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三三回 魏義助逆破長沙
關燈
小
中
大
敦發怒,勸彬起謝。
彬曰:“數日以來,足痛不便起倒,且此事複何謝為?”敦曰:“足痛孰若頸痛?”彬殊無懼色,亦不為禮。
王導乃再三勸敦,以為宗族兄弟,手足一體,勿得以言語介意,緻乖大義。
敦聽之,彬乃得回建康。
王敦亦撤兵盡回武昌。
至江中,聞知甘卓欲襲武昌,乃使甘邛先往襄陽勸叔止兵,俾兩家和氣,免緻仇殺。
敦初出武昌時,亦慮甘卓為患于後,乃拘其子侄輩置麾下為質,至是使其行焉。
邛去,敦又命弟王廙往催魏義速攻長沙:“如獲司馬承,不可使至武昌與吾相見,于路缢殺之。
”廙乃乘快船晝夜兼程而去。
廙至荊州,使人催督魏義。
魏義此時因被虞悝暗殺一陣,心中甚恨。
探得兵不滿萬,乃複進兵圍城。
已将百日,甘卓救兵不至,湘城中軍民困極,不能守禦,被義攻開。
将谯王承執之,以車械監于軍中。
複收虞悝并其子弟,盡皆綁之。
或有号哭不已者,悝曰:“癡兒何得乃爾?人生在世,終當有死,今合門獲為忠義之鬼,亦複何恨?設使天不容奸,晉室得全,必當追贈,流芳清史,豈效此附逆之賊也!”魏義見其言,盡皆殺之,乃将谯王械送荊州與王廙。
桓雄、韓階、武延三人皆毀公服,扮為童仆,以從承難。
其押解人見其豐儀舉止非凡,疑為奸細,欲害之,因不曾得命而止。
至荊州河下,先令人報知王廙。
廙使人缢殺谯王,桓、韓等以在舟中獲免。
三人買賄解官,将司馬承屍骸收殓,另尋小船,載至建康。
甘卓不知長沙已破,正欲出兵武昌,忽見甘邛奔至,卓慌問曰:“汝為王敦從事,何得至此?”邛曰:“聞知叔父欲襲武昌,特地偷身來見耳。
今王敦已破石頭城,大敗帝師,周、戴、刁協悉被所誅,兵威甚盛。
魏義又破長沙,谯王被擄。
江之東西,人皆震恐。
吾思不可與之構兵,恐勝敗未保,徒傷和氣耳。
”卓平生能謀少斷,雖慕忠義而欲動兵,及聞邛之說辭,遂猶豫不發。
因思周、戴之死,身恐難勝,乃故謂邛曰:“吾之所憂,正為今日事耳。
若奪武昌,敦勢逼迫,必劫天子以絕四海之望,不如更思後圖。
且吾據此上流,敦決不敢遽危社稷也。
”于是斂兵卷甲,頓師不進。
樂道融知之,急入勸曰:“今大功将成,何故中止?若分兵斷彭澤,以遏敦之歸路,使其上下人情不得相赴,其衆自然離散,可一戰而擒敦矣。
且将軍奮起兵馬,誰不慕義?今遽罷議,後必為敦所并。
且敦之為人,事急則趨,事成則背,後必有變。
竊為将軍危焉!”甘卓不從其勸。
道融出而歎曰:“王敦逆天理而反背,甘公亦含之,吾知其死日近矣。
”自思懼為邛所知,敦必不容,乃憂憤而卒。
卓既罷兵,王敦聞之甚悅,複遣人僞與相和。
卓以為然,乃散其兵衆于下縣而去。
參軍李梁曰:“王公作逆,意在圖謀大事。
今不即下建康而回兵,皆忌明公居其上流也。
敦意未嘗時刻不思謀公,以逞後志。
今若散兵釋甲,正堕其謀,必有後患。
宜三思之,免累宗族。
”卓又不能從。
王敦還兵武昌,深恨甘卓,乃日與諸謀士議計圖之。
沈充曰:“襄陽内史周慮雄武有智,□□□□,皆仗其勇略取勝。
明公趁茲相和之際,多以金帛,遣心腹人結好周慮,許以事成之後,獨鎮襄陽。
周慮貪利圖職,必然聽允。
一得此人與吾合謀,甘卓不難平也。
”王敦大喜,乃使錢鳳密将金寶,即日備輕舟前往說結。
鳳至襄陽,潛訪至慮營求見。
周慮延入禮畢,錢鳳再拜曰:“今王武昌久慕将軍,每行歎賞,少獲親近。
今以甘邛道好,即成一家。
特遣某來拜上,願與将軍結為金蘭。
先以微物奉上,聊為進見之禮,望惟笑納。
”周慮看金珠寶物貴重高美,喜而受之,對鳳謝曰:“某感王公見采,幸莫大矣,何敢受此厚賜乎?”鳳曰:“非止此等些須薄儀。
王公再三命仆申禀,言若得甘卓去時,即表将軍為襄陽太守,但未知将軍願否。
若願,仆當言之。
”慮曰:“甘公擁據襄樊,初無過失,何能即去?”鳳曰:“得鎮此地,乃立于萬人之上,九州牧首,此職亦難得即至者。
今王公見将軍之材,故以留心相授。
欲圖之,隻在指顧間耳。
昨聞回鎮已卷甲散衆,無兵可恃。
将軍肯行,隻須心腹數人,待其早刻,假以黃紙诳終,揚言今奉晉帝密诏,
