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一回 顧秘起兵平石冰
關燈
小
中
大
話分兩處,再叙荊州刺史劉弘自蕩陰辭成都王,帶兵回鎮。
反寇張昌、石冰等不知弘到,乃大掠旁郡。
弘怒,帶兵去剿。
昌、冰亦率衆拒敵,擺開陣勢,二賊揚威耀武而出。
官兵陣上三通鼓罷,門旗大開,劉弘親帶皮初、張興,以鞭指張昌曰:“朝廷命汝等征蜀,正宜為國出力,以顯功名,何為從逆作亂,以贻臭名乎!”張昌見弘自回,吃了一驚,銳氣頓阻,乃以善言回答曰:“今舉朝官員,盡皆懷說蓄佞,賦役濫酷,緻使良民哨聚,我等豈皆為寇之人也?惟有陶廣州忠直愛民,可以服衆。
荊州公你今年已高邁,下人不體汝心,荊襄蜂起,何不告政,以讓陶廣州,代其到此荊州治事,則我等自當卸甲投降,何用征戰,以勞神思乎!”劉弘聽言大怒,乃命皮初出陣,擒此逆賊,以正軍法。
張昌不忿,亦挺槍來敵。
當時皮初揮刀砍入,張昌二人戰不數合,昌抵當皮初不住,大敗而走,乃退據武昌。
皮初乘勝領兵圍住,日夜攻打,不能得下。
其黨石冰逃去,轉掠新野。
新野王司馬歆起兵征剿,冰戰屢敗,乃求救于張昌。
昌發兵來援石冰,與新野王戰于博望坡,賊兵大勝,乃圍新野王之兵于土山之上。
兩日兩夜,兵士無援,饑餓之極,沖殺下山,悉皆戰死,新野王亦為流矢所傷而亡。
荊襄大震。
劉弘聞知,乃命皮初抽兵回救新野。
石冰知皮初兵到,遂引衆接戰于路。
凡三對陣,石冰皆敗,乃順流奔遁楚州,于路劫掠甚慘。
皮初随後引兵去征,石冰聞知,複令其黨牛升引兵出戰。
兩下擺開陣勢,牛升逞勇,橫戟殺出,皮初手舞大刀接住。
二人各施武勇,翻天卷地,直殺得塵遮紅日無光。
約鬥有三十馀合,牛升漸漸力怯,架隔不定,被皮初一刀砍于馬下。
石冰慌忙舞刀殺出,皮初又與接戰,二人刀來刀去,又鬥上二十馀合,石冰終是力怯,乃回馬逃走,被皮初追去。
石冰乃連夜走入臨淮,堅閉不出。
皮初乃圍城攻打,數日不能下,折兵無數。
冰言:“不須攻擊,隻是陶廣州老爺一來,我等即便斂甲投降。
”各處賊首皆是一般言詞。
劉弘見報,乃具表上言于朝。
朝中定議倒下,以為荊州襄漢反寇張昌、石冰等,既皆仰慕陶侃,可赍诏令其權下荊襄,收慰亂寇,以安黎庶。
于是使人行诏而去。
賊首張昌聞知皮初圍石冰于臨淮,乃即将兵徑寇荊州。
劉弘使費深往剿,被張昌殺敗,堕于江中而死。
張興又去與戰,相持十馀日,不能取勝。
弘複遣人至臨淮召回皮初,以退張昌。
初回兵,石冰遂又複肆猖獗。
皮初還荊州,與張昌大小五戰,互相勝負,反遭射傷張興。
劉弘大懼。
卻好陶侃自廣州引兵來至,其流民叛卒皆相率詣侃軍前投拜。
侃皆重賞,使回賊中招勸衆兵歸正。
衆兵遂相議刺殺張昌,以降陶侃,侃複以恩撫而賞之。
衆感其德,又至武昌賺殺賊黨王坤,開武昌以納朱伺之兵,荊寇悉平。
劉弘見侃德能服衆,願以荊州讓侃。
侃未回報,忽廣中流星飛馬趕到,言:“交州反寇童鐵帽作亂,圍守将葉鮮于廣州甚急,乞速回兵救應。
”陶侃聞報,即辭劉弘,引兵複回廣州而去。
