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五回 王浚大破司馬穎
關燈
小
中
大
晉惠帝駐跸安陽,行诏入邺,見司馬穎兵出黎陽拒敵,乃召司越等共議其事。
陳珍曰:“不須憂懼。
陳昭、陳眕皆吾兄弟,待以書去召其來,必知彼兵虛實,自然可破成都王矣!”東海王聽大喜曰:“若得如此,賢昆仲功當第一矣!”珍乃使人潛地去見、眕。
二人見珍之書,即乘夜遁走見珍。
珍引二弟見帝與東海,王問:“邺城兵勢強弱如何?”昭言:“隻有石超、牽秀二人欲,其他皆不願犯帝。
又強奪東安、瑯琊王兵二萬,此皆不足為。
隻要防其拚命抵殺,在初戰一陣耳。
若能取勝,則不勞而下邺。
”東海王大喜曰:“得二卿至此,其他不過數人,吾有諸将,可制彼也!”乃大排筵宴,款待一班将校,商議次日進戰。
大家飲,誓死以破成都王。
成都王在黎陽,正欲整頓軍馬,以備戰敵,忽右軍王斌、後軍秀飛至中軍報曰:“昨夜三更議事以後,陳昭、陳眕二人各帶戰,不知走往何處而去。
”成都王拍案大咤曰:“吾事去矣!二賊吾勢弱,便即背棄,必奔陳珍以從司馬越,何無義也!”言訖面土色,神形俱喪。
崔曠曰:“大王不須憂慮。
昭、眕昨夜奔投賊,越心必喜。
今日定是營中飲酒,以為唾手可破吾軍,不以我等意。
列位将軍不須歸營,今晚黃昏,整點兵馬六萬,分作三路,更起馬,殺入安陽大寨。
出其不意,隻此一陣,可成大功。
各宜力,以報和、董、二郭之仇,盡吾同僚之義。
”石超、趙讓等:“此計大妙。
吾當舍命前去,肯相助者,便請面言。
”王彥曰:“以弱敵強,以寡禦衆,必用齊心。
除王上與長史留兵一萬守營,者皆去。
興衰皆在此行,各宜發憤不懼。
”兵将盡皆摩拳擦掌曰:“征漢圍洛,做了許多威名,今日肯落人後乎!”成都王見衆氣銳,親自把酒,以壯其膽。
衆遂銜枚起發,半夜至安陽,東海王兵将大多酒醉,全然無備。
公師藩、和淳等八健将将人馬六萬,分為四路,一齊發喊,突入越營。
越軍慌起,人不及甲,馬不及鞍,被石超、牽秀、王彥、李毅四将殺得交橫亂倒。
逯苞、成輔、陳昭、陳珍乘醉抵殺,盡皆戰死。
司馬越亦不顧惠帝,獨與馮嵩逃出。
上官巳、王瑚兵至,石超等四将拚死殺至,瑚、巳醉中起,亦當不住。
王斌、公師藩、和淳、龔茂四将殺入帝營,何倫、宋胄、劉佑、劉洽兩家混戰。
又被趙讓撞至,一槍刺中何倫左腿,放馬逃去,宋、劉等遂皆奔潰。
邺兵得勝,箭如雨點而至。
劉洽急扶惠帝上得銮輿,帝頰為飛矢所中者三,血流披頸。
劉洽箭中手腕,放馬逃走。
惟侍中稽紹以身蔽帝,叫曰:“衆兵士不得有傷聖駕!”或曰:“帝居九重,何聽奸賊所哄,自臨軍伍,此必司馬越也!”乃逼近帝前,将稽紹執住。
帝曰:“吾天子也,卿等可退!”兵士乃拽紹去,帝又曰:“此忠臣義士,不可妄害者!”兵曰:“皇太弟有令,惟不犯陛下一人耳!來此者皆仇黨,勢難容者。
”遂殺稽紹,血濺帝衣。
帝驚堕于草中,匍匐而逃。
石超至,見駕中有玺,亟問衆曰:“天子何在?”兵士曰:“适間墜車,步行逃去,隻在前面。
”石超乃奉帝轉至營中,令兵侍衛,自去剿殺馀黨。
