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回 衛石碏大義滅親 鄭莊公假命伐宋
關燈
小
中
大
。
良久辭去。
莊公問祭足曰:“周公此來何意?”祭足對曰:“周王有二子,長曰沱,次曰克。
周王寵愛次子,屬周公使輔翼之,将來必有奪嫡之謀。
故周公今日先結好我國,以為外援。
主公受其彩缯,正有用處。
”莊公曰:“何用?”祭足曰:“鄭之朝王,鄰國莫不知之。
今将周公所贈彩帛,分布于十車之上,外用錦袱覆蓋。
出都之日,宣言‘王賜’。
再加彤弓弧矢,假說:‘宋公久缺朝貢,主公親承王命,率兵讨之。
’以此号召列國,責以從兵,有不應者,即系抗命。
重大其事,諸侯必然信從。
宋雖大國,其能當奉命之師乎?”莊公拍祭足肩曰:“卿真智士也!寡人一一聽卿而行。
”隴西居士詠史詩曰: 彩缯禾黍不相當,無命如何假托王? 畢竟虛名能動衆,睢陽行作戰争場。
莊公出了周境,一路宣揚王命,聲播宋公不臣之罪,聞者無不以為真。
這話直傳至宋國。
殇公心中驚懼,遣使密告于衛宣公。
宣公乃糾合齊僖公,欲與宋、鄭兩國講和,約定月日,在瓦屋之地相會,歃血訂盟,各釋舊憾。
宋殇公使人以重币遺衛,約先期在犬邱一面,商議鄭事,然後并駕至于瓦屋。
齊僖公亦如期而至。
惟鄭莊公不到。
齊侯曰:“鄭伯不來,和議敗矣!”便欲駕車回國。
宋公強留與盟。
齊侯外雖應承,中懷觀望之意。
惟宋、衛交情已久,深相結納而散。
是時周桓王欲罷鄭伯之政,以虢公忌父代之。
周公黑肩力谏,乃用忌父為右卿士,任以國政。
鄭伯為左卿士,虛名而已。
莊公聞之,笑曰:“料周王不能奪吾爵也!”後聞齊宋合黨,謀于祭足。
祭足對曰:“齊宋原非深交,皆因衛侯居間糾合,雖然同盟,實非本心。
主公今以王命并布于齊魯,即托魯侯糾合齊侯,協力讨宋。
魯與齊連壤,世為婚姻,魯侯同事,齊必不違。
蔡、衛、郕、許諸國,亦當傳檄召之,方見公讨。
有不赴者,移師伐之。
”莊公依計,遣使至魯,許以用兵之日,侵奪宋地,盡歸魯國。
公子翚乃貪橫之徒,欣然諾之。
奏過魯君,轉約齊侯,與鄭在中邱取齊。
齊侯使其弟夷仲年為将,出車三百乘。
魯侯使公子翚為将,出車二百乘,前來助鄭。
鄭莊公親統着公子呂、高渠彌、颍考叔、公孫阏等一班将士,自為中軍。
建大纛一面,名曰“蝥弧”,上書:“奉天讨罪”四大字,以辂車載之。
将彤弓弧矢,懸于車上,号為卿士讨罪。
夷仲年将左軍,公子翚将右軍,揚威耀武,殺奔宋國。
公子翚先到老挑地方,守将引兵出迎。
被公子翚奮勇當先,隻一陣,殺得宋兵棄甲曳兵,逃命不疊,被俘者二百五十馀人。
公子翚将捷書飛報鄭伯,就迎至老挑下寨。
相見之際,獻上俘獲。
莊公大喜,稱贊不絕口,命幕府填上第一功。
殺牛飨士,安歇三日。
然後分兵進取,命颍考叔同公子翚領兵攻打郜城,公子呂接應;命公孫阏同夷仲年領兵攻打防城,高渠彌接應。
将老營安紮老桃,專聽報捷。
卻說宋殇公聞三國兵已入境,驚得面如土色,急召司馬孔父嘉問計。
孔父嘉奏曰:“臣曾遣人到王城打聽,并無伐宋之命。
