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三回 關邺兩兵圍洛陽
關燈
小
中
大
之不住。
張方生擒夏本,息援心慌,亦被郅輔所殺。
劉沉、張光二人不顧兵士,奪路先走,馀皆四散奔潰。
張方将欲收兵入城,張輔、郅輔曰:“張光、劉沉垂敗已極,正猶漏網之魚,不可使之逃于深淵。
假吾二人精兵萬人,連夜追去擒轉,以斷禍根。
”張方壯之曰:“二公肯代吾行,成功必矣!”各撥鐵騎五千,如飛而去。
雍州兵馬因連戰兩日,黑走半夜,盡皆疲瘁,行走不上。
将近渭河,正欲整頓将渡,忽聽得喊聲漸至,急忙立定,張、郅二将早已趕到。
河中無船,軍士無處可逃,盡皆跳入水中,死者不可勝數,張光、劉沉悉被所擒。
張輔押劉沉先到,送見河間王。
王謂劉沉曰:“孤與卿唇齒相援,心腹相倚,未嘗輕慢于君。
今乃悖知己而結冤,天不肯耳,故緻自損。
”劉沉曰:“既得心腹相倚,則不當有奪衙博之箋也。
吾茲誤陷,是天不佑晉室耳,不必相問。
且知己之惠輕,君臣之義重,沉不敢有負天子之诏,竭盡己忠。
若量強弱以苟全,徇私義以欺君,吾不為也。
投袂之日,期在必死;菹醢之戮,自甘如饴。
但恨不能捷于朝,是衙博入城之誤也。
速請加誅,早見先帝于地下耳!”颙知其心不苟,留亦不從,乃令斬之以全其忠。
頃而郅輔又押張光至,河間王曰:“汝與劉沉協謀攻我,天理不容。
今日被擒,有何話說?”光曰:“吾為劉雍州畫策者實也。
奉诏伐叛,誼不容辭,事雖無成,吾之忠心已盡。
即今漢寇方熾,而殿下等不協力以匡王室,反乃骨肉自殘,獲罪先帝稔矣!吾今獲罪,左右無過為晉。
未嘗助漢附成,為逆為亂,死無愧也!”颙見光言慷慨,臨死不懼,乃釋縛宥之。
表光為司馬□□有詩一首,贊美張光、劉沉二人為國忘身之忠曰: 逆圖河間禮神畿,二士忠誠憤國危。
天道反常忠義絕,緻令晉室自支離。
當日司馬颙因雍州兵犯長安,召回張方,救援根本,以退劉沉等兵。
不期四州之兵,一戰盡被司馬颙所破,新平、雍州悉為所并,關中無事。
複令張方等益以呂朗、刁默,帶領得勝之兵,日夜兼進,往洛陽協助成都王共圍長沙王。
長沙王自張方回長安後,數以兵馬出戰,希退邺兵。
又有林成、馬瞻為援,因此互相勝負,圍不得解。
又直張方等再到,兵将雖勇,奈是以臣犯君,有朝廷在内,兵士不敢盡命攻城,以是自八月圍至十月。
城雖不陷,奈因乏食,牛馬殺盡,樵蘇不通,拆屋炊煮,人民餓死者相枕藉,肌股之肉,人皆竊去食之,号哀之聲,日夜不息。
京兵被殺者三萬馀人,關中、邺城之兵前後被長沙王所殺者七萬馀。
惠帝見城中困極,外兵亦疲,乃召中書令王衍、光祿勳石陋議之曰:“成都、長沙二王皆武帝子,朕之兄弟,實連枝之手足也。
二卿可持吾诏券出城,勸谕司馬穎,使其退兵,分隊而治,免得骨肉自殘。
”二人領命,直至成都王寨中,宣谕惠帝之意。
成都王不奉诏命。
長沙王知事難解,乃修書一封,遣使送與成都王。
書曰: 先帝應乾撫運,統一四海,勤身苦己,克成帝業,慶流子孫。
向因孫秀作逆,反易天常,弟等興義,複還帝位。
