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七回 鬥陣法漢敗晉兵

關燈
墟再戰,見諸将發憤,期在必勝,誰知又被殺敗,乃氣卧于床,不起視事。

    諸王刺史三日不得見谒,各生異議。

    陸機恐衆志解,褰帏而進,直至榻前,謂成都王曰:“今強敵在境,連日索戰。

    大王高卧不出,是自示以怯,豈不見笑于賊人乎?且衆諸侯議論紛纭,倘一解體,提兵還鎮,盟事頓廢,何以回見晉帝與齊王乎!”成都王曰:“非我不出視理軍務,仔細量之,實有愧耳。

    豈有百十萬大兵、三百馀員上将,與二三十萬反寇相持,反被屢屢挫衄,不能成功!故此煩惱,以緻情思昏昏,懶出與衆籌議也。

    ”陸機曰:“大王宜當速出,以安衆心,免緻懈怠。

    況勝敗乃兵家之常,孰能必之?兵法有雲:敗者勝之機,勝者敗之兆。

    我雖小敗,賊兵亦多損折。

    我兵尚然全盛,四倍于彼,焉知不勝而遂自弱乎!”成都王聞言,乃整衣臨軍,召衆商議曰:“孤因小疾,連日不獲整頓軍旅。

    今漢賊如此猖獗,我兵一時不能平剿。

    諸君有奇謀異見,可破劇寇者,各宜展用,慎勿隐諱。

    此非孤家一身之利,實天下國家之大幸,諸征鎮之偉勳耶!”青州刺史苟晞進言曰:“今當仲夏,炎熱将臨,用兵非時之宜。

    可持書與漢,使且各避暑酷,少息兵士。

    待秋涼再興人馬,共決雌雄。

    張賓、宣于雖有智謀,賊将持狂罔不泯,若見我等退兵,必然盡力追趕。

    此去高雞泊三十馀裡,四面多有茂林深草。

    今兵士各帶火器火藥之類,伏于中間,兩頭各以猛将重兵埋伏伺候。

    待彼追至泊中,兩頭放起号炮,伏兵殺出,放起火來,待其驚亂,奮力擊之。

    任他王彌、劉靈、石勒、劉曜有孟贲、烏獲之勇,亦難出我圍中矣!”成都王大喜曰:“道将高才,人所不及。

    此計大妙,必獲奇功!”即令修書,遣人遞至漢營,言:“今炎夏天時,疫疠将發,兩軍宜且解戰罷回,暫避酷暑。

    非特一家之利,實兩軍性命之所關也。

    如或聽允,孤即撤兵回邺。

    早速回音。

    ”劉聰見書,集衆議曰:“今炎熱将盛,乃行兵之忌。

    大國書來,可從其請。

    ”宣于曰:“此亦兩便之議,不可忤也。

    ”衆将曰:“成都王立吞我之志,今見數戰失利,而一旦先來講議退兵,非懼怕而去,即是朝中有事,正宜與之持戰。

    彼之心志俱懈,可獲勝矣。

    且慢從其議。

    ”劉玄明曰:“汝等不知,惟軍師之意與吾同也。

    ”乃即回書應允,言:“教汝殿下将兵先去,我即收拾亦回平陽,決不敢異。

    ” 使回,将書呈上,言劉聰一到即便應承,惟諸将皆雲要戰,諸葛宣于不肯,故此回我,要我大王先退兵,然後他們方去。

    成都王賞出使卒,召陸機、苟晞入議其事。

    苟晞曰:“劉聰達大體,故聽吾議。

    其下将佐皆思幸動成功,必不遵約束,來追我兵。

    彌、靈、曜、勒四賊最暴,這番決中吾計。

    元帥可急調兵埋伏齊整,然後拔寨而起。

    ”陸機乃命北宮純、宋配、王昌、胡矩、朱伺、童奇、沒骨能、獨孤雄四枝兵馬,伏于高雞泊之西頭叢雜之處。

    又命包廷、周并各領本部人馬,伏于泊中兩邊,隻聽炮響,即便殺向西頭相助,命軍士四面草木處放火燒着。

    五路将士領計而去,悄悄往尋地面埋伏。

    又喚石超、牽秀、郅輔、林成、晉邈、息援、許雄、衙博四枝兵馬,伏于高雞泊東頭叢雜之處。

    皮初、夏旸帶領本部伏于泊中兩邊,隻聽炮響,即便發伏,令兵士放火燒着柴草,殺出大道,以擒戮漢之兵将。

    五路兵馬領了計策,潛往東頭覓隘埋伏而去。

    即委苟晞總領長沙、東海二王之兵,為接應使。

    成都王以張方、祁弘二先鋒為斷後,自同諸王刺史一邊起發,一邊使人報知漢營中劉玄明知道。

    諸将佐皆言可速起兵追趕,殺此一陣,則成都諸王即畏吾等如虎矣,不可挫過機會。

    劉玄明曰:“不然,忠信可以服人。

    業既許之,複又追之,是失信也。

    豈大丈夫待人之一乎!”執言不肯。

    王彌、劉曜、劉靈、呼延攸四将議曰: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。

    苟有利于國家者,專之可也。

    何必拘規小信,以棄大功乎!”遂不遵聰令約束,帶領各人本部五千人馬,如飛而起。

    門上報入軍中,宣于急令人止之,馬已去遠。

    姜發曰:“既然追不轉,必被所算。

    速當遣兵接應。

    ”玄明曰:“彼不奉令而妄行,何可管他!”賓曰:“不然,四将乃吾軍之樞領,倘一有失,陸機複轉,勢不可當矣。

    ”聰從之,遂問衆将曰:“誰敢領兵前去接應?”隻見石勒、楊龍、關防、呼延晏四人出班願往,聰命各帶本部輕兵先發。

    防等出寨,風卷疾發,不知此行追趕勝負如何,且聽下回分解。

    後人有詩歎曰: 歸師勿掩古來言,劉曜輕骁妄向前。

    騰騰焰滿高雞泊,幾蹈燎原一火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