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九回 齊王滅趙專朝政
關燈
小
中
大
話說趙王倫設朝,與孫秀計議兩路兵馬之事,忽見徐健奔到,言孫輔、司馬雅、駱休皆被河間王部将張方所殺。
趙王聽說,唬得面如死灰,半晌始能開口,乃問健曰:“闾和、路始、張泓今在何處?”健曰:“張泓、路始走入伊阙山中,闾和傷重,死于保邸寨。
”趙王聽說,嗟曰:“從事舊将連喪數人,大事去矣,大事去矣!”正歎間,忽見孫會、伏胤、張衡奔到,伏地痛哭,言成都王之兵,被吾一陣,斬上将公師鎮,退走三十馀裡,不敢仰望于吾,不想上黨石大夫有兒石勒、義子石桑,言稱與兄石崇報仇,其勇無敵,許超、士猗皆被所斬,以此大敗而回。
孫秀聽言,驚得面如土色。
趙王兩淚潸然,汗濕透衣,戰兢不已。
忽聽得炮铳轟天,成都王兵到,守門五城兵馬分付緊閉,報入宮庭。
趙王慌與孫秀計議退敵之策,伏胤曰:“趁今隻彼一路兵到,可即點選精兵出城,殺退他們,則别王又皆畏縮矣。
然後下诏各處,勤王之兵若到,則又可破諸王。
亟宜速發,免使圍城,軍民膽怯。
”趙王然之。
诏令才出,飛報疊入,言齊王、東海、長沙、琅琊、新野五兵皆到,分把六門,圍如鐵桶,水洩不通。
趙王曰:“我為執政,權侔人主,何等富貴!卿等榮顯無似,又要過想,勸我廢帝自立,以緻今日四處親王會同問罪,興兵至此。
今而愛将皆沒,誰能盡心宣力?茲被圍城,如之奈何?是自誤也!”孫秀曰:“往事已過,悔亦無及,但當議解目下之危,再作道理。
宜遣三部司馬,點集兵民,上城防守。
此洛陽皇城,堅厚牢固,一時焉能攻我?待其持守日久,糧運決然不敷,三軍乏食,自然離異,那時可以用計謀之矣。
”伏胤曰:“此言恐迂,彼既協心矢約,立此大意,豈至乏食?”秀曰:“不然,譬如群雞同栖,難保終日不競啄者,況六路之王,衆心能協一乎?待其少有間隙,遣一舌辨之士,說通河間王,許以大位重祿。
其人素與齊王不睦,今此來者,一則為陛下許他為皇太弟,不曾诏他入朝,二則恐别王幹功,故此勉強以兵赴應耳。
若诳他以關中山右使其自帝,彼必悅從,征兵回去。
河間一解,則馀心亦懈,縱兵擊之,若袁紹等之伐董卓,将自懼而風靡矣。
”趙王聞言轉喜,乃令三部司馬,刮刷百姓丁壯上城守護,日夜輪流更換。
軍兵盡于城中巡綽将息,民庶嗟怨之聲相接。
諸王之兵攻打月馀,城中因為孫秀給賞過濫,庫中無積,糧食困極。
秀計議設謀,令百官之家各出米麥,以給軍需,造冊登記,待後領價,不肯者,令軍士自去倉廒強出之。
于是各皆乘機奪搶民家糧米,雞犬悉遭罄取,以緻百姓餓死者屍骸滿路。
百官在朝者鹹恨孫秀,思欲出奔齊王。
左衛将軍王輿,竊見官民皆怨,乃密謂中軍司馬趙泉、右司馬王催等曰:“我思六王合兵至此,不過來問趙王、孫秀之罪,與城中百官萬民何預,而乃同受困苦若是?今公卿被刮,庶士被搶,饑餓連巷,度日如年,竊恐有幹齊、成衆王之怒,吉兇在所未保者。
二公心下如何?”王催曰:“今内乏糧饷,外無救援,城将破在旦夕。
若待衆兵一入,我等俱是死矣,何得與孫秀同例乎?”趙泉曰:“若此,惟有尋思計策轉禍為福,免與奸人共死不明可也。