齊王恃功,肆行非法,上無燮理之能,下無輔佐之績,遂彼讒慝,離逖骨肉,天怒人怨,尋已蕩除。
吾之與弟,友予十人,同産皇室,受封外郡。
鹹不能闡敷王教,經濟四夷,使竊據川蜀,劉淵虎視平陽,黑侵冀北,翹望河東。
賴弟威鎮邺都,太尉雄居關内,是以川寇不敢西出,漢賊不敢南窺,故朝廷托以為二寇之屏障,未及迎歸輔治,勉強權以政事,付與劣兄參理。
吾自受任以來,日夜勞思,小心翼翼,未敢有毫忽不循臣職也。
設有事關國體,才力之所不及者,亦皆诏啟王弟,詳議可否,方始行移。
此劣兄之心所以同于向日之葵,天地神明之可共鑒者也!弟試察之,使兄有塵纖不忠之處,願就錫镬之烹,不使外人聲吾罪耳。
但以二王勤王之功未白,是不才之慮念失檢也,以故緻太尉與弟祖兵百萬,重圍宮城,相守六十馀日,死傷幾十馀萬,匪國恩之不慈,實存心之太窄耶!今奉寸楮,勸弟還鎮,以甯家國,令宗族無羞,子孫之福也。
如其不然,當念骨肉分裂之痛,以善待之。
毋緻手足毀傷,徒為廢軀,以贻後人之笑,弟其諒之! 成都王看其書意,心下惕然,乃召長史諸将佐與張方等入帳,以長沙王之書示之。
衆皆慘恻,相與言于成都王曰:“今大王興兵至此,二月有馀。
城中死傷枕藉,而軍民無變者,蓋為長沙王忠心輔政,無罪可伐,故皆悉力願與共守耳!且途人亦言二王不别忠佞,以緻損傷數十萬無辜之命,王自未之聞也。
”成都王曰:“曲在我等矣!諸将且散,待吾思之,來日再議。
”當時外見成都王有追悔之心,作詩一首歎曰: 大廈将傾四柱欹,故交門戶亂交摧。
成都方有撐持意,又遇奸讒構禍機。
張方生擒夏本,息援心慌,亦被郅輔所殺。
劉沉、張光二人不顧兵士,奪路先走,馀皆四散奔潰。
張方将欲收兵入城,張輔、郅輔曰:“張光、劉沉垂敗已極,正猶漏網之魚,不可使之逃于深淵。
假吾二人精兵萬人,連夜追去擒轉,以斷禍根。
”張方壯之曰:“二公肯代吾行,成功必矣!”各撥鐵騎五千,如飛而去。
雍州兵馬因連戰兩日,黑走半夜,盡皆疲瘁,行走不上。
将近渭河,正欲整頓将渡,忽聽得喊聲漸至,急忙立定,張、郅二将早已趕到。
河中無船,軍士無處可逃,盡皆跳入水中,死者不可勝數,張光、劉沉悉被所擒。
張輔押劉沉先到,送見河間王。
王謂劉沉曰:“孤與卿唇齒相援,心腹相倚,未嘗輕慢于君。
今乃悖知己而結冤,天不肯耳,故緻自損。
”劉沉曰:“既得心腹相倚,則不當有奪衙博之箋也。
吾茲誤陷,是天不佑晉室耳,不必相問。
且知己之惠輕,君臣之義重,沉不敢有負天子之诏,竭盡己忠。
若量強弱以苟全,徇私義以欺君,吾不為也。
投袂之日,期在必死;菹醢之戮,自甘如饴。
但恨不能捷于朝,是衙博入城之誤也。
速請加誅,早見先帝于地下耳!”颙知其心不苟,留亦不從,乃令斬之以全其忠。
頃而郅輔又押張光至,河間王曰:“汝與劉沉協謀攻我,天理不容。
今日被擒,有何話說?”光曰:“吾為劉雍州畫策者實也。
奉诏伐叛,誼不容辭,事雖無成,吾之忠心已盡。
即今漢寇方熾,而殿下等不協力以匡王室,反乃骨肉自殘,獲罪先帝稔矣!吾今獲罪,左右無過為晉。
