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七回 成都王大會軍兵

關燈
,世封安衆侯,蔭襲。

    至三代祖劉?為魏侍中,父劉阜為陳留守。

    喬少為秘書郎,王戎引為參軍,同伐吳有功。

    複與羅尚濟江,大敗吳将留憲。

    又破武不還,授荥陽令,封關中侯。

    後遷钜鹿太守。

    以許戌戰死于漢,喬走回洛陽,齊王拜為尚書右丞。

    齊王冏嘗敬迎嵇紹,喬曰:“張華、裴頠之誅,誰不哀之!紹忍奪裴家車牛及其奴婢,實貪婪人也。

    且樂彥輔來,殿下未嘗下榻以迎,何獨加敬于紹乎!”冏然而謝之。

    後紹問喬曰:“大司馬近來何故不迎客?”喬曰:“似有正人言之。

    ”紹曰:“正人為誰?”喬曰:“是則不遠。

    ”其正直大率如此。

    董艾勢傾朝廷,二旬之中,劾其過失者六本。

    艾憚之,密賂司隸衛毅劾喬,黜為豫州刺史。

    茲乃奉诏來赴。

     第九路諸侯,樂陵刺史邵續,心如金石,力可回天。

    部下有父子親兵,兄之侄邵存、邵竺、邵緝,男邵義、邵善,大将董均、李用、滕飛、穆霸,帶領三萬土人馬來赴。

    按《晉史》:邵續字嗣祖,魏郡安陽人。

    父邵乘為散騎常侍。

    續平生素樸有志烈,博覽經書,善解天文。

    擢谏議郎。

    成都王與長沙王不睦,續上書谏曰:“續聞兄弟如手足。

    今天下大亂,殿下當攘夷安民之秋,而去其一手一足,可乎?”穎不納,出為樂陵太守。

    到任,撫綏貧乏,懷集流散,夷夏歸之。

    南和縣令趙領以廣宗北海千馀家歸續。

    漢主淵索之,續不還。

    漢使孔苌将兵争取,續以奇兵逆戰。

    苌不能勝,乃引還。

    晉朝謂續能禦劇寇,封祝阿伯,兼管冀州諸軍事,置帥府于平原。

    茲亦承诏助讨僞漢。

     第十路荥陽太守李矩,智識深宏,寡能禦衆。

    部下有大将夏雲、雷霈、郭默、楊璋、駱增、梁志、江霸、郭芝、郭元、郭誦、蹇韬、張皮,參軍郭方,功曹張景,主簿苟遠,司務尚季、李瑰,帶領雄兵五萬來會。

    按《晉史》:李矩字世回,平陽人也。

    童稚時與群兒聚戲,便為指揮點畫,若将帥之狀。

    及長為吏,送故縣令入洛,乃從梁王征西,授牙門将軍。

    殺齊萬年有功,封來明亭候。

    還朝,為本郡督護。

    太守宋胄惡矩豪猛,欲使其所親吳?襲矩,矩知其意,謝病去官。

    吳?恐矩入京奏劾己罪,遣人候于中途刺之,得行侶救免,遁歸鄉裡。

    值漢起兵犯山右,草寇竊發,郡人擁李矩為塢主,屯新鄭以拒寇。

    矩出奇兵,屢破賊建功,百姓多歸附之。

    東海王司馬越見矩勇毅多權略,表為荥陽太守。

    與洛陽太守袁孚率衆修千金堨,以利漕運。

    時有賊帥侯都,每每掠百姓屠而食之。

    矩聞其為害,發兵征讨,都戰敗遠遁而去,民皆大悅。

    僞漢嘗侵郡界,矩設計,令老幼者入山,放牛馬以餌賊,令精壯者伏而伺之。

    賊見牛馬争搶,隊伍不整。

    李矩發伏,精兵四出,喊聲震谷,賊不知兵多少,皆驚潰。

    矩奮力擊之,斬獲甚衆,漢不敢犯。

    奪得所俘男女數千,郭誦、梁志等欲留之,矩曰:“俱是國家臣妾,吾欲留此,亦賊類矣。

    當以遣還。

    ”人服其德。

     第十一路雍州刺史劉沉,剛毅勇決,臨陣安閑,部下有大将皇甫澹、衙博、高标、伍兖、霍原、許雄、夏本,司馬麹允、索琳,主簿麹持、索麸、牛貴等,引兵四萬來到。

    按《晉史》:劉沉字道真,燕國薊城人也。

    亦漢之宗室,為北州名族。

    少仕郡縣,博學好古,性存忠義,作事不苟,厭人阿附。

    時惟張光心懷忠義,與之相友善,人皆仰沉質直。

    衛瓘聞沉名,辟之為掾。

    範陽祖逖心中慕效,往造與談世事,共論晉諸王自相殘殺,緻寇縱橫,各皆流涕。

    尋遷大中正。

    趙王倫誅張華,沉為申理,辭旨明峻,滿朝稱之。

    齊王冏引為左長史,改侍中。

    蜀寇亂,羅尚告急,舉皆驚駭,無敢效力者。

    沉上言曰:“若不去救,羅尚必敗,敗則禍将及陝矣。

    願以身殉國,往守隴右,以助羅尚。

    ”朝中敕沉為雍州刺史。

    到任,合梁州許雄、關中軍司席薳,入蜀救尚,擒李特至長安。

    河間王與語甚悅,欲留沉,沉不許。

    會張昌西逃犯界,河間王乃結納而遣之,以兵繞藍田關,出賊背後,大破張昌,還守雍州。

    至是來破漢寇。

     第十二路順陽刺史張光忠心似日,義氣如山。

    部下大将晉邈、息提、夏鎮、任愔、李運、楊武,子張邁、張旻、張昊,别駕範曠、王喬等。

    引精兵三萬,來赴诏命。

    按《晉史》:張光字景輝,江夏鐘武人也。

    身長八尺,明眉秀目,音亮聲洪。

    家世有部曲。

    以牙門将軍伐吳有功,遷江夏西部都尉,尋改北地都護。

    齊萬年反,太守胡烈、張損俱戰亡,獨光以五百馀人戍馬蘭山,賊帥郝元度圍百馀日,光且戰且守,頻出破之,反奪其馬匹為食。

    光自以兵少路遠,分在必死,與衆訣别,舉軍皆悲。

    會梁王司馬肜知光被困已久,遣關内侯索靖将兵救之。

    光得救至沖出,奔長安。

    梁王上表,奏光處絕地而有耿恭之忠,宜加旌賞,以明獎勸。

    于是诏升為新平太守。

    時秦州刺史皇甫重自以關西大族,每每輕光,光數獻謀,重皆不用,遂為河間王所并。

    薦光為陵江将軍、順陽刺史。

    至是得奉征漢,赴邺聽調。

     第十三路武威太守馬隆威名顯著,力練老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