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七回 成都王大會軍兵
關燈
小
中
大
曰:“人誤我也。
”乃捉功曹魯連,責而殺之,親合張越,共讨曹祛以謝罪,命令狐亞約張軌起兵相助。
晉朝中亦以王彌寇洛陽,中原攘攘,隻得準張琠之本,下诏安慰張軌,命誅曹祛以正營謀之罪。
軌得诏大悅,命子張實以兵二萬,同大将北宮屯、尹員、宋配、張斐以奇兵越石蘆樹,至長甯出祛兵之後;田迥、王豐、張阆、馬鲂等将兵明讨曹祛。
遣令狐亞合鎮、越二人,先攻麹佩,斬之。
曹祛遣将田嚣、麹晁、麹儒,與軌前軍田迥等大戰,被張實出奇兵攻其左,張鎮、張越以兵攻其右,祛兵大敗。
追至破羌亭,獲祛斬之。
于是西涼州郡盡皆願附,以聽張軌号令,無敢有異矣。
至是,留王融、張慕、張總、窦濤、尹員、陰預、張琠、張鎮輔子張實共守西涼,自将大隊人馬起邺都,共同破漢。
第三路諸侯,乃簪纓世胄、平吳上公、幽州總管王浚,帶領參軍司馬棗嵩與遊暢、遊統、裴憲,大将祁弘、王甲始、王昌、胡矩、孫緯、高柔等,将五萬精兵,來讨僞漢。
按《晉史》:王浚字彭祖,乃王沉之子、王渾之侄也,以父功拜驸馬都尉。
常希賈後旨,與宦官孫慮謀為甯朔将軍、假節都督幽州諸軍事。
時值朝中大亂,浚乃不願歸朝,固為自安之計,結好近郊夷狄,為之羽檄。
以長女嫁拓跋猗盧,次女嫁鮮卑都督段勿塵,族女嫁狄主蘇恕。
延趙王倫謀篡,浚集衆二十馀萬,以書西說劉琨,欲霸北方。
琨以大義責之,二人成隙。
恐琨合兵攻伐,猶豫不敢。
又值成都王怪其與東瀛公欲合兵入朝,事聞于外,竟罷議守職。
至是奉诏來會。
第四路諸侯,揚州刺史陳敏,臨機多變,智勇兼全。
部下有大将錢端、白耀、花如、夏文華、夏文盛、錢廣,參軍何康、錢象等,帶兵四萬,前赴邺城,以助征漢。
按《晉史》:陳敏字令通,廬江人也。
少有才幹,補戶部令史。
及趙王篡位,齊、成王等起兵靖難定亂,洛陽倉庫空虛,京中饑馑,朝士憂之。
陳敏建議曰:“南方米谷豐稔,皆積十有馀年,無所支給。
何不取以應用,是亦裁多益少,濟急之權宜也。
”朝廷從之,即以陳敏為廣陵度支。
敏乃召募精勇,監運入京應濟。
人感其德,鹹投歸之,有衆數萬。
荊陽反賊張昌東避劉弘,與賊黨石冰将兵北掠壽春,壽春刺守劉準憂惶無計,問于陳敏。
敏遺書謂準曰:“此等反亂之人,原是逼于征蜀,見向奮被李雄所殺,不願西去,緻激變耳。
此皆一時相扇烏合,畏法攢聚,欲罷不能耳,其勢易散者。
但以榜文張挂各處,言今朝廷已罷征蜀之役,所有因逼為亂者,悉宥罪過,不在謀反例論。
賊衆苦于征戰奔競久矣,見赦必然志解,可一戰而解散矣。
”劉準從之,以兵配敏部調遣,敏使夏文盛督運卒五千、準兵一萬,大破賊将吳弘于天長,乘勝逐北,十戰皆捷,吳弘被斬,馀兵奔其黨封雲于徐州。
文盛複率兵追攻破之,逐至砀山,擒其将張統。
文盛釋其死,統感德,佯為走脫,入賊壘斬封雲,率衆五千歸降,馀賊遁去。
朝廷以敏有功,封廣陵相。
及劉機與賊構謀,以敏代職為廣陵刺史,複并丹陽令王廣,有兵十馀萬,雄霸江東,後以反誅。
第五路諸侯,乃帝王後代、炎漢馀枝、并州刺史劉琨也。
