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回 公孫阏争車射考叔 公子翚獻谄賊隐公

關燈
話說鄭莊公得了世子忽告急文書,即時傳令班師。

    夷仲年公子翚等,親到老營來見鄭伯,曰:“小将等乘勝,正欲進取,忽聞班師之命,何也?”莊公奸雄多智,隐下宋、衛襲鄭之事,隻雲:“寡人奉命讨宋,今仰仗上國兵威,割取二邑,已足當削地之刑矣。

    賓王上爵,王室素所尊禮,寡人何敢多求?所取郜、防兩邑,齊、魯各得其一,寡人毫不敢私。

    ”夷仲年曰:“上國以王命征師,敝邑奔走恐後,少效微勞,禮所當然,決不敢受邑。

    ”謙讓再三。

    莊公曰:“既公子不肯受地,二邑俱奉魯侯,以酬公子老桃首功之勞。

    ”公子翚更不推辭,拱手稱謝。

    另差别将,領兵分守郜、防二邑。

    不在話下。

    莊公大犒三軍。

    臨别與夷仲年、公子翚刑牲而盟:“三國同患相恤,後有軍事,各出兵車為助。

    如背此言,神明不宥!” 單說夷仲年歸國,見齊僖公,備述取防之事。

    僖公曰:“石門之盟,‘有事相偕’。

    今雖取邑,理當歸鄭。

    ”夷仲年曰:“鄭伯不受,并歸魯侯矣。

    ”僖公以鄭伯為至公,稱歎不已。

     再說鄭伯班師,行至中途,又接得本國文書一道,内稱:“宋衛已移兵向戴矣。

    ”莊公笑曰:“吾固知二國無能為也!然孔父嘉不知兵,烏有自救而複遷怒者?吾當以計取之。

    ”乃傳令四将,分為四隊,各各授計,銜枚卧鼓,并望戴國進發。

     再說宋衛合兵攻戴,又請得蔡國領兵助戰,滿望一鼓成功。

    忽報:“鄭國遣上将公子呂領兵救戴,離城五十裡下寨。

    ”右宰醜曰:“此乃石厚手中敗将,全不耐戰,何足懼哉!”少頃,又報:“戴君知鄭兵來救,開門接人去了。

    ”孔父嘉曰:“此城唾手可得,不意鄭兵相助,又費時日。

    奈何?”右宰醜曰:“戴既有幫手,必然合兵索戰。

    你我同升壁壘,察城中之動靜,好做準備。

    ”二将方在壁壘之上,指手畫腳。

    忽聽連珠炮響,城上遍插鄭國旗号,公子呂全裝披挂,倚着城樓外檻,高聲叫曰:“多賴三位将軍氣力,寡君已得戴城,多多緻謝!”原來鄭莊公設計,假稱公子呂領兵救戴,其實莊公親在戎車之中,隻要哄進戴城,就将戴君逐出,并了戴國之軍。

    城中連日戰守困倦,素聞鄭伯威名,誰敢抵敵?幾百世相傳之城池,不勞馀力,歸于鄭國。

    戴君引了宮眷,投奔西秦去了。

     孔父嘉見鄭伯白占了戴城,忿氣填胸,将兜鍪擲地曰:“吾今日與鄭誓不兩立!”右宰醜曰:“此老奸最善用兵,必有後繼。

    倘内外夾攻,吾輩危矣!”孔父嘉曰:“右宰之言,何太怯也?”正說間,忽報:“城中着人下戰書。

    ”孔父嘉即批:來日決戰。

    一面約會衛、蔡二國,要将三路軍馬,齊退後二十裡,以防沖突。

    孔父嘉居中,蔡、衛左右營,離隔不過三裡。

     立寨甫畢,喘息未定,忽聞寨後一聲炮響,火光接天,車聲震耳。

    諜者報:“鄭兵到了。

    ”孔父嘉大怒,手持方天畫戟,登車迎敵。

    隻見車聲頓息,火光俱滅了。

    才欲回營,左邊炮聲又響,火光不絕。

    孔父嘉出營觀看,左邊火光又滅,右邊炮響連聲,一片火光,隐隐在樹林之外。

    孔父嘉曰:“此老奸疑軍之計。

    ”傳令:“亂動者斬!”少頃,左邊火光又起,喊聲震地,忽報:“左營蔡軍被劫。

    ”孔父嘉曰:“吾當親往救之。

    ”才出營門,隻見右邊火光複熾,正不知何處軍到。

    孔父嘉喝教禦人:“隻顧推車向左。

    ”禦人着忙,反推向右去。

    遇着一隊兵車,互相擊刺,約莫更馀,方知是衛國之兵。

    彼此說明,合兵一處,同到中營。

    那中營已被高渠彌據了。

    急回轅時,右有颍考叔,左有公孫阏,兩路兵到。

    公孫阏接住右宰醜,颍考叔接住孔父嘉,做兩隊厮殺。

    東方漸曉,孔父嘉無心戀戰,奪路而走。

    遇着高渠彌,又殺一陣。

    孔父嘉棄了乘車,跟随者止存二十馀人,徒步奔脫。

    右宰醜陣亡。

    三國車徒,悉為鄭所俘獲。

    所擄鄭國郊外人畜辎重,仍舊為鄭所有。

    ──此莊公之妙計也。

    史官有詩雲: 主客雌雄尚未分,莊公智計妙如神。

     分明鹬蚌相持勢,得利還歸結網人。

     莊公得了戴城,又兼了三國之師,大軍奏凱,滿載而歸。

    莊公大排筵宴,款待從行諸将。

    諸将輪番獻卮上壽。

    莊公面有德色,舉酒瀝地曰:“寡人賴天地祖宗之靈,諸卿之力,戰則必勝,威加上公,于古之方伯如何?”群臣皆稱千歲。

    惟颍考叔嘿然。

    莊公睜目視之。

    考叔奏曰:“君言失矣!夫方伯者,受王命為一方諸侯之長,得專征伐,令無不行,呼無不應。

    今主公托言王命,聲罪于宋,周天子實不與聞。

    況傳檄征兵,蔡、衛反助宋侵鄭,郕、許小國,公然不至。

    方伯之威,固如是乎?”莊公笑曰:“卿言是也。

    蔡、衛全軍覆沒,已足小懲。

    今欲問罪郕、許,二國孰先?”颍考叔曰:“郕鄰于齊,許鄰于鄭。

    主公既欲加以違命之名,宜正告其罪,遣一将助齊伐郕,請齊兵同來伐許。

    得郕則歸之齊,得許則歸之鄭,庶不失兩國共事之誼。

    俟事畢獻捷于周,亦可遮飾四方之耳目。

    ”莊公曰:“善!但當次第行之。

    ” 乃先遣使将問罪郕、許之情,告于齊侯。

    齊侯欣然聽允。

    遣夷仲年将兵伐郕,鄭遣大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