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九回 司馬冏驕橫起禍

關燈
永嘉三年,漢元熙六年,六月,成都王見各鎮刺史因本方寇亂,散去十七,惟中州弱鎮數處,遂亦各遣歸,于是諸王俱回藩府。

    成都王發蕩陰,将進朝伏命。

    至邺城,安下兵馬,隻命陸機、盧志、石超、牽秀将兵三千赴京。

    盧志曰:“未可即便親去,今齊王擅大權于内,我王掌兵權于外,焉能必其心無疑貳?何不遵古舊制,虛應故事,遣人先上大将軍印绶于朝,以試齊王之心。

    看其發落,便知分曉。

    ”成都王從之,先令人上表,送印绶入朝納還。

    齊王喜其能崇禮讓,即差使臣備儀仗,迎接成都王入朝。

    加授太尉大将軍、都督中外大将軍事、節钺,錄尚書事,賜九錫,劍履上殿。

    盧志又勸曰:“曆盛滿者菑必險。

    斯際君子在野,小人在位,葛、董、孫、韓等五公用事,心懷妒忌,豈容人出其上,而不思加害者乎!宜辭九錫并諸軍事,上表論戰亡各鎮刺史折兵損将之功。

    ”成都王即命陸機作辭表,并請加封将士。

    齊王見穎辭軍,心中大喜,即奏帝加盧志暨部下十大将軍為輔國忠義将軍列侯,以陸機為鎮國将軍,代領成府内外許、穎、漳、邺諸軍事,留成都王、長沙王、東海王在京,共參庶政。

    自此成都王威名雄盛,朝野尊敬,過于齊王。

     葛旟密說齊王曰:“成都王乃帝室至親,有反正退賊之功,人多歸心。

    惠帝今無後裔,倘一日有人上言,立為太弟,我輩其将不利矣。

    清河王司馬覃年已八歲,亦武帝之孫,昭穆甚順,何不先奏惠帝,立為太子,以杜朝野之議,成都王之念亦杜矣。

    ”齊王從其議,密約東海王上本,保覃為太子,固安國本。

    惠帝準奏,诏覃入宮,加齊王冏為太師,東海王越為司空、領中書省、監軍國大事。

    長沙王司馬義見冏、越二人互相薦舉,附會弄權,乃亦間說成都王曰:“竊見齊王擅威專政,将不利于社稷,我等以弟兄之情待之,不以他為備,一旦變生,吾等必遭其害矣。

    ”成都王曰:“我今以仁義待彼,彼肯以禽獸遇我而緻噬齧乎!弟兄手足,毋得見疑,自為仇敵,以取笑話。

    ”長沙王又曰:“齊王固無此心,其門下人懷謀已久,不觀孫秀、士猗、司馬雅之事乎,何曾由得趙王,而緻淮南授首,此明鑒也。

    吾非離間骨肉,不過勸弟早為防備,以自全耳。

    ”成都王曰:“兄宜謹慎,勿可輕洩,容吾思之。

    ”相謝而别。

    歸府,召盧志入密室,以長沙王之言道白一遍,志曰:“大王向者渡河反正,黃橋一戰,直逼洛陽。

    今者糾合諸侯,漳河、高雞泊皆得大捷,漢兵退去,已起齊王之畏矣。

    前不發糧應赴,未必非謀心之所使也。

    今見長沙王與大王征漢事久遠,疑有暗合之意,故齊王乃勾結東海王串同行事。

    長沙王亦恐二雄不并立,慮患及身,密為大王道之耳。

    ”成都王曰:“彼今勢大權重,其将何以處之?”志曰:“此亦不難。

    再又上表辭政,言今秋至,漢将曹嶷以孤軍懸守魏郡,必有再出侵寇中原之心。

    以朝中萬機托于齊王一己,複請兵還邺鎮守,托以阻遏漢寇過河之思,豈不可以回避傍虎之害乎!我王去後,若齊王奉公守法,孜孜為治,則我亦得安然,樂享王公之爵。

    設彼妄肆狂悖,驕橫不仁,我則因其不仁,合兵讨之,則左袒者雲集,權在我矣。

    臣恐齊王所行,不待我兵衆發,而内變已成,禍恐不免,我王亟至離去的是也。

    ”成都王從之,複上疏甚言漢寇利害,請回鎮邺城,預防兵患,以大政悉托于齊王。

    齊王見成都王稱頌尊戴,乃從其請,奏帝加封成都王,送回邺城而去。

    自是齊王愈肆無忌,一應機軸大總,皆委于董艾,以何勖為中領軍,更置掾屬四十馀人。

    大築府第宮館,壞民廬舍數百,鑿千秋門路,以通西閣。

    施八佾之舞,日夕宴樂不入朝,坐受百官拜賀,事侔人主。

    符印敕诏,委三台佥署選舉,不由朝廷,專寵親昵。

    養甲士數萬,威震京邑。

    時顧榮被召為府中主簿,見齊王所任非人,皆其舊日從事黨與,董、葛等強橫自恣,劉殷輩見無遠大,嬖佞是聽,忠謀者疏,直谏者貶,中外失望,乃上書谏曰: 主簿事臣顧榮忝在門下,叨荷國恩,事有惕心,不敢不告。

    切聞古人有言曰:謙受益,滿招損,處艱位者不可以不省也。

    又曰:汝惟不矜,天下莫與汝争能;汝惟不伐,天下莫與汝争功。

    今殿下舉動之間,驕矜是恣,勢壓群下,豈君子之盛節耶!如以學業驕人,則仲尼有曰:“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驕且吝,其馀不足觀也已。

    ”如以富貴驕人,則田子方有曰:“抑亦貧賤者驕人耳,富貴者安可驕人乎!”伏望殿下勞謙有終,永保令譽,勿使馬援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