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〇〇回 劉曜二打長安城
關燈
小
中
大
,隻得亦走,望潼關而去。
晉兵追至,見漢兵已據潼關,乃收兵回轉。
劉曜紮定,計點人馬,折兵三萬,自覺無顔歸國,乃強誓三軍曰:“兵有五萬,尚可為戰,況有七萬乎?明日必須再整複進,情願戰死長安,有何面目回平陽見衆也!”關河又谏曰:“勝敗乃兵家之常,何足為恥!強如曹操而有赤壁之敗,智若武侯而有街亭之失,其他上古不可枚舉,況此小挫乎?宜回平陽,再點人馬,來報此仇,亦未為晚。
且漢之高祖數遭楚敗,而後九裡山前一陣,即收全功,以雪七十二陣之恥。
殿下可忍小圖大,勿自堕也。
”始安王乃從之,收兵退屯于淆池,使人上疏,言:“已大破晉兵,奪峣關,搶藍田,敗韓豹,直逼長安,斬金章、華敕、竺懷、華膺,因喬智明恃勝輕進,堕圍失手,軍兵退走,以緻誤敗。
今屯兵淆關相拒,退則恐蹑吾後,進則慮兵少無功,乞發大兵數萬,再攻長安,舍身報國,務擒晉孽以斷禍囮,否則索綝等将合南北之兵,先出關西矣。
”漢主看表,見劉曜之言有理,先發兵一萬,糧米若幹,以安曜心。
曜得兵糧,乃大築營壘,召募英勇,買結民心,以伺大兵。
晉細作将此消息具奏愍帝,帝召索、鞠等封賞,就議其事。
索綝請帝下诏,征梁州刺史張光入護長安。
光得诏,即便集衆商議,舊從事王喬曰:“主帥自與劉沉攻河間之後,兵将喪亡。
張方死後,雖得衆舉複鎮此地,兵糧實少。
後得與陶公收剿荊寇,才有降卒二萬,銳氣未盛,焉可舍此而救長安,失其根本也!”光曰:“若然,何可違旨?”長子張邁曰:“白泥堡土帥楊武,亦吾部将,向令鎮守魏興,不曾去攻河間,全軍在此,今有精兵萬五七千,威勢甚振。
前下荊襄,亦得其弟楊式效力。
既有诏宣勤王,何不令他為前部,我以一将督兵同去,父親在此不動,可不兩全其美也!”張光聽言大喜,遣大将息援将兵一萬,持檄去帥楊武往衛長安。
楊武見檄,召集子弟商議可否,衆皆曰:“漢兵勇猛難敵,洛陽尚被所破,皇帝受擒。
前次又陷長安,南陽遭戮。
我等若去,有損無益。
成功又是張光之名,縱得微職,在朝受俸,孰似我在此處自收自享乎?我等隻是不去的是。
”楊武亦願安逸,懶于遠行,遂不奉令。
光使人催之,武曰:“入衛京畿,日觐龍顔,還須主帥親去。
我等山夷,隻合為主守地,焉能當此大任?”張光見其推托,密與張邁計曰:“吾使楊武去救長安,實欲陰除梁州之患,今彼反欲說吾自往,是思背叛,襲奪梁州耳!必須先擒此賊,吾方自去長安護衛。
”邁曰:“不可如此,今彼反情未露,若遽以兵責彼,則是自逼其反矣!此等夷賊之心,終難豢養,不若以其地割與楊茂搜,趁我未出,令其發兵攻殺楊武,以絕梁地禍根。
”光從之,遣人以書密見楊茂搜,茂搜見之大悅,即使其子楊難敵提兵二萬,攻奪楊武之地。
武度楊酋無故來侵,必是張光所使,乃使其弟楊式以金帛迎賂于途,反說難敵曰:“張刺史以大朝方面,不合吾等自立,聽調不聽宣,常使我将兵攻汝,以杜梁州大患。
吾恐兩自相殘敵,鹬蚌之鬥,彼收漁人功利,不肯奉命。
彼慮吾與汝連,故反說汝來奪我地。
若我二家仇殺,兵折将損,彼卻于中取事,一鼓而俱殄矣。
且前汝父使楊忠往梁州販賣布匹,光使晉邈殺而奪之,以為汝等欲窺梁州虛實故也。