到得半路,童鐵帽聞知陶侃回兵,乃連夜逃散。
劉弘使人将張昌、王坤等首級入洛,奏上陶侃、皮初二人平賊之功。
朝命加侃為廣州牧兼交州刺史、鎮東大都督;劉弘加為荊州牧、安東大都督。
弘婿夏陟有守禦荊襄之功,加為襄陽太守;皮初加為荊州總兵、遊擊大将軍。
劉弘以皮初守禦靈昌道有功于征漢,高雞泊又立奇績,回荊州又破張昌、救新野、圍武昌、攻臨淮,雖授職賞,劉弘念其功重秩輕,複上表論初之功勞曰:“夫治一國者宜以一國為心。
必若以姻親為先,然後次及外人,則議者豈不以臣為私親忽功,人将不肯用命矣!今陟臣婿也,待臣任事,雖曰有守禦之功,而皮初實多汗馬之勞。
今授陟以郡,實出聖意,而不知者責必及臣,則是示天下以不公,無以令荊襄矣,焉能再任賢才乎!朝廷既垂恩典,必欲褒秩守臣,則皮初之功乞當先之。
”朝廷從其請,乃以皮初為襄樊牧,夏陟為武昌太守。
劉弘與三人分掌全楚,乃比先愈加勵精任事,秉公诠德,随才授使,愛民節用,輕徭薄賦,荊襄複得安業,人皆感仰。
江漢遠近,悉瞻陶侃、劉弘之德,以為能屏絕巨寇,稱為劉父陶母。
後人有詩贊劉弘曰: 憶昔劉公治楚荊,政敷宇宙可回春。
十州懷惠瞻山嶽,萬姓銜恩銘肺心。
令行俨似秋霜肅,德被渾如化雨新。
千年偉績垂江漢,萬古芳名镂石金。
又有詩一首贊陶侃服寇之德雲: 為政從來在得民,陶公德可感群生。
廣夷聞迹鹹賓服,荊寇傾心願款誠。
不說陶侃平服張昌,且說石冰在臨淮城中,見皮初撤兵回救荊襄,以敵昌等,遂出大掠,以分其勢。
複遣部将夏文将兵五千,侵寇京口,攻陷之,遂乘勢直擾建康地
反寇張昌、石冰等不知弘到,乃大掠旁郡。
弘怒,帶兵去剿。
昌、冰亦率衆拒敵,擺開陣勢,二賊揚威耀武而出。
官兵陣上三通鼓罷,門旗大開,劉弘親帶皮初、張興,以鞭指張昌曰:“朝廷命汝等征蜀,正宜為國出力,以顯功名,何為從逆作亂,以贻臭名乎!”張昌見弘自回,吃了一驚,銳氣頓阻,乃以善言回答曰:“今舉朝官員,盡皆懷說蓄佞,賦役濫酷,緻使良民哨聚,我等豈皆為寇之人也?惟有陶廣州忠直愛民,可以服衆。
荊州公你今年已高邁,下人不體汝心,荊襄蜂起,何不告政,以讓陶廣州,代其到此荊州治事,則我等自當卸甲投降,何用征戰,以勞神思乎!”劉弘聽言大怒,乃命皮初出陣,擒此逆賊,以正軍法。
張昌不忿,亦挺槍來敵。
當時皮初揮刀砍入,張昌二人戰不數合,昌抵當皮初不住,大敗而走,乃退據武昌。
皮初乘勝領兵圍住,日夜攻打,不能得下。
其黨石冰逃去,轉掠新野。
新野王司馬歆起兵征剿,冰戰屢敗,乃求救于張昌。
昌發兵來援石冰,與新野王戰于博望坡,賊兵大勝,乃圍新野王之兵于土山之上。
兩日兩夜,兵士無援,饑餓之極,沖殺下山,悉皆戰死,新野王亦為流矢所傷而亡。
荊襄大震。
劉弘聞知,乃命皮初抽兵回救新野。
石冰知皮初兵到,遂引衆接戰于路。
凡三對陣,石冰皆敗,乃順流奔遁楚州,于路劫掠甚慘。
皮初随後引兵去征,石冰聞知,複令其黨牛升引兵出戰。
兩下擺開陣勢,牛升逞勇,橫戟殺出,皮初手舞大刀接住。
二人各施武勇,翻天卷地,直殺得塵遮紅日無光。
