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八回 劉聰議取瀛州郡
關燈
小
中
大
漢元帥太子劉聰攻下邯鄲,安撫百姓,命将圖籍并械張翮、龐洪上平陽報功。
大排筵席,宴賀諸将,犒賞三軍。
乃與張賓等議曰:“今得邯鄲,西北之地什九可望矣。
還有瀛州一郡,系西北界域,吾都鄙之鄰境,不可不取者。
其地居武恒之北,乃九河之會、五壘之鄉,東瀕滄海,西踵太行,南枕滹沱,北佩高河,地勢廣闊,實南北要沖之勝,取此可以壟斷幽冀河洛矣,當疾圖之,免被晉兵來抗協守,動搖又難。
”張賓曰:“吾使細作探之審矣,此郡非比他處,太守郭京乃郭嘉之後,極多詭計,善于用兵,與守将大總兵呂苔男女姻戚。
苔乃呂虔之孫子,副将李眷是李典之孫,二人皆有贲育之勇、彪虎之雄,人常以彭越、樊哙比之。
參軍馮具善使雙槍,乃馮紀之後,文武全才,計謀深遠。
又有二員副軍都護,一個名曹勤,一個名楊留。
勤專步戰,馬遇之皆奔逸;留能降虎,虎見之不敢張威。
此數人皆将門之子,非他郡将官之可比也。
還當别圖之,斯則未可輕忽者。
”劉聰曰:“孟孫識高量廣,素不見怯,前者數郡,謀有劉喬、郭戎、程杇、張翮,武有許戌、徐玖舒、張驽、二龐之勇,尚且慨然而進,今何畏此數人而遲疑乎?”賓曰:“非我見怯,兵法雲: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。
欲取此郡,非比小可,若其不能成功,恐贻世人笑話。
”劉靈、王彌曰:“以吾大漢之兵,自起左國,攻無不克,戰無不勝,何懼呂苔、李眷二豎子哉?”賓曰:“非也,但恐諸将恃吾屢勝,志驕而忽,故此猶豫耳。
”靈、彌曰:“軍師休慮!某二人願領前部,先擒二豎,以報委用。
如不成功,願納還先鋒之印,求為步卒。
”劉聰大喜,即聚衆諸将佐分付曰:“瀛州乃吾北境要處,不得不取,非吾妄舉。
汝諸将等欲取封侯,名标史策,正在今日。
古雲:不探虎穴,焉得虎子?各當齊心協力,共建不世之勳。
”衆皆應諾。
聰即點選精兵二萬為前部,以關防、黃臣為左軍将軍,張實、關謹為右軍将軍,趙染、關河為前将軍,王如、呼延颢為後軍,楊興寶、夔安為護軍,呼延晏、呼延攸為都救應,曹嶷與桃豹守邯鄲。
大兵将欲起發,隻見漢主調楊龍、廖全二人運糧來至,劉聰大喜。
才入相見,忽報黃命、關山見苟晞不複兖州,将所部二萬特來聽用。
張賓曰:“添此數将,可下此郡必矣。
”遂命關山、楊龍監運糧饷。
大兵十五萬,旌旗蔽日,戈戟排霜,浩浩蕩蕩,分兩路徑往瀛州進發。
郡界上聽知消息,飛馬報至瀛州,本郡太守郭京即請總兵主帥呂苔等共議其事。
李眷曰:“胡賊無知,敢犯我境,教他片甲無回,方才曉得。
”馮具曰:“聞知漢兵将亦多骁勇,非可輕忽,還當議計以敵之。
”郭京曰:“今漢兵乘新旺之勢,藉屢勝之威,其銳未易當。
依下官愚見,必得總兵大人親率軍馬,前往恒河渡口,立起寨栅,守住其地,不容其渡。
再分一軍據盤古溝要隘,漢兵縱多,終不能飛過此處,我瀛州安如泰山矣。
”呂苔聽言大喜,即與馮具同守恒河,命曹勤、楊留将兵一萬,去守盤古溝,自選精兵二萬前往鎮守,以李眷同弟呂萼與郭京在城看守。
苔至岸口,安布一切俱各完備,河中船隻俱各不許來往,其渡船皆被呂苔拘鎖北岸。
比及劉靈、王彌到時,無船可覓,又見對面沿河木栅如城,刀槍密布,不能得渡,乃将人馬紮下,以待大兵俱到。
遣使往中軍報白,催其速進。
次日,關、張将左右二軍到寨。
王彌曰:“欲渡此河,必須造成大筏方可,奈此處無山,樹木甚少,問其地方,此柳林些須,皆是窮民家之業,是以未曾行移。
”關防、張實曰:“且待後軍俱到,一齊議之非晚。
”至日晡時,劉聰等皆至,安下營寨。
王、劉二先鋒入見議計,張賓曰:“既無船渡,必須造起浮排,方可過河。
”關防曰:“王飛豹二人已曾主此意思,但以此柳木梨棗皆是窮民生業,房屋木料幹輕,可以易得,心所不忍,故待軍師來耳。
”賓曰:“惜小節者不能成榮名。
今非行王道之時,且争地以戰,殺人盈野,豈暇他惜乎?事在急迫,亦當為之。
”王、劉得命,次日親帶楊興寶、夔安,将兵二千,砍伐樹木,運至上流頭闊處,造成大筏千馀,下面放屋料幹燥者,使之不沉,上安濕者。