部下有大将姬澹、劉希、龔淳、高喬、淩深、牟穆、焦球、王旦、段繁、韓據、範勝,參軍司馬張儒、盧谌、崔越,帶領雁門人馬六萬來到。
按《晉史》:劉琨字越石,中山魏昌人也,乃中山靖王劉勝之後。
少有俊才,與範陽祖納兄弟俱以雄豪著名。
年二十六,為隸從事,遷州宰,有善政。
囑天返火,虎北渡河之應。
時石崇有金谷園,冠絕時輩,常引緻賓客佳士,宴集賦詩。
琨與陸機、祖逖、王敦、歐陽建等為之二十四友,并以才華顯著。
趙王執政之時,聘琨妹為世子司馬誇之妻。
琨父子兄弟劉輿等并居要職。
琨授鎮武将軍、匈奴中郎将,守并州。
蓋以劉淵寇平陽,東瀛公司馬騰避亂歸洛請兵,百姓皆從騰東徙,所存戶不滿三萬。
琨知,于路上表,言并地頻歲兵兇交疊,境内荒涼,人民流移,十不存二,白骨滿道,四面皆寇。
臣今戍此,不得不言。
矧此地為西北巨郡,勇士、勁弓、良馬所産之地,伏乞委輸河内之粟五十萬斛、絹十萬匹、綿十萬斤、銀十萬兩,則此郡方可保守,人民可複,否則即成廢棄矣。
”朝中齊黨葛旟等以為琨乃趙王之戚,免其不誅而谪并州,尚如此妄科國賦,以思自強也。
衆朝臣曰:“琨乃為國恤民,故上此議。
若不從請,則必陷于胡漢矣。
當準其奏。
”齊王從之,即加為并州刺史。
琨得糧絹,乃募兵千馀人,轉戰而前。
及至晉陽,府寺俱為瓦礫,僵屍滿地;所活之人,亦皆饑羸尪憊,無複血色;荊棘成林,豺狼滿道。
琨以谷帛計戶給散窮民,剪除荊棘,收埋枯骨,前葺房屋,建府治,設市定獄。
時有鄰寇相襲,城門恒為戰場,百姓皆負盾以耕,女子則荷戟送飯。
琨撫徇勞來,甚得物情。
王彌等寇山西,劉淵在離石縣,相去晉陽止二百裡許。
琨懼其侵寇,乃密遣人離間其部曲,雜虜居,附者萬許。
淵患之
”乃捉功曹魯連,責而殺之,親合張越,共讨曹祛以謝罪,命令狐亞約張軌起兵相助。
晉朝中亦以王彌寇洛陽,中原攘攘,隻得準張琠之本,下诏安慰張軌,命誅曹祛以正營謀之罪。
軌得诏大悅,命子張實以兵二萬,同大将北宮屯、尹員、宋配、張斐以奇兵越石蘆樹,至長甯出祛兵之後;田迥、王豐、張阆、馬鲂等将兵明讨曹祛。
遣令狐亞合鎮、越二人,先攻麹佩,斬之。
曹祛遣将田嚣、麹晁、麹儒,與軌前軍田迥等大戰,被張實出奇兵攻其左,張鎮、張越以兵攻其右,祛兵大敗。
追至破羌亭,獲祛斬之。
于是西涼州郡盡皆願附,以聽張軌号令,無敢有異矣。
至是,留王融、張慕、張總、窦濤、尹員、陰預、張琠、張鎮輔子張實共守西涼,自将大隊人馬起邺都,共同破漢。
第三路諸侯,乃簪纓世胄、平吳上公、幽州總管王浚,帶領參軍司馬棗嵩與遊暢、遊統、裴憲,大将祁弘、王甲始、王昌、胡矩、孫緯、高柔等,将五萬精兵,來讨僞漢。
按《晉史》:王浚字彭祖,乃王沉之子、王渾之侄也,以父功拜驸馬都尉。
常希賈後旨,與宦官孫慮謀為甯朔将軍、假節都督幽州諸軍事。
時值朝中大亂,浚乃不願歸朝,固為自安之計,結好近郊夷狄,為之羽檄。
以長女嫁拓跋猗盧,次女嫁鮮卑都督段勿塵,族女嫁狄主蘇恕。
延趙王倫謀篡,浚集衆二十馀萬,以書西說劉琨,欲霸北方。
琨以大義責之,二人成隙。
恐琨合兵攻伐,猶豫不敢。
又值成都王怪其與東瀛公欲合兵入朝,事聞于外,竟罷議守職。
至是奉诏來會。
第四路諸侯,揚州刺史陳敏,臨機多變,智勇兼全。
部下有大将錢端、白耀、花如、夏文華、夏文盛、錢廣,參軍何康、錢象等,帶兵四萬,前赴邺城,以助征漢。