約鬥有三十馀合,牛升漸漸力怯,架隔不定,被皮初一刀砍于馬下。
石冰慌忙舞刀殺出,皮初又與接戰,二人刀來刀去,又鬥上二十馀合,石冰終是力怯,乃回馬逃走,被皮初追去。
石冰乃連夜走入臨淮,堅閉不出。
皮初乃圍城攻打,數日不能下,折兵無數。
冰言:“不須攻擊,隻是陶廣州老爺一來,我等即便斂甲投降。
”各處賊首皆是一般言詞。
劉弘見報,乃具表上言于朝。
朝中定議倒下,以為荊州襄漢反寇張昌、石冰等,既皆仰慕陶侃,可赍诏令其權下荊襄,收慰亂寇,以安黎庶。
于是使人行诏而去。
賊首張昌聞知皮初圍石冰于臨淮,乃即将兵徑寇荊州。
劉弘使費深往剿,被張昌殺敗,堕于江中而死。
張興又去與戰,相持十馀日,不能取勝。
弘複遣人至臨淮召回皮初,以退張昌。
初回兵,石冰遂又複肆猖獗。
皮初還荊州,與張昌大小五戰,互相勝負,反遭射傷張興。
劉弘大懼。
卻好陶侃自廣州引兵來至,其流民叛卒皆相率詣侃軍前投拜。
侃皆重賞,使回賊中招勸衆兵歸正。
衆兵遂相議刺殺張昌,以降陶侃,侃複以恩撫而賞之。
衆感其德,又至武昌賺殺賊黨王坤,開武昌以納朱伺之兵,荊寇悉平。
劉弘見侃德能服衆,願以荊州讓侃。
侃未回報,忽廣中流星飛馬趕到,言:“交州反寇童鐵帽作亂,圍守将葉鮮于廣州甚急,乞速回兵救應。
”陶侃聞報,即辭劉弘,引兵複回廣州而去。
到得半路,童鐵帽聞知陶侃回兵,乃連夜逃散。
劉弘使人将張昌、王坤等首級入洛,奏上陶侃、皮初二人平賊之功。
朝命加侃為廣州牧兼交州刺史、鎮東大都督;劉弘加為荊州牧、安東大都督。
弘婿夏陟有守禦荊襄之功,加為襄陽太守;皮初加為荊州總兵、遊擊大将軍。
劉弘以皮初守禦靈昌道有功于征漢,高雞泊又立奇績,回荊州又破張昌、救新野、圍武昌、攻臨淮,雖授職賞,劉弘念其功重秩輕,複上表論初之功勞曰:“夫治一國者宜以一國為心。
必若以姻親為先,然後次及外人,則議者豈不以臣為私親忽功,人将不肯用命矣!今陟臣婿也,待臣任事,雖曰有守禦之功,而皮初實多汗馬之勞。
今授陟以郡,實出聖意,而不知者責必及臣,則是示天下以不公,無以令荊襄矣,焉能再任賢才乎!朝廷既垂恩典,必欲褒秩守臣,則皮初之功乞當先之。
”朝廷從其請,乃以皮初為襄樊牧,夏陟為武昌太守。
劉弘與三人分掌全楚,乃比先愈加勵精任事,秉公诠德,随才授使,愛民節用,輕徭薄賦,荊襄複得安業,人皆感仰。
江漢遠近,悉瞻陶侃、劉弘之德,以為能屏絕巨寇,稱為劉父陶母。
後人有詩贊劉弘曰: 憶昔劉公治楚荊,政敷宇宙可回春。
十州懷惠瞻山嶽,萬姓銜恩銘肺心。
令行俨似秋霜肅,德被渾如化雨新。
千年偉績垂江漢,萬古芳名镂石金。
又有詩一首贊陶侃服寇之德雲: 為政從來在得民,陶公德可感群生。
廣夷聞迹鹹賓服,荊寇傾心願款誠。
不說陶侃平服張昌,且說石冰在臨淮城中,見皮初撤兵回救荊襄,以敵昌等,遂出大掠,以分其勢。
複遣部将夏文将兵五千,侵寇京口,攻陷之,遂乘勢直擾建康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