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六回 石勒輔漢收趙魏
關燈
小
中
大
六、吳豫、趙鹿等攻取冀北諸縣,以張敬、王如、趙染、範隆攻罕城而據之,糧儲大集。
報上平陽,漢王大喜,遣使赍敕加封石勒為都督幽、冀、罕并雜夷征讨諸軍事、上黨郡侯。
晉将遊綸、張豺擁兵五萬,聞漢兵犯罕城,率衆來援。
時城已下,遂将張敬等圍住攻打。
石勒與王彌引大兵至,豺分兵拒勒于路。
張賓親自向前說之,豺與遊綸皆降,遂有兵二十馀萬,乃進攻渤海。
太守張顯乃晉朝骁将,是張遼之孫。
有弟張榮,為本郡督護,皆有勇略。
顯能挽三百斤硬弓,有萬夫之能。
張榮與郡将比力,曾舉八百斤鐵獅子,威伏遠近群寇,民賴安甯。
當日聞知漢兵犯界,乃召集僚佐商議守戰之策。
參軍邵祿建謀曰:“今漢兵初來,銳氣方盛,未可輕敵。
隻宜深溝高壘,堅守城池,上本入朝乞兵救援。
一面差人求救于青州刺史苟道将,得其來助,自然可保無事矣。
”張顯曰:“今朝廷避亂入關,各王不合,禍亂尋起,自顧不暇,何能念及遠郡?縱然上本乞兵,徒切空望,卻不困而坐斃于孤城之内乎!”張榮曰:“兄言有理。
今當率兵徑往高陽關守住,待其來時,奮勇一戰,殺退漢兵,以顯平生英雄。
不可使之臨城,若一被圍,彼衆我少,坐守樊籠,有威難展矣。
”張顯從之。
即點人馬前往保守關隘。
剛才駐紮,漢兵亦到,未及設守,隻得引兵下山拒敵。
兩陣對圓,漢主帥石勒當先打話。
頭戴金鑲八寶盔,身穿鎖子黃金甲,手執三尖大杆刀,坐下千裡追風馬,遙謂張顯曰:“今晉祚将亡,愚智皆知。
何不倒戈投降,上不失封侯之位,下可全發膚之軀。
今欲抗拒大兵,外無救援,豈不自尋其咎乎!”張顯等笑曰:“隻我二人戰有馀力,何用救乎!背國潑虜,敢此大言,輕蔑天朝官将!”乃挺槍殺過漢陣,直取石勒。
石勒大怒,親自舞刀接戰。
二人兩馬相交,一來一往,戰上五十馀合,不分勝敗。
直殺得塵埃蔽日,沙漠迷天,不覺馬蹄散亂,馳騁不疊。
張顯曰:“馬已疲倦,你若不懼,可換馬出來再戰何如?”勒曰:“但恐你欲走耳!”顯曰:“汝非男子之言也!”于是各皆歸陣,換馬再出,又戰上四十馀合,一個青年沖勇,一個精熟老練,兩家并無上下。
二人不舍,合馬又戰,看看直至紅日沉西,各自收兵。
石勒歸寨,衆皆稱賀。
張賓曰:“人言張顯英勇,果然不謬。
若非都督自出,他将也戰不得這一日矣。
”王彌曰:“軍師看人輕甚。
我王彌明日就出與他一戰,衆将試看何如。
我若五十合中不擒他,非為好漢!”賓曰:“不然。
若用計擒捉此賊,或可必勝。
惟與對戰,亦是勍敵。
飛豹雖然屢獲大将,此人吾知非可即擒,還當議而行之。
”石勒曰:“有何妙計,可能擒彼?”賓曰:“我已思下一個引虎出林之計,可擒張顯。
此處側手鳴石山之西,中路平坦,兩邊卻皆峻險,盡可用計。
明日王飛豹與吾弟張敬引兵二枝,伏于東邊渤海來路之上,汲民德引兵五千于後接應,以助東路伏兵,莫使張顯走脫入城。
趙文翰、文勝昆仲引兵一萬,伏于鳴石山西邊;張實、呼延模引兵一萬,伏于鳴石山南邊,此路要緊。
孔世魯與桃子威引兵五千接應。
楊元化、廖鳳起引兵一萬,伏于鳴石山北邊。
此三路皆可通高陽關,須要用心,亦不可使他走上關去守把。
東路險側,可通東郡,我已調度齊整。
南路直通高陽,亦皆有備。
其馀二路不須苦阻,他亦不從此二路沖突。
”分付已畢,複令:“範隆、刁膺、吳豫引兵五千,幫助孔苌、汲桑,若張顯兄弟向東而去,即便往助。
王彌與汲桑二處都督仍舊引兵搦戰,戰到深間,即詐敗将他誘入鳴石山西伏處。
支屈六伏兵三百于山頂南頭,張曀仆伏兵三百于山頂北頭,追兵一至,即放号炮,伏兵四面截出。
不怕有十個張顯,亦皆為我所獲矣!”石勒聽計大喜,即命王彌等各依方向而去,諸将悉皆領諾,分兵起發。
未知此回張賓設計欲擒張顯,以奪渤海高陽關,兩邊勝敗還是如何。
