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八回 曹沫手劍劫齊侯 桓公舉火爵甯戚
關燈
小
中
大
戚以實對曰:“姓甯名戚。
”桓公曰:“汝牧夫,何得譏刺時政?”甯戚曰:“臣小人,安敢譏刺?”桓公曰:“當今天子在上,寡人率諸侯賓服于下,百姓樂業,草木沾春,舜日堯天,不過如此。
汝謂‘不逢堯舜’,又曰:‘長夜不旦,’非譏刺而何?”甯戚曰:“臣雖村夫,不睹先王之政。
然嘗聞堯、舜之世,十日一風,五日一雨,百姓耕田而食,鑿井而飲,所謂‘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’是也。
今值紀綱不振,教化不行之世,而曰舜日堯天,誠小人所不解也。
且又聞堯、舜之世。
正百官而諸侯服,去四兇而天下安,不言而信,不怒而威。
今明公一舉而宋背會,再舉而魯劫盟,用兵不息,民勞财敝,而曰‘百姓樂業,草木沾春’,又小人所未解也。
小人又聞堯棄其子丹朱,而讓天下于舜,舜又避于南河,百姓趨而奉之,不得已即帝位。
今君殺兄得國,假天子以令諸侯,小人又不知于唐虞揖讓何如也!”桓公大怒曰:“匹夫出言不遜!”喝令斬之。
左右縛甯戚去,将行刑。
戚顔色不變,了無懼意,仰天歎曰:“桀殺龍逢,纣殺比幹,今甯戚與之為三矣!”隰朋奏曰:“此人見勢不趨,見威不惕,非尋常牧夫也。
君其赦之!”桓公念頭一轉,怒氣頓平,遂命釋甯戚之縛,謂戚曰:“寡人聊以試子,子誠佳士。
”甯戚因探懷中,出管仲之書。
桓公拆而觀之。
書略雲: 臣奉命出師,行至峱山,得衛人甯戚。
此人非牧豎者流,乃當世有用之才,君宜留以自輔。
若棄之使見用于鄰國,則齊悔無及矣! 桓公曰:“子既有仲父之書,何不遂呈寡人?”甯戚曰:“臣聞‘賢君擇人為佐,賢臣亦擇主而輔。
’君如惡直好谀,以怒色加臣,臣甯死,必不出相國之書矣。
”桓公大悅,命以後車載之。
是晚,下寨休軍,桓公命舉火,索衣冠甚急。
寺人貂曰:“君索衣冠,為爵甯戚乎?”桓公曰:“然。
”寺人貂曰:“衛去齊不遠,何不使人訪之?使其人果賢,爵之未晚。
”桓公曰:“此人廓達之才,不拘小節,恐其在衛,或有細過。
訪得其過,爵之則不光,棄之則可惜!”即于燈燭之下,拜甯戚為大夫,使與管仲同參國政。
甯戚改換衣冠,謝恩而出,髯翁有詩曰: 短褐單衣牧豎窮,不逢堯舜遇桓公。
自從叩角歌聲歇,無複飛熊入夢中。
桓公兵至宋界,陳宣公杵臼,曹莊公射姑先在。
随後周單子兵亦至。
相見已畢,商議攻宋之策。
甯戚進曰:“明公奉天子之命,糾合諸侯,以威勝,不如以德勝。
依臣愚見,且不必進兵。
臣雖不才,請掉三寸之舌,前去說宋公行成。
”桓公大悅,傳令紮寨于界上,命甯戚入宋。
戚乃乘一小車,與從者數人,直至睢陽,來見宋公。
宋公問于戴叔皮曰:“甯戚何人也?”叔皮曰:“臣聞此人乃牧牛村夫,齊侯新拔之于位。
必其口才過人,此來乃使其遊說也。
”宋公曰:“何以待之?”叔皮曰:“主公召入,勿以禮待之,觀其動靜。
若開口一不當,臣請引紳為号,便令武士擒而囚之。
則齊侯之計沮矣。
”宋公點首,吩咐武士伺候。
甯戚寬衣大帶,昂然而入,向宋公長揖。
宋公端坐不答。
戚乃仰面長歎曰:“危哉乎,宋國也!”宋公駭然曰:“孤位備上公,忝為諸侯之首,危何從至?”戚曰:“明公自比與周公孰賢?”宋公曰:“周公聖人也,孤焉敢比之?”戚曰:“周公在周盛時,天下太平,四夷賓服,猶且吐哺握發,以納天下賢士。