汝父遣人告光查問,彼則假推,杖晉邈以飾其過。
彼懷滅汝之心久矣,慮吾助汝襲他,故又賺汝來敝我也。
我今願自附順于你,共攻張光,奪取大郡歸你,免緻有傷同類,不亦善乎?”難敵被式所說,又見奉币請附,即便從之,乃一同合兵,徑攻梁州。
光遣息援出兵迎戰,反被難敵與武兩頭夾攻,斬首三千級,大敗入城。
張光聽報,惱得一氣攻心,吐血鬥馀。
别駕王喬曰:“今主公染患,二賊又猖,不若且退守魏興,伺賊退去再議。
”光按劍奮起,曰:“吾受國恩,不能殺賊以救長安,欲生何為?”乃親出退賊。
難敵見光自出,不敢見面,與楊武移兵伏于谷中,光謂賊懼,催息援、晉邈率兵趕去,至隘處,被賊兩頭發伏,弩箭亂起,二将皆被射死,光乃敗走回城。
二賊遂至城下。
光無内兵外援,被圍一月。
督護範曠曰:“今城将陷,惟有求救于李雄,方可退賊。
”光曰:“吾奉命守城,城亡亦亡,何乃反求于蜀寇乎?且今得死便如登仙,焉用避哉?”是夜聽得百姓号哭,長歎一聲而死,時年六十五歲。
範曠、王喬二人哭倒于地,曰:“公今一去,梁地将為夷域,長安定為膻鄉矣。
”哭而又哭。
後人有詩贊曰: 從容矢義回河間,慷慨捐身答範王。
忠烈始終靡改易,梁雍千載憶張光。
次日,百姓知道本官身死,鹹念宿德,痛傷其為國無救,被抑而亡,盡皆相聚悲号,如喪考妣,滿城哭聲相接。
軍民無心守禦,被賊陷其西門。
難敵猶下令不許有傷家眷,擾害百姓,使得罪于張光。
以是王喬、範曠、張邁得以安保母弟,奔魏興而去。
楊難敵遂據梁州,遣楊武還軍舊地。
晉史官幹寶有贊評曰: 事君徇國而竭誠,身履夷險而不變。
屆巴丘而流涕,集都亭而傷心。
古之忠烈,罕輩于茲。
晉兵追至,見漢兵已據潼關,乃收兵回轉。
劉曜紮定,計點人馬,折兵三萬,自覺無顔歸國,乃強誓三軍曰:“兵有五萬,尚可為戰,況有七萬乎?明日必須再整複進,情願戰死長安,有何面目回平陽見衆也!”關河又谏曰:“勝敗乃兵家之常,何足為恥!強如曹操而有赤壁之敗,智若武侯而有街亭之失,其他上古不可枚舉,況此小挫乎?宜回平陽,再點人馬,來報此仇,亦未為晚。
且漢之高祖數遭楚敗,而後九裡山前一陣,即收全功,以雪七十二陣之恥。
殿下可忍小圖大,勿自堕也。
”始安王乃從之,收兵退屯于淆池,使人上疏,言:“已大破晉兵,奪峣關,搶藍田,敗韓豹,直逼長安,斬金章、華敕、竺懷、華膺,因喬智明恃勝輕進,堕圍失手,軍兵退走,以緻誤敗。
今屯兵淆關相拒,退則恐蹑吾後,進則慮兵少無功,乞發大兵數萬,再攻長安,舍身報國,務擒晉孽以斷禍囮,否則索綝等将合南北之兵,先出關西矣。
”漢主看表,見劉曜之言有理,先發兵一萬,糧米若幹,以安曜心。
曜得兵糧,乃大築營壘,召募英勇,買結民心,以伺大兵。
晉細作将此消息具奏愍帝,帝召索、鞠等封賞,就議其事。
索綝請帝下诏,征梁州刺史張光入護長安。
光得诏,即便集衆商議,舊從事王喬曰:“主帥自與劉沉攻河間之後,兵将喪亡。
張方死後,雖得衆舉複鎮此地,兵糧實少。
後得與陶公收剿荊寇,才有降卒二萬,銳氣未盛,焉可舍此而救長安,失其根本也!”光曰:“若然,何可違旨?”長子張邁曰:“白泥堡土帥楊武,亦吾部将,向令鎮守魏興,不曾去攻河間,全軍在此,今有精兵萬五七千,威勢甚振。
前下荊襄,亦得其弟楊式效力。