鄭托言奉命,非真命也。
齊魯特堕其術中耳。
然三國既合,其勢誠不可争鋒。
為今之計,惟有一策,可令鄭不戰而退。
”殇公曰:“鄭已得利,肯遽退乎?”孔父嘉曰:“鄭假托王命,遍召列國。
今相從者,惟齊、魯兩國耳。
東門之役,宋、蔡、陳、魯同事。
魯貪鄭賂,陳與鄭平,皆入鄭黨。
所不緻者,蔡衛也。
鄭君親将在此,車徒必盛,其國空虛。
主公誠以重賂,遣使告急于衛,使糾合蔡國,輕兵襲鄭。
鄭君聞己國受兵,必返旆自救。
鄭師既退,齊、魯能獨留乎?”殇公曰:“卿策雖善,然非卿親往,衛兵未必即動。
”孔父嘉曰:“臣當引一支兵,為蔡鄉導。
” 殇公即簡車徒二百乘,命孔父嘉為将,攜帶黃金、白璧、彩、緞等物,星夜來到衛國,求衛君出師襲鄭。
衛宣公受了禮物,遣右宰醜率兵,同孔父嘉從間道出其不意,直逼荥陽。
世子忽同祭足急忙傳令守城,已被宋、衛之兵,在郭外大掠一番,擄去人畜辎重無算。
右宰醜便欲攻城,孔父嘉曰:“凡襲人之兵,不過乘其無備,得利即止。
若頓師堅城之下,鄭伯還兵來救,我腹背受敵,是坐困耳。
不若借徑于戴,全軍而返。
度我兵去鄭之時,鄭君亦當去宋矣。
”右宰醜從其言,使人假道于戴。
戴人疑其來襲己國,閉上城門,授兵登陴。
孔父嘉大怒,離戴城十裡,同右宰醜分作前後兩寨,準備攻城。
戴人固守,屢次出城交戰,互有斬獲。
孔父嘉遣使往蔡國乞兵相助。
不在話下。
此時颍考叔等已打破郜城,公孫阏等亦打破防城,各遣人于鄭伯老營報捷。
恰好世子忽告急文書到來。
不知鄭伯如何處置,再看下回分解。
良久辭去。
莊公問祭足曰:“周公此來何意?”祭足對曰:“周王有二子,長曰沱,次曰克。
周王寵愛次子,屬周公使輔翼之,将來必有奪嫡之謀。
故周公今日先結好我國,以為外援。
主公受其彩缯,正有用處。
”莊公曰:“何用?”祭足曰:“鄭之朝王,鄰國莫不知之。
今将周公所贈彩帛,分布于十車之上,外用錦袱覆蓋。
出都之日,宣言‘王賜’。
再加彤弓弧矢,假說:‘宋公久缺朝貢,主公親承王命,率兵讨之。
’以此号召列國,責以從兵,有不應者,即系抗命。
重大其事,諸侯必然信從。
宋雖大國,其能當奉命之師乎?”莊公拍祭足肩曰:“卿真智士也!寡人一一聽卿而行。
”隴西居士詠史詩曰: 彩缯禾黍不相當,無命如何假托王? 畢竟虛名能動衆,睢陽行作戰争場。
莊公出了周境,一路宣揚王命,聲播宋公不臣之罪,聞者無不以為真。
這話直傳至宋國。
殇公心中驚懼,遣使密告于衛宣公。
宣公乃糾合齊僖公,欲與宋、鄭兩國講和,約定月日,在瓦屋之地相會,歃血訂盟,各釋舊憾。
宋殇公使人以重币遺衛,約先期在犬邱一面,商議鄭事,然後并駕至于瓦屋。
齊僖公亦如期而至。
惟鄭莊公不到。
齊侯曰:“鄭伯不來,和議敗矣!”便欲駕車回國。
宋公強留與盟。
齊侯外雖應承,中懷觀望之意。
惟宋、衛交情已久,深相結納而散。
是時周桓王欲罷鄭伯之政,以虢公忌父代之。
周公黑肩力谏,乃用忌父為右卿士,任以國政。
鄭伯為左卿士,虛名而已。
莊公聞之,笑曰:“料周王不能奪吾爵也!”後聞齊宋合黨,謀于祭足。