原屬石超所管京兵皆降,超發歸營侍帝。
時将辰末,帝饑甚,問兵索食,兵曰:“何不食肉糜乎?”超回營聞知,乃進水飲一碗饷帝。
至午時,成将追趕司馬越等未回,營中無食,軍人摘櫻桃獻帝,帝食之稱美。
見身邊無一人可與言議,乃思稽紹之忠,不覺淚下。
後人有詩歎稽紹曰: 佳友先聲佳馬谕,忠臣正色答忠言。
丹誠委質丹心赤,不為貪生快着鞭。
牽秀等追趕東海王不着,乃亦收兵回轉安陽,入寨朝見惠帝請罪。
使人報捷至黎陽,成都王得報大喜,即與崔曠、孟玖等親至安陽,迎帝入邺城駐跸。
改元為建武元年,加封諸将官職。
東海王司馬越領兵十萬出京,被石超等殺死二三萬,降去二三萬,隻剩得帶傷殘卒四萬馀人,折了大将五員。
乃與陳眕、上官巳、王瑚、何倫、馮嵩、劉洽、劉佑、宋胄等逃回洛陽,奉太子司馬覃為主,以上官巳、陳眕等輔之。
自乃退回本鎮,問于司馬孫惠曰:“吾之本意,欲讨逆以靖朝廷。
誰知反被石超所算,緻兵折将亡,劫去天子,有何顔面以見天下之人!今将奈何?”惠曰:“大王勿憂。
漢王數敗,後能得國;楚王屢勝,終又敗亡。
豈可以勝敗論興亡也!今大王密請太子之诏,言石超劫駕至邺,殘破洛陽,大逆不道,命甯北将軍司馬騰、平北将軍王浚合兵攻其北,大王合上官巳等攻其南,必可以破成都王,而報安陽之恨矣。
”越曰:“但恐王浚不肯應召。
使穎知之,又生仇怨,反為不美。
”惠曰:“前者成都王遣和演為幽州刺史,欲奪王浚之地,王浚以兵拒之,兩家曾相仇殺。
浚常患穎去攻,日夜提備,每欲報複穎恨,第未有便。
今若召之,彼必忻然而來。
但未知東瀛公
陳珍曰:“不須憂懼。
陳昭、陳眕皆吾兄弟,待以書去召其來,必知彼兵虛實,自然可破成都王矣!”東海王聽大喜曰:“若得如此,賢昆仲功當第一矣!”珍乃使人潛地去見、眕。
二人見珍之書,即乘夜遁走見珍。
珍引二弟見帝與東海,王問:“邺城兵勢強弱如何?”昭言:“隻有石超、牽秀二人欲,其他皆不願犯帝。
又強奪東安、瑯琊王兵二萬,此皆不足為。
隻要防其拚命抵殺,在初戰一陣耳。
若能取勝,則不勞而下邺。
”東海王大喜曰:“得二卿至此,其他不過數人,吾有諸将,可制彼也!”乃大排筵宴,款待一班将校,商議次日進戰。
大家飲,誓死以破成都王。
成都王在黎陽,正欲整頓軍馬,以備戰敵,忽右軍王斌、後軍秀飛至中軍報曰:“昨夜三更議事以後,陳昭、陳眕二人各帶戰,不知走往何處而去。
”成都王拍案大咤曰:“吾事去矣!二賊吾勢弱,便即背棄,必奔陳珍以從司馬越,何無義也!”言訖面土色,神形俱喪。
崔曠曰:“大王不須憂慮。
昭、眕昨夜奔投賊,越心必喜。
今日定是營中飲酒,以為唾手可破吾軍,不以我等意。
列位将軍不須歸營,今晚黃昏,整點兵馬六萬,分作三路,更起馬,殺入安陽大寨。
出其不意,隻此一陣,可成大功。
各宜力,以報和、董、二郭之仇,盡吾同僚之義。
”石超、趙讓等:“此計大妙。
吾當舍命前去,肯相助者,便請面言。
”王彥曰:“以弱敵強,以寡禦衆,必用齊心。
除王上與長史留兵一萬守營,者皆去。
興衰皆在此行,各宜發憤不懼。
