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九回 齊王滅趙專朝政

關燈
禍源無休,民鮮貼席矣。

    ”成都王曰:“然則他人欲有意于孤,孤又将何以處之?”志曰:“此亦無難,但離開此處,任其自行,則我能永保無事,而齊王将無自免矣,何必與之争較而構莫測之禍乎?”成都王曰:“孤去則彼獨安,何有于不自免?”志曰:“齊王倚功而氣驕,臣顧知之。

    大王不若趁此太妃娘娘書來,言有小疾,上箋求回邺城養親侍疾,将國事悉委重于彼,再三陳辭婉曲,令其善理萬機以收四海之望,則齊王必感大王有推戴之義,而天下之人亦皆以為大王有崇讓謙退之德,無不仰慕矣。

    然後觇伺齊王虐重過深,天怒人怨,那時以兵因而讨之,則大功不伐而歸矣。

    且天道以後舉者昌,昔太公勸武王待纣罪深重而後興兵,此之謂也。

    望大王聽臣微言,後必有效。

    ”成都王信之,正欲行意,忽劉淵質子劉聰素見愛于成都王,至是聞知齊王有謀黜之心,乃亦來相谒,勸其解兵避勢,免被所害。

    成都王甚悅。

    聰又曰:“齊王必欲與大王構隙,臣父今在左國城,五部之兵亦可為用者。

    ”成都王識之,遂表奏劉淵為左賢王,使之總統五部。

    淵喜,遣其将呼延攸入朝報謝,兼緻方物,因請求劉聰還部,成都王不允。

     忽有人報成都王曰:“昨齊王暗召東萊公司馬騰、幽州總管王浚,令其起兵,不知何故,二處将欲發矣。

    ”成都王疑惑憂懼,召衆黨與密議其事,衆論紛纭。

    劉聰在幕下竊知,乘間入說成都王曰:“大王功高威重,齊王懷忌之心積有日矣,思謀奪之,奪之不遂,以兵淩之,故有是謀。

    ”成都王曰:“若此是實,何以處之?”聰曰:“大王勿憂,臣請還收五部之衆,伺隙而動。

    若其果有謀并大王之心,臣當先驅邀彼于途,則二豎之首可指日懸于大王麾下,何懼之有哉?”成都王被诳,乃密遣劉聰同呼延攸還左國城斂兵去訖。

    盧志曰:“聰言固是,但遠水難濟近火,百鬧不如一靜,亟告養親辭去,斯乃萬全之策也。

    ”正議未了,長沙王使人來報曰:“适間齊王奏帝,言大王功高職輕,欲加為太傅,我長沙爺道是葛旟等謀奪兵權之計,可一同去面聖上。

    ”盧志曰:“煩閣下轉達汝大王,權且秘之,莫與較辨,且自讓他一步,待後再議。

    ”使去,成都王曰:“連日欲依卿言,求還侍疾,為朝事未妥,故此遲遲。

    不想齊王果有謀奪之心,倘若旨下,當如之何?”盧志曰:“我今不問他奪與不奪,但釋此歸鎮,彼自無害與我,焉用慮為?速宜上表先發,免他緻疑。

    ”成都王喜悅,即命盧志作表,辭回邺城。

    次日,穎上表,極其慨切,求歸眷太妃,不奉書,甚稱齊王功德,宜總萬機,更懇其俯勸,賜全倫禮。

    齊王大喜,亦上表贊勸,宜加成都王九錫,榮歸養親,待後入朝輔政。

    惠帝準奏,命齊王設宴餞送。

    成都王又上表辭九錫殊禮,請加封興義功臣,乞運河邸之米,以赈颍陰、陽翟諸處受害饑民,欽祭黃橋戰亡士卒,并追贈公師鎮、俞通二将子孫蔭襲。

    以是軍民遠近,皆仰成都德澤,齊王亦甚加敬,不知皆是盧志愚诳驕己之術、沽譽買衆之計也。

     成都王辭去,京都内外高其行誼,攀留者号哭無已,遂美頌播于天下,無不傾心仰慕矣。

    齊王因成都王之請論興義功臣,即以心腹部屬董艾典樞機,葛旟、孫洵參庶事,王義、郭鎮等俱領要職,封縣公,時人稱為齊腹五公。

    齊王冏聞知,恐人議論,乃辟名士劉殷為軍否祭酒,曹摅為記室,張翰、孫惠為掾屬,顧榮、王豹為主簿,何勖為中領,單委任苟晞職掌齊地舊鎮,以防退步。

    晞領齊府參軍、兖州刺史之職,出守齊地,以弟苟&分隸臨朐去訖。

    又命王催持節赍旨并藥酒,至金墉城賜趙王司馬倫死。

    催至,宣谕旨意,倫大哭曰:“吾何有心念此,以緻今日?孫秀誤我,孫秀誤我!”連道數聲,徘徊再四,眼前無一親人可告,涕淚如雨,乃執酒太息,謂王催曰:“吾被細人所誤,陷于背逆,無顔下見祖宗,死後可将巾帕遮蓋吾面,不使先靈睹吾形也。

    ”言訖,飲酒而死。

    王催收殓其屍,回朝複旨。

    齊王自黜成都王,殺趙王,用五公,獨專朝政,由是災異屢見。

    河間界上有一獸,頭生四角,身高八尺,頭赤如火,人莫能識,嘶鳴三日,轉入關中,又三日,不知何往。

    又廬江何旭之家,忽聞地下有犬吠之聲,聽而推之,得一母犬,色青白,甚瘦,取出看之,走入草中,覓遍不見。

    俄而草中有小犬兩個走出,一雄一雌,雌者七日而死,雄者會吃粥糜,極易長,數月善齧野獸。

    一日,何旭待客方宴,其狗走至席間,即登椅而坐,衆皆驚怪,家人逐之,鼓吻不伏。

    何旭喝之,即時走出,竟不知其蹤影何往。

    一日,齊王有事于襄城,駕至界首,忽有一小兒立于道中,體發俱白,自言“八歲”數聲,倏然不見。

    齊王大訝曰:“吾眼不昏,何為遇此怪異?莫非有甚不祥也?”歎息而前,忽于小兒站處拾得一箋,有詩四句雲: 三八年來見太平,再過一八緻紛更。

    五八之中南共北,八王取次自相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