”王催曰:“今遍城皆怨,心多叛秀,但懼其加害,故不敢即行耳!若有一人倡之,悉從于左袒矣。
今吾三部既點兵馬,權半在吾,趁此城尚未破,陰合左右衛中将軍,一邊獻門約入諸王,一邊殺入孫秀府中,擒其父子,以救滿城誅戮,此乃吾等變兇為吉之時,不可自誤。
”王輿曰:“公言正合吾意。
若不如此,城破之日,玉石俱焚,悉同混死矣。
”三人議定。
趙泉曰:“事雖可行,未知衛士肯相從否?我等當拚此命,糾集軍衆以行此計,脫彼不從,亦當斬門而出,以合外衆,各不可誤。
”王輿然之,遂親密往說諸衛士等曰:“所趙王廢帝自立,皆是孫秀奸謀,與我百官無幹。
今各處親王大兵雲集,前來問罪,城中兵損糧盡,料不能守,恐被陷之日,滿城悉無生路。
且我等守非為國,死非盡忠,何得同陷于奸逆之黨,以取後世罵名乎?”衆皆曰:“左将軍之言是也!此事必須先殺孫秀,方保身命,不然則皆同死叛逆,甚為無益。
”王輿曰:“諸君既聽愚論,何不趁此反戈,先擒孫秀,迎請諸王入城,共立忠義之名?”衛士曰:“但恐他元有準備,以兵收捉吾等,則是畫虎不成矣。
”王輿曰:“不妨得,衆心已變,公與仆等總三部兩衛兵馬,馀者不過禁兵而已,有何懼哉?”衆衛卒尚皆面面自觑,不敢應承。
王輿與李儀二人揚聲大呼曰:“汝衆何得畏死?吾為将官尚不惜命,若守孫秀之職,城遭破克,能保不死乎?與其渾死于後,不若潔死于前,一為忠魂,一為佞鬼,輕重立見!況今為國,未緻死乎?”于是衆皆踴躍,荷刀挺戟,大喊叫呼曰:“孫秀不道,迷誤趙王,害及一城百姓官員,有忠義之心者當一同捉殺孫秀,奉迎六王,免被誅戮,枉死無益。
若肯
趙王聽說,唬得面如死灰,半晌始能開口,乃問健曰:“闾和、路始、張泓今在何處?”健曰:“張泓、路始走入伊阙山中,闾和傷重,死于保邸寨。
”趙王聽說,嗟曰:“從事舊将連喪數人,大事去矣,大事去矣!”正歎間,忽見孫會、伏胤、張衡奔到,伏地痛哭,言成都王之兵,被吾一陣,斬上将公師鎮,退走三十馀裡,不敢仰望于吾,不想上黨石大夫有兒石勒、義子石桑,言稱與兄石崇報仇,其勇無敵,許超、士猗皆被所斬,以此大敗而回。
孫秀聽言,驚得面如土色。
趙王兩淚潸然,汗濕透衣,戰兢不已。
忽聽得炮铳轟天,成都王兵到,守門五城兵馬分付緊閉,報入宮庭。
趙王慌與孫秀計議退敵之策,伏胤曰:“趁今隻彼一路兵到,可即點選精兵出城,殺退他們,則别王又皆畏縮矣。
然後下诏各處,勤王之兵若到,則又可破諸王。
亟宜速發,免使圍城,軍民膽怯。
”趙王然之。
诏令才出,飛報疊入,言齊王、東海、長沙、琅琊、新野五兵皆到,分把六門,圍如鐵桶,水洩不通。
趙王曰:“我為執政,權侔人主,何等富貴!卿等榮顯無似,又要過想,勸我廢帝自立,以緻今日四處親王會同問罪,興兵至此。
今而愛将皆沒,誰能盡心宣力?茲被圍城,如之奈何?是自誤也!”孫秀曰:“往事已過,悔亦無及,但當議解目下之危,再作道理。
宜遣三部司馬,點集兵民,上城防守。
此洛陽皇城,堅厚牢固,一時焉能攻我?待其持守日久,糧運決然不敷,三軍乏食,自然離異,那時可以用計謀之矣。