”兵将盡皆摩拳擦掌曰:“征漢圍洛,做了許多威名,今日肯落人後乎!”成都王見衆氣銳,親自把酒,以壯其膽。
衆遂銜枚起發,半夜至安陽,東海王兵将大多酒醉,全然無備。
公師藩、和淳等八健将将人馬六萬,分為四路,一齊發喊,突入越營。
越軍慌起,人不及甲,馬不及鞍,被石超、牽秀、王彥、李毅四将殺得交橫亂倒。
逯苞、成輔、陳昭、陳珍乘醉抵殺,盡皆戰死。
司馬越亦不顧惠帝,獨與馮嵩逃出。
上官巳、王瑚兵至,石超等四将拚死殺至,瑚、巳醉中起,亦當不住。
王斌、公師藩、和淳、龔茂四将殺入帝營,何倫、宋胄、劉佑、劉洽兩家混戰。
又被趙讓撞至,一槍刺中何倫左腿,放馬逃去,宋、劉等遂皆奔潰。
邺兵得勝,箭如雨點而至。
劉洽急扶惠帝上得銮輿,帝頰為飛矢所中者三,血流披頸。
劉洽箭中手腕,放馬逃走。
惟侍中稽紹以身蔽帝,叫曰:“衆兵士不得有傷聖駕!”或曰:“帝居九重,何聽奸賊所哄,自臨軍伍,此必司馬越也!”乃逼近帝前,将稽紹執住。
帝曰:“吾天子也,卿等可退!”兵士乃拽紹去,帝又曰:“此忠臣義士,不可妄害者!”兵曰:“皇太弟有令,惟不犯陛下一人耳!來此者皆仇黨,勢難容者。
”遂殺稽紹,血濺帝衣。
帝驚堕于草中,匍匐而逃。
石超至,見駕中有玺,亟問衆曰:“天子何在?”兵士曰:“适間墜車,步行逃去,隻在前面。
”石超乃奉帝轉至營中,令兵侍衛,自去剿殺馀黨。
原屬石超所管京兵皆降,超發歸營侍帝。
時将辰末,帝饑甚,問兵索食,兵曰:“何不食肉糜乎?”超回營聞知,乃進水飲一碗饷帝。
至午時,成将追趕司馬越等未回,營中無食,軍人摘櫻桃獻帝,帝食之稱美。
見身邊無一人可與言議,乃思稽紹之忠,不覺淚下。
後人有詩歎稽紹曰: 佳友先聲佳馬谕,忠臣正色答忠言。
丹誠委質丹心赤,不為貪生快着鞭。
牽秀等追趕東海王不着,乃亦收兵回轉安陽,入寨朝見惠帝請罪。
使人報捷至黎陽,成都王得報大喜,即與崔曠、孟玖等親至安陽,迎帝入邺城駐跸。
改元為建武元年,加封諸将官職。
東海王司馬越領兵十萬出京,被石超等殺死二三萬,降去二三萬,隻剩得帶傷殘卒四萬馀人,折了大将五員。
乃與陳眕、上官巳、王瑚、何倫、馮嵩、劉洽、劉佑、宋胄等逃回洛陽,奉太子司馬覃為主,以上官巳、陳眕等輔之。
自乃退回本鎮,問于司馬孫惠曰:“吾之本意,欲讨逆以靖朝廷。
誰知反被石超所算,緻兵折将亡,劫去天子,有何顔面以見天下之人!今将奈何?”惠曰:“大王勿憂。
漢王數敗,後能得國;楚王屢勝,終又敗亡。
豈可以勝敗論興亡也!今大王密請太子之诏,言石超劫駕至邺,殘破洛陽,大逆不道,命甯北将軍司馬騰、平北将軍王浚合兵攻其北,大王合上官巳等攻其南,必可以破成都王,而報安陽之恨矣。
”越曰:“但恐王浚不肯應召。
使穎知之,又生仇怨,反為不美。
”惠曰:“前者成都王遣和演為幽州刺史,欲奪王浚之地,王浚以兵拒之,兩家曾相仇殺。
浚常患穎去攻,日夜提備,每欲報複穎恨,第未有便。
今若召之,彼必忻然而來。
但未知東瀛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