彬曰:“數日以來,足痛不便起倒,且此事複何謝為?”敦曰:“足痛孰若頸痛?”彬殊無懼色,亦不為禮。
王導乃再三勸敦,以為宗族兄弟,手足一體,勿得以言語介意,緻乖大義。
敦聽之,彬乃得回建康。
王敦亦撤兵盡回武昌。
至江中,聞知甘卓欲襲武昌,乃使甘邛先往襄陽勸叔止兵,俾兩家和氣,免緻仇殺。
敦初出武昌時,亦慮甘卓為患于後,乃拘其子侄輩置麾下為質,至是使其行焉。
邛去,敦又命弟王廙往催魏義速攻長沙:“如獲司馬承,不可使至武昌與吾相見,于路缢殺之。
”廙乃乘快船晝夜兼程而去。
廙至荊州,使人催督魏義。
魏義此時因被虞悝暗殺一陣,心中甚恨。
探得兵不滿萬,乃複進兵圍城。
已将百日,甘卓救兵不至,湘城中軍民困極,不能守禦,被義攻開。
将谯王承執之,以車械監于軍中。
複收虞悝并其子弟,盡皆綁之。
或有号哭不已者,悝曰:“癡兒何得乃爾?人生在世,終當有死,今合門獲為忠義之鬼,亦複何恨?設使天不容奸,晉室得全,必當追贈,流芳清史,豈效此附逆之賊也!”魏義見其言,盡皆殺之,乃将谯王械送荊州與王廙。
桓雄、韓階、武延三人皆毀公服,扮為童仆,以從承難。
其押解人見其豐儀舉止非凡,疑為奸細,欲害之,因不曾得命而止。
至荊州河下,先令人報知王廙。
廙使人缢殺谯王,桓、韓等以在舟中獲免。
三人買賄解官,将司馬承屍骸收殓,另尋小船,載至建康。
甘卓不知長沙已破,正欲出兵武昌,忽見甘邛奔至,卓慌問曰:“汝為王敦從事,何得至此?”邛曰:“聞知叔父欲襲武昌,特地偷身來見耳。
今王敦已破石頭城,大敗帝師,周、戴、刁協悉被所誅,兵威甚盛。
魏義又破長沙,谯王被擄。
江之東西,人皆震恐。
吾思不可與之構兵,恐勝敗未保,徒傷和氣耳。
”卓平生能謀少斷,雖慕忠義而欲動兵,及聞邛之說辭,遂猶豫不發。
因思周、戴之死,身恐難勝,乃故謂邛曰:“吾之所憂,正為今日事耳。
若奪武昌,敦勢逼迫,必劫天子以絕四海之望,不如更思後圖。
且吾據此上流,敦決不敢遽危社稷也。
”于是斂兵卷甲,頓師不進。
樂道融知之,急入勸曰:“今大功将成,何故中止?若分兵斷彭澤,以遏敦之歸路,使其上下人情不得相赴,其衆自然離散,可一戰而擒敦矣。
且将軍奮起兵馬,誰不慕義?今遽罷議,後必為敦所并。
且敦之為人,事急則趨,事成則背,後必有變。
竊為将軍危焉!”甘卓不從其勸。
道融出而歎曰:“王敦逆天理而反背,甘公亦含之,吾知其死日近矣。
”自思懼為邛所知,敦必不容,乃憂憤而卒。
卓既罷兵,王敦聞之甚悅,複遣人僞與相和。
卓以為然,乃散其兵衆于下縣而去。
參軍李梁曰:“王公作逆,意在圖謀大事。
今不即下建康而回兵,皆忌明公居其上流也。
敦意未嘗時刻不思謀公,以逞後志。
今若散兵釋甲,正堕其謀,必有後患。
宜三思之,免累宗族。
”卓又不能從。
王敦還兵武昌,深恨甘卓,乃日與諸謀士議計圖之。
沈充曰:“襄陽内史周慮雄武有智,□□□□,皆仗其勇略取勝。
明公趁茲相和之際,多以金帛,遣心腹人結好周慮,許以事成之後,獨鎮襄陽。
周慮貪利圖職,必然聽允。
一得此人與吾合謀,甘卓不難平也。
”王敦大喜,乃使錢鳳密将金寶,即日備輕舟前往說結。
鳳至襄陽,潛訪至慮營求見。
周慮延入禮畢,錢鳳再拜曰:“今王武昌久慕将軍,每行歎賞,少獲親近。
今以甘邛道好,即成一家。
特遣某來拜上,願與将軍結為金蘭。
先以微物奉上,聊為進見之禮,望惟笑納。
”周慮看金珠寶物貴重高美,喜而受之,對鳳謝曰:“某感王公見采,幸莫大矣,何敢受此厚賜乎?”鳳曰:“非止此等些須薄儀。
王公再三命仆申禀,言若得甘卓去時,即表将軍為襄陽太守,但未知将軍願否。
若願,仆當言之。
”慮曰:“甘公擁據襄樊,初無過失,何能即去?”鳳曰:“得鎮此地,乃立于萬人之上,九州牧首,此職亦難得即至者。
今王公見将軍之材,故以留心相授。
欲圖之,隻在指顧間耳。
昨聞回鎮已卷甲散衆,無兵可恃。
将軍肯行,隻須心腹數人,待其早刻,假以黃紙诳終,揚言今奉晉帝密诏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