明公以亡國之馀,處群雄角力之秋,繼兩世弑逆之後,即效法周公,卑躬下士,猶恐士之不至。
乃妄自矜大,簡賢慢客,雖有忠言,安能至明公之前乎?不危何待!”宋公愕然,離坐曰:“孤嗣位日淺,未聞君子之訓,先生勿罪!”叔皮在旁,見宋公為甯戚所動,連連舉其帶紳。
宋公不顧,乃謂甯戚曰:“先生此來,何以教我?”戚曰:“天子失權,諸侯星散,君臣無等,篡弑日聞。
齊侯不忍天下之亂,恭承王命,以主夏盟。
明公列名于會,以定位也。
若又背之,猶不定也。
今天子赫然震怒,特遣王臣,驅率諸侯,以讨于宋。
明公既叛王命于前,又抗王師于後,不待交兵,臣已蔔勝負之有在矣。
”宋公曰:“先生之見如何?”戚曰:“以臣愚計,勿惜一束之贽,與齊會盟。
上不失臣周之禮,下可結盟主之歡,兵甲不動,宋國安于泰山。
”宋公曰:“孤一時失計,不終會好,今齊方加兵于我,安肯受吾之贽?”戚曰:“齊侯寬仁大度,不錄人過,不念舊惡。
如魯不赴會,一盟于柯,遂舉侵田而返之。
況明公在會之人,焉有不納?”宋公曰:“将何為贽?”戚曰:“齊侯以禮睦鄰,厚往薄來。
即束脯可贽,豈必傾府庫之藏哉?”宋公大悅,乃遣使随甯戚至齊軍中請成。
叔皮滿面羞慚而退。
卻說宋使見了齊侯,言謝罪請盟之事。
獻白玉十珏,黃金千镒。
齊桓公曰:“天子有命,寡人安敢自專?必須煩王臣轉奏于王方可。
”桓公即以所獻金玉,轉送單子,緻宋公取成之意。
單子曰:“苟君侯赦宥,有所藉手,以複于天王,敢不如命。
”桓公乃使宋公修聘于周,然後再訂會期。
單子辭齊侯而歸。
齊與陳曹二君各回本國。
要知後事如何,且看下回分解。
【史料來源】 《史記·魯世家》
”桓公曰:“汝牧夫,何得譏刺時政?”甯戚曰:“臣小人,安敢譏刺?”桓公曰:“當今天子在上,寡人率諸侯賓服于下,百姓樂業,草木沾春,舜日堯天,不過如此。
汝謂‘不逢堯舜’,又曰:‘長夜不旦,’非譏刺而何?”甯戚曰:“臣雖村夫,不睹先王之政。
然嘗聞堯、舜之世,十日一風,五日一雨,百姓耕田而食,鑿井而飲,所謂‘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’是也。
今值紀綱不振,教化不行之世,而曰舜日堯天,誠小人所不解也。
且又聞堯、舜之世。
正百官而諸侯服,去四兇而天下安,不言而信,不怒而威。
今明公一舉而宋背會,再舉而魯劫盟,用兵不息,民勞财敝,而曰‘百姓樂業,草木沾春’,又小人所未解也。
小人又聞堯棄其子丹朱,而讓天下于舜,舜又避于南河,百姓趨而奉之,不得已即帝位。
今君殺兄得國,假天子以令諸侯,小人又不知于唐虞揖讓何如也!”桓公大怒曰:“匹夫出言不遜!”喝令斬之。
左右縛甯戚去,将行刑。
戚顔色不變,了無懼意,仰天歎曰:“桀殺龍逢,纣殺比幹,今甯戚與之為三矣!”隰朋奏曰:“此人見勢不趨,見威不惕,非尋常牧夫也。
君其赦之!”桓公念頭一轉,怒氣頓平,遂命釋甯戚之縛,謂戚曰:“寡人聊以試子,子誠佳士。
”甯戚因探懷中,出管仲之書。
桓公拆而觀之。
書略雲: 臣奉命出師,行至峱山,得衛人甯戚。
此人非牧豎者流,乃當世有用之才,君宜留以自輔。
若棄之使見用于鄰國,則齊悔無及矣! 桓公曰:“子既有仲父之書,何不遂呈寡人?”甯戚曰:“臣聞‘賢君擇人為佐,賢臣亦擇主而輔。