祭足對曰:“齊宋原非深交,皆因衛侯居間糾合,雖然同盟,實非本心。
主公今以王命并布于齊魯,即托魯侯糾合齊侯,協力讨宋。
魯與齊連壤,世為婚姻,魯侯同事,齊必不違。
蔡、衛、郕、許諸國,亦當傳檄召之,方見公讨。
有不赴者,移師伐之。
”莊公依計,遣使至魯,許以用兵之日,侵奪宋地,盡歸魯國。
公子翚乃貪橫之徒,欣然諾之。
奏過魯君,轉約齊侯,與鄭在中邱取齊。
齊侯使其弟夷仲年為将,出車三百乘。
魯侯使公子翚為将,出車二百乘,前來助鄭。
鄭莊公親統着公子呂、高渠彌、颍考叔、公孫阏等一班将士,自為中軍。
建大纛一面,名曰“蝥弧”,上書:“奉天讨罪”四大字,以辂車載之。
将彤弓弧矢,懸于車上,号為卿士讨罪。
夷仲年将左軍,公子翚将右軍,揚威耀武,殺奔宋國。
公子翚先到老挑地方,守将引兵出迎。
被公子翚奮勇當先,隻一陣,殺得宋兵棄甲曳兵,逃命不疊,被俘者二百五十馀人。
公子翚将捷書飛報鄭伯,就迎至老挑下寨。
相見之際,獻上俘獲。
莊公大喜,稱贊不絕口,命幕府填上第一功。
殺牛飨士,安歇三日。
然後分兵進取,命颍考叔同公子翚領兵攻打郜城,公子呂接應;命公孫阏同夷仲年領兵攻打防城,高渠彌接應。
将老營安紮老桃,專聽報捷。
卻說宋殇公聞三國兵已入境,驚得面如土色,急召司馬孔父嘉問計。
孔父嘉奏曰:“臣曾遣人到王城打聽,并無伐宋之命。
鄭托言奉命,非真命也。
齊魯特堕其術中耳。
然三國既合,其勢誠不可争鋒。
為今之計,惟有一策,可令鄭不戰而退。
”殇公曰:“鄭已得利,肯遽退乎?”孔父嘉曰:“鄭假托王命,遍召列國。
今相從者,惟齊、魯兩國耳。
東門之役,宋、蔡、陳、魯同事。
魯貪鄭賂,陳與鄭平,皆入鄭黨。
所不緻者,蔡衛也。
鄭君親将在此,車徒必盛,其國空虛。
主公誠以重賂,遣使告急于衛,使糾合蔡國,輕兵襲鄭。
鄭君聞己國受兵,必返旆自救。
鄭師既退,齊、魯能獨留乎?”殇公曰:“卿策雖善,然非卿親往,衛兵未必即動。
”孔父嘉曰:“臣當引一支兵,為蔡鄉導。
” 殇公即簡車徒二百乘,命孔父嘉為将,攜帶黃金、白璧、彩、緞等物,星夜來到衛國,求衛君出師襲鄭。
衛宣公受了禮物,遣右宰醜率兵,同孔父嘉從間道出其不意,直逼荥陽。
世子忽同祭足急忙傳令守城,已被宋、衛之兵,在郭外大掠一番,擄去人畜辎重無算。
右宰醜便欲攻城,孔父嘉曰:“凡襲人之兵,不過乘其無備,得利即止。
若頓師堅城之下,鄭伯還兵來救,我腹背受敵,是坐困耳。
不若借徑于戴,全軍而返。
度我兵去鄭之時,鄭君亦當去宋矣。
”右宰醜從其言,使人假道于戴。
戴人疑其來襲己國,閉上城門,授兵登陴。
孔父嘉大怒,離戴城十裡,同右宰醜分作前後兩寨,準備攻城。
戴人固守,屢次出城交戰,互有斬獲。
孔父嘉遣使往蔡國乞兵相助。
不在話下。
此時颍考叔等已打破郜城,公孫阏等亦打破防城,各遣人于鄭伯老營報捷。
恰好世子忽告急文書到來。
不知鄭伯如何處置,再看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