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一五回 李矩救洛敗漢兵

關燈
紮。

    皮着飛使馳見郭誦,誦率郭默、耿稚、駱增、張肇、範勝合張皮,夜半時分,分六路一齊俱進。

    漢兵驚擾,分敵不疊,複又潰亂,折人馬萬馀而走,李矩等奪據漢營,獲器仗軍資無限。

    至天明,劉暢等走四十裡,探得李矩等隻有一萬五千人馬,乃大悔,複整軍伍有五萬馀,轉攻李矩。

    矩亦不敢進退,兩邊相拒,苦戰數日,互相勝負,折兵無算,矩兵存不滿萬。

    自思暢等還有四萬馀人,終難為敵,乃遣駱增沖出,往洛陽求救。

    趙固即将兵馬,駕舟船從水路來救,以分漢勢。

    劉暢知之,先使将兵拒住岸口,以長鈎排列河上,又将蘆葦、茭草等物,灌以麻油、硝黃引火者伺候,待船到即鈎住燒之。

    固果不能進,相持有二十馀日。

    李矩心中甚懼,乃謂衆将曰:“我等與賊死守相拒,終不得了,必向險中求勝方可。

    今漢兵精銳者,皆在河上與趙固、駱增戰于岸口。

    宜趁黑夜,備柴草劫入漢營燒之。

    倘得成功,賊自走矣,何須苦等洛陽救至?”衆皆從之,各帶柴草一把,煄火而去。

    挨近漢寨,悄悄一齊殺入,丢撇火草燒起。

    劉燦、王翼光急起,火勢已盛。

    王迩橫刀向前開路,被飛火徑撲入眼,迩不能戰,被耿稚一槍刺死。

    劉燦與王翼光沖得出陣,無兵相護,大敗而走。

    劉暢和郭默大戰,被李矩等并至,正在危急之中,卻得蔔泰、劉雅在河上看見火起,趕來救應,殺退晉将。

    又被趙固、駱增殺散岸上小兵,随後追至。

    劉暢等遂抵當不住,望西逃遁,一直走至溫邑,方才住紮,晉兵大勝。

     矩乃送趙固還洛陽,自與張皮、駱增回兵荥陽,使耿稚把守虎牢關,張肇、範勝往河内代守,使郭默留兵掎角以助趙固。

    默乃救滅馀火,收漢遺糧,修其舊屯紮住。

    漢帥劉暢乃将趙固反叛殺周侲,糾李矩、郭默劫營燒糧戰敗之由,報上平陽。

    漢主看本,見說王迩被殺,乃大恸曰:“王飛豹兄弟數人,盡力為我立功,皆未獲安享榮華而死,今隻王迩,又亡于陣,可傷,可傷!”乃即怒集文武共議曰:“叵耐李矩勾引趙固入晉,又黨援救洛,暗算我兵,情理難容!若不興兵報伐,晉人即皆藐觑我漢矣!”遂命尚書範隆與鎮北将軍劉勳、中軍将軍王騰複帥步騎三萬,往助太子共伐李矩、郭默。

    郭默在孟津漢舊屯中住紮,探得漢差尚書太尉範隆率領大兵前來報仇,乃聚副佐等議曰:“漢忿兩次之敗,今來報恨,兵勢必盛。

    我等在此,無城可守,且兵微糧少,難與戰争。

    不如趁其未到,将糧草車仗移入虎牢關中,去就耿稚。

    又與荥陽密迩,可以拒彼矣。

    ”衆皆從之,遂望虎牢關上去紮。

    範隆引兵至溫邑,與太子等相見,共言李矩兵勢強弱之事。

    劉暢曰:“矩兵三萬,前後死喪者及半,亦不足道。

    但被趙固從河中來相牽絆,郭默暗用火攻燒寨緻敗耳。

    ”隆曰:“聖上見太子兩次遭李矩所算,折了王迩,十分大怒,故又命我來助太子伐矩報仇。

    可速整兵進圍孟津,先擒郭默,再攻荥陽,李矩無能為矣。

    ”衆曰:“太尉高見。

    亟宜疾發,免被逃去。

    ”正議間,探馬來報,言:“郭默聞知大将軍、太子要去報仇,亦甚防備,及見太尉又帶兵來,心中懼怕,已皆逃入虎牢關上去了。

    ”劉暢曰:“我今不要往孟津河去,徑往虎牢攻取郭默,若一得關,荥陽唾手可下也。

    ”範隆曰:“不然。

    彼既走入關中據守,則西通荥陽,已有救援,未可卒攻矣。

    古雲‘一夫當關,萬夫莫開’,況賊又是有識有智之将?不如且回平陽,集兵來擒趙固。

    洛陽一破,荥陽勢孤,亦在掌中矣,何必區區與郭默小将争此窮關以勞軍馬乎?”太子從之,乃收兵回平陽去。

    後人有詩歎曰: 自古行兵在用謀,漢初到處凱聲讴。

    隻因諸葛關張去,十場争戰九休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