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二三回 祖逖收張平樊雅

關燈
周堅移兵攻打谯郡,以絕祖逖糧道。

    逖探得石勒分兩路來攻,心中大懼,差人星夜往建康求救。

    晉主見奏,急聚文武商議。

    司徒王導曰:“遠兵救應不及,可急發诏,命蘇峻、劉遐、徐龛合三鎮之兵,共破周堅。

    石虎一路,祖逖又可為敵矣。

    ”晉主從議,遣人持檄,水陸二路連夜趕去,至三鎮催其進兵救谯郡。

    遐、龛得诏,即邀蘇峻徑望河南起發。

     卻說周堅受石勒調遣,引兵一萬攻打谯城。

    守将沈欽與郎将謝浮知堅兵多,不敢出戰,閉門拒守,使人往汝南祖濟處求救,被周堅巡軍捉住,搜出其書。

    堅大喜,以為必破其城,下令緊緊困住,再不容走透消息。

    陡忽探馬飛報至,言救兵已到,止隔五七裡之地矣。

    堅懼,慌忙抽兵列于路口占住。

    須臾,蘇峻首先來到,周堅以槍指謂峻曰:“汝在掖縣,亦曾落草自立,不過時勢所使。

    今吾為受周默所逼,故思自存,欲取谯城安身,汝何又來結怨?倘若不勝,有甚益乎?”峻曰:“前番侵犯彭城,戰敗勢窮,擒你有何難處?念汝乃江東舊臣,或者悔過改正,複歸晉朝,以作好人。

    今乃又引胡寇侵害本國郡邑,禽獸輩尚亂道也。

    ”堅不能答,挺槍殺出,蘇峻揮刀對敵。

    二人鬥上了三十馀合,各無退懼之意。

    忽然劉遐、徐龛兩路精兵殺至,二面攻入,周堅大敗。

    三鎮之兵奮勇力擊,堅率二萬,死喪殆盡。

    但見屍橫遍地,械積盈途。

    周堅勢竭,落荒而走,衆皆分頭追趕。

    徐龛看見,疾馳不能及,常隔八十馀步。

    龛慮被其逃脫,取弓拔箭,望後射之,肩膀着箭。

    堅慌回頭一看,龛近止隔四十馀步,複盡力一箭,直中背心,翻身落馬。

    徐龛向前找了首級,衆皆收兵。

    峻等具表,使赍周堅之首入朝獻捷。

    石虎将兵欲救陳川,至俊義縣界,聞得周堅被斬,亦頓兵不進,先往據守陳留。

    祖逖探知石虎軍到,亦罷圍候戰,川得樵蘇而守。

    蘇峻等表發,欲待回诏,然後進救祖逖。

    及至建康,晉帝大喜,議頒升賞,即照名次,以蘇峻第一,劉遐第二,徐龛第三。

    诏至谯郡,徐龛忿怒不平,引兵回泰山郡去。

    蘇峻、劉遐亦曰:“吾等奉命救谯,再無他調。

    徐公既去,且自還鎮也罷。

    ”遂乃散去。

    龛至途中,欲議入朝辨功,部下等曰:“聖旨已下,峻、遐已去,獻捷是他作本頭,欲辨誰為剖析?徒勞用心耳。

    ”龛乃舉泰山郡降于石虎,合兵進攻祖逖。

    祖逖見石虎、徐龛合至,又有陳川在内,料難取勝,乃抽兵退屯淮南觀望。

    石虎亦懼蘇峻、劉遐為逖掎角,進恐無益,退回襄國見父石勒,具言失了周堅,又得泰山徐龛來投。

    勒喜,以龛原為泰山太守,陳川原為陳留太守,命桃豹督兵一萬,協助二處鎮守南邊,即命石虎統領見兵北奪幽冀,乃請張賓入内問曰:“孤今既為趙王,當行征讨。

    江東一敵,有陳川與徐龛來降,可禦其兵。

    宜乘無南方之慮,兼并北方,以報段匹殚老賊竊幽救冀之恨。

    右侯可為指一方略。

    ”張賓曰:“待吾臨軍授與計策,管取成功。

    ”遂與勒同到轅門,喚石虎分付曰:“季龍曆戰已久,須知兵貴神速,幽州段匹殚知吾屢出河南,不虞我兵北上,決無提備。

    切莫以邵竺無能先犯冀州,使其結援。

    此去宜掩旗息鼓,夜行曉伏,徑襲幽州。

    段匹殚見我一時卒至,怆惶失措,不棄城走,亦被打破,速進莫疑。

    但有段文鴦英勇在内,宜選骁将兩員同去,自然勝他。

    ”虎曰:“不妨。

    文鴦雖勇,我有制彼之量,不足慮也。

    謹領佳策,必定幹功而回。

    ”于是一路戒令不許張揚擾害鄉村,寂然而進。

    雖或人多看見,但不知是何處兵馬。

    直至幽州界上,遂乃夜行晝隐。

    将近二百裡地,石虎當先,一夜馳至城下,大張旗幟,鼓炮喧天,圍城攻打。

    匹殚因與末杯有隙,将人馬俱調出在外,防其侵并,又分三萬助守冀州,以此城中隻二萬弱兵。

    文鴦欲守住不戰,差人往遼西求救。

    段匹殚曰:“火已燃眉,焉能西江取水以思撲滅乎?且棄此處,奔往樂陵,合段叔渾之兵來複,免被所害。

    ”文鴦從言,挈家眷開門遁去。

    幽州百姓無主,皆出拜降乞命。

    石虎下令,不得肆掠妄殺。

    民安如舊,惟頌接巷。

    石虎亦喜,遣人報捷于趙王。

    趙王石勒大悅,曰:“吾得幽州,兵不血刃,大事可以成矣!”諸将士聽其所言,乃與徐光、程遐、程畿、庾景衆文官等商議勸勒進位。

    乃同詣張賓府中詳定可否,賓曰:“吾等年至此地,正宜早行,莫待後輩要功去也。

    ”次日,張光率孔苌、張越、吳豫、刁膺、孔豚等入見趙王,曰:“大王雄武過曹魏,英邁蓋司馬,奄有河南、山西、關外、冀北之地,方數千裡,精兵八十馀萬,猛将數千馀員。

    今宜自正尊位,不可專守臣職。

    且劉永明改号棄漢,民心已怒,自守關中幸矣。

    關外中原百姓無主,大王宜從公論。

    且先謠有雲:‘代漢者趙。

    ’劉曜改号應谶,又自言以趙付大王,何莫而非天意也?”石勒以張賓不在左右,再三推拒。

    衆人複上表苦勸,奏章而入,未知石趙王允否。

    後人有詩歎曰: 脫卻胡裘綴冕旒,衣冠漸進上規模。

    惜乎無術遺家虎,斷送兒孫不種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