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三〇回 趙封仇池陳安反
關燈
小
中
大
曰:“機怕識破。
可亟遣人前去止住其兵,言有小疾,不須朝見。
宜回守上邽,聽頒封賞,勿使秦隴有失。
陳安見吾阻遏,以為朝中有人,自然退去矣。
”趙主大悅,差飛使前往阻住安軍,言有疾、封賞等因。
陳安見計不成,知朝臣多謀智,心中失望,乃複與諸将佐議曰:“今吾本欲出其不意,襲取長安,擒拿劉趙。
誰想計謀不售,汝等再有何議?”趙募曰:“此計不成,已成猜忌。
我兵今有十萬馀衆,皇與帝自當為之,何用看人頭面,俯首低眉,甘為仆隸,聽人使役乎?”陳安曰:“所言雖是,然則以一上邽隴西之地,欲自稱大,豈不妄乎?”張明曰:“要謀自立,一面西通氐羌主休屠王石武,一面以兵收取下郡,開拓地土,事業何有不成乎?自古為伯王者,幾個能有現成之業,皆由小以緻大者也。
”陳安聽言甚悅,乃命姜沖兒、趙罕、劉烈等循讨下縣、長安近郡諸處,差楊伯友西通石武。
邊疆守臣被侵,疊連具奏上長安求救。
趙主劉曜見之大驚,慌集姜發、姜飛、劉嶽、劉貢、呼延實等議之。
劉嶽曰:“陳安之反,未見真實。
今石勒遣石生侵寇潼關,風聲甚急,未可輕動大兵。
陳安之事,可令一大臣親至界外,問其何故而反,可化則自無妨,可安即當安之。
俟石兵退後,又作區處。
”趙主依議,乃命大将魯憑、劉鹹、石琮同太尉呼延實引兵一萬,徑至上邽界外,勘問陳安反狀。
實等至其境,乃遣人去見陳安,言:“聖上有旨,今隴右公既服楊寇,有大功于朝,何為聽信細人之言,以棄前勳?”陳安見使臣至,乃與衆将議曰:“今趙主差太尉呼延實來責反狀,何以回答?且姜、楊、劉、趙諸将經略下縣未回,若與相忤,必緻加兵,恐難為敵。
”張明曰:“此亦易也,可将計就計,把兵馬整起,于瞿谷口紮一大營,設座席于内隘處,使趙募、宋亭、陳建、辛源分四處埋伏。
隻道是姜沖兒背行擄掠,昨知其情,已曾擒矣。
今請太尉、大将軍面鞫口詞,以見吾之忠心。
待其來至,一鼓而執魯憑、呼延實,下次無人敢再來惹我矣。
”陳安大喜,命四将引兵二萬伏于瞿谷深處,自與張明、張選紮營,設宴于谷口。
遣人奉下馬拜見之禮,再上禀狀。
呼延實看畢受劄,乃對使者曰:“據隴右公自陳之詞,既是姜沖兒壞法,以陷公于叛逆,可斬首送來,并捉其黨夥,待吾帶上長安見主便是,何須又要審問?”使曰:“隴右公也曾要斬小賊,衆副将曰:‘若即殺之,太尉爺不知真假,隻道是掩飾是非。
’以此要請大駕降臨,面同勘其詞,好回聖上耳。
”實曰:“既然如此,明日我來拜谒陳公領教,汝可回話。
”使出,魯憑曰:“賊智莫測,未可深信,豈宜輕許就見?設若他是真心,何不送至我營來審?”實曰:“陳安不過上邽一郡,敢有妄想?今來伏罪,何有不真?休得懷疑,使人不安。
”魯憑、石琮終是疑慮,不言而退。
次日,陳安遣人來催,言:“陳将軍等候老爺,望賜早降。
”呼延實乃命魯憑将兵馬一齊俱至瞿谷。
石琮曰:“兵馬隻在此間,待吾等整理以備不然。
”實曰:“還是同去的是,一則可以防身,二則可以使他人驚懼。
留則安心慮吾等見罪,或有變矣。
”竟令俱往。
至營将近,隻見陳安挂甲戎裝,空身素手,與一班儒服之人立于道旁等候。
石琮曰:“趁此一到,将安等諸人拿下,可斷長安之禍矣。
”實曰:“不可,彼有十萬人馬,豈無準備?今以至誠接我,我等亦當以禮待他,方是綏來之道。
”琮乃隻得聽命。
實至營前下馬,安送上帳,率衆參畢,禀請更衣獻茶。
實見其恭敬,悅而允之。
安轉入後,忽然間炮聲沖天而起,魯憑等慌忙上馬,陳兵四下殺至,東有趙募,南有宋亭,西有陳建,北有辛源,将趙兵一萬圍于中間。
呼延實不防有變,手無戰具,隻搶得兵士之槍抵戰。
魯憑奮勇來救,又被張明、陳安驅大隊人馬從營後突出,勢不可當。
趙兵死者過半,大敗逃命。
呼延實為辛源、陳建截住,槍不堪戰,遂被所擒。
張明、宋亭追趕魯憑至石口,河不能渡,陳兵逼近。
憑怒恨殺轉,張明、宋亭俱不能當,退走裡許,又遇張選、趙募合至。