”伏胤曰:“此言恐迂,彼既協心矢約,立此大意,豈至乏食?”秀曰:“不然,譬如群雞同栖,難保終日不競啄者,況六路之王,衆心能協一乎?待其少有間隙,遣一舌辨之士,說通河間王,許以大位重祿。
其人素與齊王不睦,今此來者,一則為陛下許他為皇太弟,不曾诏他入朝,二則恐别王幹功,故此勉強以兵赴應耳。
若诳他以關中山右使其自帝,彼必悅從,征兵回去。
河間一解,則馀心亦懈,縱兵擊之,若袁紹等之伐董卓,将自懼而風靡矣。
”趙王聞言轉喜,乃令三部司馬,刮刷百姓丁壯上城守護,日夜輪流更換。
軍兵盡于城中巡綽将息,民庶嗟怨之聲相接。
諸王之兵攻打月馀,城中因為孫秀給賞過濫,庫中無積,糧食困極。
秀計議設謀,令百官之家各出米麥,以給軍需,造冊登記,待後領價,不肯者,令軍士自去倉廒強出之。
于是各皆乘機奪搶民家糧米,雞犬悉遭罄取,以緻百姓餓死者屍骸滿路。
百官在朝者鹹恨孫秀,思欲出奔齊王。
左衛将軍王輿,竊見官民皆怨,乃密謂中軍司馬趙泉、右司馬王催等曰:“我思六王合兵至此,不過來問趙王、孫秀之罪,與城中百官萬民何預,而乃同受困苦若是?今公卿被刮,庶士被搶,饑餓連巷,度日如年,竊恐有幹齊、成衆王之怒,吉兇在所未保者。
二公心下如何?”王催曰:“今内乏糧饷,外無救援,城将破在旦夕。
若待衆兵一入,我等俱是死矣,何得與孫秀同例乎?”趙泉曰:“若此,惟有尋思計策轉禍為福,免與奸人共死不明可也。
”王催曰:“今遍城皆怨,心多叛秀,但懼其加害,故不敢即行耳!若有一人倡之,悉從于左袒矣。
今吾三部既點兵馬,權半在吾,趁此城尚未破,陰合左右衛中将軍,一邊獻門約入諸王,一邊殺入孫秀府中,擒其父子,以救滿城誅戮,此乃吾等變兇為吉之時,不可自誤。
”王輿曰:“公言正合吾意。
若不如此,城破之日,玉石俱焚,悉同混死矣。
”三人議定。
趙泉曰:“事雖可行,未知衛士肯相從否?我等當拚此命,糾集軍衆以行此計,脫彼不從,亦當斬門而出,以合外衆,各不可誤。
”王輿然之,遂親密往說諸衛士等曰:“所趙王廢帝自立,皆是孫秀奸謀,與我百官無幹。
今各處親王大兵雲集,前來問罪,城中兵損糧盡,料不能守,恐被陷之日,滿城悉無生路。
且我等守非為國,死非盡忠,何得同陷于奸逆之黨,以取後世罵名乎?”衆皆曰:“左将軍之言是也!此事必須先殺孫秀,方保身命,不然則皆同死叛逆,甚為無益。
”王輿曰:“諸君既聽愚論,何不趁此反戈,先擒孫秀,迎請諸王入城,共立忠義之名?”衛士曰:“但恐他元有準備,以兵收捉吾等,則是畫虎不成矣。
”王輿曰:“不妨得,衆心已變,公與仆等總三部兩衛兵馬,馀者不過禁兵而已,有何懼哉?”衆衛卒尚皆面面自觑,不敢應承。
王輿與李儀二人揚聲大呼曰:“汝衆何得畏死?吾為将官尚不惜命,若守孫秀之職,城遭破克,能保不死乎?與其渾死于後,不若潔死于前,一為忠魂,一為佞鬼,輕重立見!況今為國,未緻死乎?”于是衆皆踴躍,荷刀挺戟,大喊叫呼曰:“孫秀不道,迷誤趙王,害及一城百姓官員,有忠義之心者當一同捉殺孫秀,奉迎六王,免被誅戮,枉死無益。
若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