既有诏宣勤王,何不令他為前部,我以一将督兵同去,父親在此不動,可不兩全其美也!”張光聽言大喜,遣大将息援将兵一萬,持檄去帥楊武往衛長安。
楊武見檄,召集子弟商議可否,衆皆曰:“漢兵勇猛難敵,洛陽尚被所破,皇帝受擒。
前次又陷長安,南陽遭戮。
我等若去,有損無益。
成功又是張光之名,縱得微職,在朝受俸,孰似我在此處自收自享乎?我等隻是不去的是。
”楊武亦願安逸,懶于遠行,遂不奉令。
光使人催之,武曰:“入衛京畿,日觐龍顔,還須主帥親去。
我等山夷,隻合為主守地,焉能當此大任?”張光見其推托,密與張邁計曰:“吾使楊武去救長安,實欲陰除梁州之患,今彼反欲說吾自往,是思背叛,襲奪梁州耳!必須先擒此賊,吾方自去長安護衛。
”邁曰:“不可如此,今彼反情未露,若遽以兵責彼,則是自逼其反矣!此等夷賊之心,終難豢養,不若以其地割與楊茂搜,趁我未出,令其發兵攻殺楊武,以絕梁地禍根。
”光從之,遣人以書密見楊茂搜,茂搜見之大悅,即使其子楊難敵提兵二萬,攻奪楊武之地。
武度楊酋無故來侵,必是張光所使,乃使其弟楊式以金帛迎賂于途,反說難敵曰:“張刺史以大朝方面,不合吾等自立,聽調不聽宣,常使我将兵攻汝,以杜梁州大患。
吾恐兩自相殘敵,鹬蚌之鬥,彼收漁人功利,不肯奉命。
彼慮吾與汝連,故反說汝來奪我地。
若我二家仇殺,兵折将損,彼卻于中取事,一鼓而俱殄矣。
且前汝父使楊忠往梁州販賣布匹,光使晉邈殺而奪之,以為汝等欲窺梁州虛實故也。
汝父遣人告光查問,彼則假推,杖晉邈以飾其過。
彼懷滅汝之心久矣,慮吾助汝襲他,故又賺汝來敝我也。
我今願自附順于你,共攻張光,奪取大郡歸你,免緻有傷同類,不亦善乎?”難敵被式所說,又見奉币請附,即便從之,乃一同合兵,徑攻梁州。
光遣息援出兵迎戰,反被難敵與武兩頭夾攻,斬首三千級,大敗入城。
張光聽報,惱得一氣攻心,吐血鬥馀。
别駕王喬曰:“今主公染患,二賊又猖,不若且退守魏興,伺賊退去再議。
”光按劍奮起,曰:“吾受國恩,不能殺賊以救長安,欲生何為?”乃親出退賊。
難敵見光自出,不敢見面,與楊武移兵伏于谷中,光謂賊懼,催息援、晉邈率兵趕去,至隘處,被賊兩頭發伏,弩箭亂起,二将皆被射死,光乃敗走回城。
二賊遂至城下。
光無内兵外援,被圍一月。
督護範曠曰:“今城将陷,惟有求救于李雄,方可退賊。
”光曰:“吾奉命守城,城亡亦亡,何乃反求于蜀寇乎?且今得死便如登仙,焉用避哉?”是夜聽得百姓号哭,長歎一聲而死,時年六十五歲。
範曠、王喬二人哭倒于地,曰:“公今一去,梁地将為夷域,長安定為膻鄉矣。
”哭而又哭。
後人有詩贊曰: 從容矢義回河間,慷慨捐身答範王。
忠烈始終靡改易,梁雍千載憶張光。
次日,百姓知道本官身死,鹹念宿德,痛傷其為國無救,被抑而亡,盡皆相聚悲号,如喪考妣,滿城哭聲相接。
軍民無心守禦,被賊陷其西門。
難敵猶下令不許有傷家眷,擾害百姓,使得罪于張光。
以是王喬、範曠、張邁得以安保母弟,奔魏興而去。
楊難敵遂據梁州,遣楊武還軍舊地。
晉史官幹寶有贊評曰: 事君徇國而竭誠,身履夷險而不變。
屆巴丘而流涕,集都亭而傷心。
古之忠烈,罕輩于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