石琮、劉鹹得過河。
魯憑槍槊宋亭
可亟遣人前去止住其兵,言有小疾,不須朝見。
宜回守上邽,聽頒封賞,勿使秦隴有失。
陳安見吾阻遏,以為朝中有人,自然退去矣。
”趙主大悅,差飛使前往阻住安軍,言有疾、封賞等因。
陳安見計不成,知朝臣多謀智,心中失望,乃複與諸将佐議曰:“今吾本欲出其不意,襲取長安,擒拿劉趙。
誰想計謀不售,汝等再有何議?”趙募曰:“此計不成,已成猜忌。
我兵今有十萬馀衆,皇與帝自當為之,何用看人頭面,俯首低眉,甘為仆隸,聽人使役乎?”陳安曰:“所言雖是,然則以一上邽隴西之地,欲自稱大,豈不妄乎?”張明曰:“要謀自立,一面西通氐羌主休屠王石武,一面以兵收取下郡,開拓地土,事業何有不成乎?自古為伯王者,幾個能有現成之業,皆由小以緻大者也。
”陳安聽言甚悅,乃命姜沖兒、趙罕、劉烈等循讨下縣、長安近郡諸處,差楊伯友西通石武。
邊疆守臣被侵,疊連具奏上長安求救。
趙主劉曜見之大驚,慌集姜發、姜飛、劉嶽、劉貢、呼延實等議之。
劉嶽曰:“陳安之反,未見真實。
今石勒遣石生侵寇潼關,風聲甚急,未可輕動大兵。
陳安之事,可令一大臣親至界外,問其何故而反,可化則自無妨,可安即當安之。
俟石兵退後,又作區處。
”趙主依議,乃命大将魯憑、劉鹹、石琮同太尉呼延實引兵一萬,徑至上邽界外,勘問陳安反狀。
實等至其境,乃遣人去見陳安,言:“聖上有旨,今隴右公既服楊寇,有大功于朝,何為聽信細人之言,以棄前勳?”陳安見使臣至,乃與衆将議曰:“今趙主差太尉呼延實來責反狀,何以回答?且姜、楊、劉、趙諸将經略下縣未回,若與相忤,必緻加兵,恐難為敵。
”張明曰:“此亦易也,可将計就計,把兵馬整起,于瞿谷口紮一大營,設座席于内隘處,使趙募、宋亭、陳建、辛源分四處埋伏。
隻道是姜沖兒背行擄掠,昨知其情,已曾擒矣。
今請太尉、大将軍面鞫口詞,以見吾之忠心。
待其來至,一鼓而執魯憑、呼延實,下次無人敢再來惹我矣。
”陳安大喜,命四将引兵二萬伏于瞿谷深處,自與張明、張選紮營,設宴于谷口。
遣人奉下馬拜見之禮,再上禀狀。
呼延實看畢受劄,乃對使者曰:“據隴右公自陳之詞,既是姜沖兒壞法,以陷公于叛逆,可斬首送來,并捉其黨夥,待吾帶上長安見主便是,何須又要審問?”使曰:“隴右公也曾要斬小賊,衆副将曰:‘若即殺之,太尉爺不知真假,隻道是掩飾是非。
’以此要請大駕降臨,面同勘其詞,好回聖上耳。
”實曰:“既然如此,明日我來拜谒陳公領教,汝可回話。
”使出,魯憑曰:“賊智莫測,未可深信,豈宜輕許就見?設若他是真心,何不送至我營來審?”實曰:“陳安不過上邽一郡,敢有妄想?今來伏罪,何有不真?休得懷疑,使人不安。
”魯憑、石琮終是疑慮,不言而退。
次日,陳安遣人來催,言:“陳将軍等候老爺,望賜早降。
”呼延實乃命魯憑将兵馬一齊俱至瞿谷。
石琮曰:“兵馬隻在此間,待吾等整理以備不然。
”實曰:“還是同去的是,一則可以防身,二則可以使他人驚懼。
留則安心慮吾等見罪,或有變矣。
”竟令俱往。
至營将近,隻見陳安挂甲戎裝,空身素手,與一班儒服之人立于道旁等候。
石琮曰:“趁此一到,将安等諸人拿下,可斷長安之禍矣。
”實曰:“不可,彼有十萬人馬,豈無準備?今以至誠接我,我等亦當以禮待他,方是綏來之道。
”琮乃隻得聽命。
實至營前下馬,安送上帳,率衆參畢,禀請更衣獻茶。
實見其恭敬,悅而允之。
安轉入後,忽然間炮聲沖天而起,魯憑等慌忙上馬,陳兵四下殺至,東有趙募,南有宋亭,西有陳建,北有辛源,将趙兵一萬圍于中間。
呼延實不防有變,手無戰具,隻搶得兵士之槍抵戰。
魯憑奮勇來救,又被張明、陳安驅大隊人馬從營後突出,勢不可當。
趙兵死者過半,大敗逃命。
呼延實為辛源、陳建截住,槍不堪戰,遂被所擒。
張明、宋亭追趕魯憑至石口,河不能渡,陳兵逼近。
憑怒恨殺轉,張明、宋亭俱不能當,退走裡許,又遇張選、趙募合至。
石琮、劉鹹得過河。
魯憑槍槊宋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