不久而薨。
臨終,謂世子王臣曰:“吾不聽子魚之言,以及于此!汝嗣位,當以國委之。
楚,大仇也,世世勿與通好。
晉公子若返國,必然得位,得位必能合諸侯,吾子孫謙事之,可以少安。
”王臣再拜受命。
襄公在位十四年薨。
王臣主喪即位,是為成公。
髯仙有詩,論宋襄公德力俱無,不當列于五伯之内。
詩雲: 一事無成身死傷,但将迂語自稱揚。
腐儒全不稽名實,五伯猶然列宋襄。
再說重耳去宋,将至鄭國,早有人報知鄭文公。
文公謂群臣曰:“重耳叛父而逃,列國不納,屢至饑餒。
此不肖之人,不必禮之。
”上卿叔詹谏曰:“晉公子有三助,乃天佑之人。
不可慢也。
”鄭伯曰:“何為三助?”叔詹對曰:“‘同姓為婚,其類不蕃。
’今重耳乃狐女所生,狐與姬同宗,而生重耳,處有賢名,出無禍患,此一助也。
自重耳出亡,國家不靖,豈非天意有待治國之人乎?此二助也。
趙衰、狐偃,皆當世英傑,重耳得而臣之,此三助也。
有此三助,君其禮之。
禮同姓,恤困窮,尊賢才,順天命,四者皆美事也。
”鄭伯曰:“重耳且老矣,是何能為?”叔詹對曰:“君若不能盡禮,則請殺之。
毋留仇雠,以遺後患。
”鄭伯笑曰:“大夫之言甚矣!既使寡人禮之,又使寡人殺之。
禮之何恩,殺之何怨?”乃傳令門官,閉門勿納。
重耳見鄭不相延接,遂驅車竟過。
行至楚國,谒見楚成王。
成王亦待以國君之禮,設享九獻。
重耳謙讓不敢當。
趙衰侍立,謂公子曰:“公子出亡在外,十馀年矣,小國猶輕慢,況大國乎?此天命也,子勿讓。
”重耳乃受其享。
終席,楚王恭敬不衰。
重耳言詞亦愈遜。
由此兩人甚相得,重耳遂安居于楚。
一日,楚王與重耳獵于雲夢之澤。
楚王賣弄武藝,連射一鹿一兔,俱獲之。
諸将皆伏地稱賀。
适有人熊一頭,沖車而過,楚王謂重耳曰:“公子何不射之?”重耳拈弓搭箭,暗暗祝禱:“某若能歸晉為君,此箭去,中其右掌。
”飕的一箭,正穿右掌之上,軍士取熊以獻。
楚王驚服曰:“公子真神箭也!”須臾,圍場中發起喊來,楚王使左右視之,回報道:“山谷中趕出一獸,似熊非熊,其鼻如象,其頭似獅,其足似虎,其發如豺,其鬣似野豕,其尾似牛,其身大于馬,其文黑白斑駁,劍戟刀箭,俱不能傷,嚼鐵如泥,車軸裹鐵,俱被齧食,矯捷無倫,人不能制,以此喧鬧。
”楚王謂重耳曰:“公子生長中原,博聞多識,必知此獸之名?”重耳回顧趙衰,衰前進曰:“臣能知之。
此獸其名曰:‘貘’,秉天地之金氣而生,頭小足卑,好食銅鐵,便溺所至,五金見之,皆消化為水。
其骨實無髓,可以代槌,取其皮為褥,能辟瘟去濕。
”楚王曰:“然則何以制之?”趙衰曰:“皮肉皆鐵所結,惟鼻孔中有虛竅,可以純鋼之物刺之,或以火炙,立死,金性畏火故也。
”言畢,魏犨厲聲曰:“臣不用兵器,活擒此獸,獻于駕前。
”跳下車來,飛奔去了。
楚王謂重耳曰:“寡人與公子同往觀之。
”即命馳車而往。
且說魏犨趕入西北角圍中,一見那獸,便揮拳連擊幾下。
那獸全然不怕,大叫一聲,如牛鳴之響,直立起來,用舌一舐,将魏犨腰間鎏金锃帶,舐去一段。
魏犨大怒曰:“孽畜不得無禮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