按《晉史》:陳敏字令通,廬江人也。
少有才幹,補戶部令史。
及趙王篡位,齊、成王等起兵靖難定亂,洛陽倉庫空虛,京中饑馑,朝士憂之。
陳敏建議曰:“南方米谷豐稔,皆積十有馀年,無所支給。
何不取以應用,是亦裁多益少,濟急之權宜也。
”朝廷從之,即以陳敏為廣陵度支。
敏乃召募精勇,監運入京應濟。
人感其德,鹹投歸之,有衆數萬。
荊陽反賊張昌東避劉弘,與賊黨石冰将兵北掠壽春,壽春刺守劉準憂惶無計,問于陳敏。
敏遺書謂準曰:“此等反亂之人,原是逼于征蜀,見向奮被李雄所殺,不願西去,緻激變耳。
此皆一時相扇烏合,畏法攢聚,欲罷不能耳,其勢易散者。
但以榜文張挂各處,言今朝廷已罷征蜀之役,所有因逼為亂者,悉宥罪過,不在謀反例論。
賊衆苦于征戰奔競久矣,見赦必然志解,可一戰而解散矣。
”劉準從之,以兵配敏部調遣,敏使夏文盛督運卒五千、準兵一萬,大破賊将吳弘于天長,乘勝逐北,十戰皆捷,吳弘被斬,馀兵奔其黨封雲于徐州。
文盛複率兵追攻破之,逐至砀山,擒其将張統。
文盛釋其死,統感德,佯為走脫,入賊壘斬封雲,率衆五千歸降,馀賊遁去。
朝廷以敏有功,封廣陵相。
及劉機與賊構謀,以敏代職為廣陵刺史,複并丹陽令王廣,有兵十馀萬,雄霸江東,後以反誅。
第五路諸侯,乃帝王後代、炎漢馀枝、并州刺史劉琨也。
部下有大将姬澹、劉希、龔淳、高喬、淩深、牟穆、焦球、王旦、段繁、韓據、範勝,參軍司馬張儒、盧谌、崔越,帶領雁門人馬六萬來到。
按《晉史》:劉琨字越石,中山魏昌人也,乃中山靖王劉勝之後。
少有俊才,與範陽祖納兄弟俱以雄豪著名。
年二十六,為隸從事,遷州宰,有善政。
囑天返火,虎北渡河之應。
時石崇有金谷園,冠絕時輩,常引緻賓客佳士,宴集賦詩。
琨與陸機、祖逖、王敦、歐陽建等為之二十四友,并以才華顯著。
趙王執政之時,聘琨妹為世子司馬誇之妻。
琨父子兄弟劉輿等并居要職。
琨授鎮武将軍、匈奴中郎将,守并州。
蓋以劉淵寇平陽,東瀛公司馬騰避亂歸洛請兵,百姓皆從騰東徙,所存戶不滿三萬。
琨知,于路上表,言并地頻歲兵兇交疊,境内荒涼,人民流移,十不存二,白骨滿道,四面皆寇。
臣今戍此,不得不言。
矧此地為西北巨郡,勇士、勁弓、良馬所産之地,伏乞委輸河内之粟五十萬斛、絹十萬匹、綿十萬斤、銀十萬兩,則此郡方可保守,人民可複,否則即成廢棄矣。
”朝中齊黨葛旟等以為琨乃趙王之戚,免其不誅而谪并州,尚如此妄科國賦,以思自強也。
衆朝臣曰:“琨乃為國恤民,故上此議。
若不從請,則必陷于胡漢矣。
當準其奏。
”齊王從之,即加為并州刺史。
琨得糧絹,乃募兵千馀人,轉戰而前。
及至晉陽,府寺俱為瓦礫,僵屍滿地;所活之人,亦皆饑羸尪憊,無複血色;荊棘成林,豺狼滿道。
琨以谷帛計戶給散窮民,剪除荊棘,收埋枯骨,前葺房屋,建府治,設市定獄。
時有鄰寇相襲,城門恒為戰場,百姓皆負盾以耕,女子則荷戟送飯。
琨撫徇勞來,甚得物情。
王彌等寇山西,劉淵在離石縣,相去晉陽止二百裡許。
琨懼其侵寇,乃密遣人離間其部曲,雜虜居,附者萬許。
淵患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