後人有詩贊曰: 天佑英雄石世龍,獲逢佳士為籌營。
張賓果有興邦智,高陽設策勝牢籠。
報上平陽,漢王大喜,遣使赍敕加封石勒為都督幽、冀、罕并雜夷征讨諸軍事、上黨郡侯。
晉将遊綸、張豺擁兵五萬,聞漢兵犯罕城,率衆來援。
時城已下,遂将張敬等圍住攻打。
石勒與王彌引大兵至,豺分兵拒勒于路。
張賓親自向前說之,豺與遊綸皆降,遂有兵二十馀萬,乃進攻渤海。
太守張顯乃晉朝骁将,是張遼之孫。
有弟張榮,為本郡督護,皆有勇略。
顯能挽三百斤硬弓,有萬夫之能。
張榮與郡将比力,曾舉八百斤鐵獅子,威伏遠近群寇,民賴安甯。
當日聞知漢兵犯界,乃召集僚佐商議守戰之策。
參軍邵祿建謀曰:“今漢兵初來,銳氣方盛,未可輕敵。
隻宜深溝高壘,堅守城池,上本入朝乞兵救援。
一面差人求救于青州刺史苟道将,得其來助,自然可保無事矣。
”張顯曰:“今朝廷避亂入關,各王不合,禍亂尋起,自顧不暇,何能念及遠郡?縱然上本乞兵,徒切空望,卻不困而坐斃于孤城之内乎!”張榮曰:“兄言有理。
今當率兵徑往高陽關守住,待其來時,奮勇一戰,殺退漢兵,以顯平生英雄。
不可使之臨城,若一被圍,彼衆我少,坐守樊籠,有威難展矣。
”張顯從之。
即點人馬前往保守關隘。
剛才駐紮,漢兵亦到,未及設守,隻得引兵下山拒敵。
兩陣對圓,漢主帥石勒當先打話。
頭戴金鑲八寶盔,身穿鎖子黃金甲,手執三尖大杆刀,坐下千裡追風馬,遙謂張顯曰:“今晉祚将亡,愚智皆知。
何不倒戈投降,上不失封侯之位,下可全發膚之軀。
今欲抗拒大兵,外無救援,豈不自尋其咎乎!”張顯等笑曰:“隻我二人戰有馀力,何用救乎!背國潑虜,敢此大言,輕蔑天朝官将!”乃挺槍殺過漢陣,直取石勒。
石勒大怒,親自舞刀接戰。
二人兩馬相交,一來一往,戰上五十馀合,不分勝敗。
直殺得塵埃蔽日,沙漠迷天,不覺馬蹄散亂,馳騁不疊。
張顯曰:“馬已疲倦,你若不懼,可換馬出來再戰何如?”勒曰:“但恐你欲走耳!”顯曰:“汝非男子之言也!”于是各皆歸陣,換馬再出,又戰上四十馀合,一個青年沖勇,一個精熟老練,兩家并無上下。
二人不舍,合馬又戰,看看直至紅日沉西,各自收兵。
石勒歸寨,衆皆稱賀。
張賓曰:“人言張顯英勇,果然不謬。
若非都督自出,他将也戰不得這一日矣。
”王彌曰:“軍師看人輕甚。
我王彌明日就出與他一戰,衆将試看何如。
我若五十合中不擒他,非為好漢!”賓曰:“不然。
若用計擒捉此賊,或可必勝。
惟與對戰,亦是勍敵。
飛豹雖然屢獲大将,此人吾知非可即擒,還當議而行之。
”石勒曰:“有何妙計,可能擒彼?”賓曰:“我已思下一個引虎出林之計,可擒張顯。
此處側手鳴石山之西,中路平坦,兩邊卻皆峻險,盡可用計。
明日王飛豹與吾弟張敬引兵二枝,伏于東邊渤海來路之上,汲民德引兵五千于後接應,以助東路伏兵,莫使張顯走脫入城。
趙文翰、文勝昆仲引兵一萬,伏于鳴石山西邊;張實、呼延模引兵一萬,伏于鳴石山南邊,此路要緊。
孔世魯與桃子威引兵五千接應。
楊元化、廖鳳起引兵一萬,伏于鳴石山北邊。
此三路皆可通高陽關,須要用心,亦不可使他走上關去守把。
東路險側,可通東郡,我已調度齊整。
南路直通高陽,亦皆有備。
其馀二路不須苦阻,他亦不從此二路沖突。
”分付已畢,複令:“範隆、刁膺、吳豫引兵五千,幫助孔苌、汲桑,若張顯兄弟向東而去,即便往助。
王彌與汲桑二處都督仍舊引兵搦戰,戰到深間,即詐敗将他誘入鳴石山西伏處。
支屈六伏兵三百于山頂南頭,張曀仆伏兵三百于山頂北頭,追兵一至,即放号炮,伏兵四面截出。
不怕有十個張顯,亦皆為我所獲矣!”石勒聽計大喜,即命王彌等各依方向而去,諸将悉皆領諾,分兵起發。
未知此回張賓設計欲擒張顯,以奪渤海高陽關,兩邊勝敗還是如何。
後人有詩贊曰: 天佑英雄石世龍,獲逢佳士為籌營。
張賓果有興邦智,高陽設策勝牢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