未嘗助漢附成,為逆為亂,死無愧也!”颙見光言慷慨,臨死不懼,乃釋縛宥之。
表光為司馬□□有詩一首,贊美張光、劉沉二人為國忘身之忠曰: 逆圖河間禮神畿,二士忠誠憤國危。
天道反常忠義絕,緻令晉室自支離。
當日司馬颙因雍州兵犯長安,召回張方,救援根本,以退劉沉等兵。
不期四州之兵,一戰盡被司馬颙所破,新平、雍州悉為所并,關中無事。
複令張方等益以呂朗、刁默,帶領得勝之兵,日夜兼進,往洛陽協助成都王共圍長沙王。
長沙王自張方回長安後,數以兵馬出戰,希退邺兵。
又有林成、馬瞻為援,因此互相勝負,圍不得解。
又直張方等再到,兵将雖勇,奈是以臣犯君,有朝廷在内,兵士不敢盡命攻城,以是自八月圍至十月。
城雖不陷,奈因乏食,牛馬殺盡,樵蘇不通,拆屋炊煮,人民餓死者相枕藉,肌股之肉,人皆竊去食之,号哀之聲,日夜不息。
京兵被殺者三萬馀人,關中、邺城之兵前後被長沙王所殺者七萬馀。
惠帝見城中困極,外兵亦疲,乃召中書令王衍、光祿勳石陋議之曰:“成都、長沙二王皆武帝子,朕之兄弟,實連枝之手足也。
二卿可持吾诏券出城,勸谕司馬穎,使其退兵,分隊而治,免得骨肉自殘。
”二人領命,直至成都王寨中,宣谕惠帝之意。
成都王不奉诏命。
長沙王知事難解,乃修書一封,遣使送與成都王。
書曰: 先帝應乾撫運,統一四海,勤身苦己,克成帝業,慶流子孫。
向因孫秀作逆,反易天常,弟等興義,複還帝位。
齊王恃功,肆行非法,上無燮理之能,下無輔佐之績,遂彼讒慝,離逖骨肉,天怒人怨,尋已蕩除。
吾之與弟,友予十人,同産皇室,受封外郡。
鹹不能闡敷王教,經濟四夷,使竊據川蜀,劉淵虎視平陽,黑侵冀北,翹望河東。
賴弟威鎮邺都,太尉雄居關内,是以川寇不敢西出,漢賊不敢南窺,故朝廷托以為二寇之屏障,未及迎歸輔治,勉強權以政事,付與劣兄參理。
吾自受任以來,日夜勞思,小心翼翼,未敢有毫忽不循臣職也。
設有事關國體,才力之所不及者,亦皆诏啟王弟,詳議可否,方始行移。
此劣兄之心所以同于向日之葵,天地神明之可共鑒者也!弟試察之,使兄有塵纖不忠之處,願就錫镬之烹,不使外人聲吾罪耳。
但以二王勤王之功未白,是不才之慮念失檢也,以故緻太尉與弟祖兵百萬,重圍宮城,相守六十馀日,死傷幾十馀萬,匪國恩之不慈,實存心之太窄耶!今奉寸楮,勸弟還鎮,以甯家國,令宗族無羞,子孫之福也。
如其不然,當念骨肉分裂之痛,以善待之。
毋緻手足毀傷,徒為廢軀,以贻後人之笑,弟其諒之! 成都王看其書意,心下惕然,乃召長史諸将佐與張方等入帳,以長沙王之書示之。
衆皆慘恻,相與言于成都王曰:“今大王興兵至此,二月有馀。
城中死傷枕藉,而軍民無變者,蓋為長沙王忠心輔政,無罪可伐,故皆悉力願與共守耳!且途人亦言二王不别忠佞,以緻損傷數十萬無辜之命,王自未之聞也。
”成都王曰:“曲在我等矣!諸将且散,待吾思之,來日再議。
”當時外見成都王有追悔之心,作詩一首歎曰: 大廈将傾四柱欹,故交門戶亂交摧。
成都方有撐持意,又遇奸讒構禍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