一切完備,推入水中流下,至渡口狹處盡皆擠住,漢兵乘夜以索挽定,
大排筵席,宴賀諸将,犒賞三軍。
乃與張賓等議曰:“今得邯鄲,西北之地什九可望矣。
還有瀛州一郡,系西北界域,吾都鄙之鄰境,不可不取者。
其地居武恒之北,乃九河之會、五壘之鄉,東瀕滄海,西踵太行,南枕滹沱,北佩高河,地勢廣闊,實南北要沖之勝,取此可以壟斷幽冀河洛矣,當疾圖之,免被晉兵來抗協守,動搖又難。
”張賓曰:“吾使細作探之審矣,此郡非比他處,太守郭京乃郭嘉之後,極多詭計,善于用兵,與守将大總兵呂苔男女姻戚。
苔乃呂虔之孫子,副将李眷是李典之孫,二人皆有贲育之勇、彪虎之雄,人常以彭越、樊哙比之。
參軍馮具善使雙槍,乃馮紀之後,文武全才,計謀深遠。
又有二員副軍都護,一個名曹勤,一個名楊留。
勤專步戰,馬遇之皆奔逸;留能降虎,虎見之不敢張威。
此數人皆将門之子,非他郡将官之可比也。
還當别圖之,斯則未可輕忽者。
”劉聰曰:“孟孫識高量廣,素不見怯,前者數郡,謀有劉喬、郭戎、程杇、張翮,武有許戌、徐玖舒、張驽、二龐之勇,尚且慨然而進,今何畏此數人而遲疑乎?”賓曰:“非我見怯,兵法雲: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。
欲取此郡,非比小可,若其不能成功,恐贻世人笑話。
”劉靈、王彌曰:“以吾大漢之兵,自起左國,攻無不克,戰無不勝,何懼呂苔、李眷二豎子哉?”賓曰:“非也,但恐諸将恃吾屢勝,志驕而忽,故此猶豫耳。
”靈、彌曰:“軍師休慮!某二人願領前部,先擒二豎,以報委用。
如不成功,願納還先鋒之印,求為步卒。
”劉聰大喜,即聚衆諸将佐分付曰:“瀛州乃吾北境要處,不得不取,非吾妄舉。
汝諸将等欲取封侯,名标史策,正在今日。
古雲:不探虎穴,焉得虎子?各當齊心協力,共建不世之勳。
”衆皆應諾。
聰即點選精兵二萬為前部,以關防、黃臣為左軍将軍,張實、關謹為右軍将軍,趙染、關河為前将軍,王如、呼延颢為後軍,楊興寶、夔安為護軍,呼延晏、呼延攸為都救應,曹嶷與桃豹守邯鄲。
大兵将欲起發,隻見漢主調楊龍、廖全二人運糧來至,劉聰大喜。
才入相見,忽報黃命、關山見苟晞不複兖州,将所部二萬特來聽用。
張賓曰:“添此數将,可下此郡必矣。
”遂命關山、楊龍監運糧饷。
大兵十五萬,旌旗蔽日,戈戟排霜,浩浩蕩蕩,分兩路徑往瀛州進發。
郡界上聽知消息,飛馬報至瀛州,本郡太守郭京即請總兵主帥呂苔等共議其事。
李眷曰:“胡賊無知,敢犯我境,教他片甲無回,方才曉得。
”馮具曰:“聞知漢兵将亦多骁勇,非可輕忽,還當議計以敵之。
”郭京曰:“今漢兵乘新旺之勢,藉屢勝之威,其銳未易當。
依下官愚見,必得總兵大人親率軍馬,前往恒河渡口,立起寨栅,守住其地,不容其渡。
再分一軍據盤古溝要隘,漢兵縱多,終不能飛過此處,我瀛州安如泰山矣。
”呂苔聽言大喜,即與馮具同守恒河,命曹勤、楊留将兵一萬,去守盤古溝,自選精兵二萬前往鎮守,以李眷同弟呂萼與郭京在城看守。
苔至岸口,安布一切俱各完備,河中船隻俱各不許來往,其渡船皆被呂苔拘鎖北岸。
比及劉靈、王彌到時,無船可覓,又見對面沿河木栅如城,刀槍密布,不能得渡,乃将人馬紮下,以待大兵俱到。
遣使往中軍報白,催其速進。
次日,關、張将左右二軍到寨。
王彌曰:“欲渡此河,必須造成大筏方可,奈此處無山,樹木甚少,問其地方,此柳林些須,皆是窮民家之業,是以未曾行移。
”關防、張實曰:“且待後軍俱到,一齊議之非晚。
”至日晡時,劉聰等皆至,安下營寨。
王、劉二先鋒入見議計,張賓曰:“既無船渡,必須造起浮排,方可過河。
”關防曰:“王飛豹二人已曾主此意思,但以此柳木梨棗皆是窮民生業,房屋木料幹輕,可以易得,心所不忍,故待軍師來耳。
”賓曰:“惜小節者不能成榮名。
今非行王道之時,且争地以戰,殺人盈野,豈暇他惜乎?事在急迫,亦當為之。
”王、劉得命,次日親帶楊興寶、夔安,将兵二千,砍伐樹木,運至上流頭闊處,造成大筏千馀,下面放屋料幹燥者,使之不沉,上安濕者。
一切完備,推入水中流下,至渡口狹處盡皆擠住,漢兵乘夜以索挽定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