’君如惡直好谀,以怒色加臣,臣甯死,必不出相國之書矣。
”桓公大悅,命以後車載之。
是晚,下寨休軍,桓公命舉火,索衣冠甚急。
寺人貂曰:“君索衣冠,為爵甯戚乎?”桓公曰:“然。
”寺人貂曰:“衛去齊不遠,何不使人訪之?使其人果賢,爵之未晚。
”桓公曰:“此人廓達之才,不拘小節,恐其在衛,或有細過。
訪得其過,爵之則不光,棄之則可惜!”即于燈燭之下,拜甯戚為大夫,使與管仲同參國政。
甯戚改換衣冠,謝恩而出,髯翁有詩曰: 短褐單衣牧豎窮,不逢堯舜遇桓公。
自從叩角歌聲歇,無複飛熊入夢中。
桓公兵至宋界,陳宣公杵臼,曹莊公射姑先在。
随後周單子兵亦至。
相見已畢,商議攻宋之策。
甯戚進曰:“明公奉天子之命,糾合諸侯,以威勝,不如以德勝。
依臣愚見,且不必進兵。
臣雖不才,請掉三寸之舌,前去說宋公行成。
”桓公大悅,傳令紮寨于界上,命甯戚入宋。
戚乃乘一小車,與從者數人,直至睢陽,來見宋公。
宋公問于戴叔皮曰:“甯戚何人也?”叔皮曰:“臣聞此人乃牧牛村夫,齊侯新拔之于位。
必其口才過人,此來乃使其遊說也。
”宋公曰:“何以待之?”叔皮曰:“主公召入,勿以禮待之,觀其動靜。
若開口一不當,臣請引紳為号,便令武士擒而囚之。
則齊侯之計沮矣。
”宋公點首,吩咐武士伺候。
甯戚寬衣大帶,昂然而入,向宋公長揖。
宋公端坐不答。
戚乃仰面長歎曰:“危哉乎,宋國也!”宋公駭然曰:“孤位備上公,忝為諸侯之首,危何從至?”戚曰:“明公自比與周公孰賢?”宋公曰:“周公聖人也,孤焉敢比之?”戚曰:“周公在周盛時,天下太平,四夷賓服,猶且吐哺握發,以納天下賢士。
明公以亡國之馀,處群雄角力之秋,繼兩世弑逆之後,即效法周公,卑躬下士,猶恐士之不至。
乃妄自矜大,簡賢慢客,雖有忠言,安能至明公之前乎?不危何待!”宋公愕然,離坐曰:“孤嗣位日淺,未聞君子之訓,先生勿罪!”叔皮在旁,見宋公為甯戚所動,連連舉其帶紳。
宋公不顧,乃謂甯戚曰:“先生此來,何以教我?”戚曰:“天子失權,諸侯星散,君臣無等,篡弑日聞。
齊侯不忍天下之亂,恭承王命,以主夏盟。
明公列名于會,以定位也。
若又背之,猶不定也。
今天子赫然震怒,特遣王臣,驅率諸侯,以讨于宋。
明公既叛王命于前,又抗王師于後,不待交兵,臣已蔔勝負之有在矣。
”宋公曰:“先生之見如何?”戚曰:“以臣愚計,勿惜一束之贽,與齊會盟。
上不失臣周之禮,下可結盟主之歡,兵甲不動,宋國安于泰山。
”宋公曰:“孤一時失計,不終會好,今齊方加兵于我,安肯受吾之贽?”戚曰:“齊侯寬仁大度,不錄人過,不念舊惡。
如魯不赴會,一盟于柯,遂舉侵田而返之。
況明公在會之人,焉有不納?”宋公曰:“将何為贽?”戚曰:“齊侯以禮睦鄰,厚往薄來。
即束脯可贽,豈必傾府庫之藏哉?”宋公大悅,乃遣使随甯戚至齊軍中請成。
叔皮滿面羞慚而退。
卻說宋使見了齊侯,言謝罪請盟之事。
獻白玉十珏,黃金千镒。
齊桓公曰:“天子有命,寡人安敢自專?必須煩王臣轉奏于王方可。
”桓公即以所獻金玉,轉送單子,緻宋公取成之意。
單子曰:“苟君侯赦宥,有所藉手,以複于天王,敢不如命。
”桓公乃使宋公修聘于周,然後再訂會期。
單子辭齊侯而歸。
齊與陳曹二君各回本國。
要知後事如何,且看下回分解。
【史料來源】 《史記·魯世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