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六回 趙王秉政篡大位

關燈
辛酉永甯元年,四川趙廞被孫秀激反,連陷數郡,勾結流賊李特,兩川如失。

    飛報疊疊奏入洛陽,時之朝權皆系趙王、孫秀所掌,朝野側目,無人敢言。

    秀有異志,并不提起救川之事。

    河内太守劉頌勸趙王宜靖亂正逆,以清邊患,倫、秀不聽。

    劉頌知其将危社稷,乃奏帝自親萬機,以收其權。

    其疏略雲:“治天下如用器,夫器一傾難可以正,故人盧經後世者,必精理天下之政。

    今而政出臣下,法不當理,官不稱職,藩王仇殺,不顧彜典,紀綱殄墜,臣恐社稷日将不安矣。

    ”帝見之而不能行,思滿朝皆阿趙王,無敢進言,獨劉頌不畏權幸,乃心皇室,擢為吏部侍郎,使遏衆黨。

    孫秀見無人逆己,不敢上救蜀之議,乃與士猗、張林等定議,先加趙王九錫,然後平蜀。

    張林遂密諷侍禦史上本申請,下大臣尚書省詳拟。

    傅鹹、劉頌二人拒阻廷辨曰:“昔漢天下将亡,故以九錫賜魏;魏天下将亡,以九錫賜我宣帝。

    此乃一時丕極之用,非可以通行于世者也。

    昔周勃克定呂氏,霍光扶立漢宣,其功莫大,未聞有九錫之命,豈是太平盛典、上世成規?宜詳而思之。

    ”張林曰:“今趙王有再造之功,汝等何敢妄阻錫命乎?”喝令推出治之以法。

    孫秀急止之曰:“今川蜀方亂,皆以誅戮大臣為名。

    況劉、傅二人乃朝野重望,若妄殺之,則人皆不合于我,議端起矣。

    ”張林乃止,徑扶劉、傅出外,百官在内者皆唯唯而已。

    孫秀乃奏言趙王功過平、勃,宜加九錫,惠帝不敢逆,任其行移。

    司馬倫特受九錫,德秀之援,遂亦奏帝言:“向蒙陛下許孫會以河東公主,宜賜成婚,全其終始。

    ”帝亦允之。

    擇日召孫會入居驸馬府。

    孫秀又奏後妃既以得罪,宮中不可無後,請立其黨尚書郎羊玄之女,入為帝後。

    孫秀性狡黠,原非正士,所臨廷議事者,惟邪佞是聽,忠良見棄,故黨羽亦多細人,徒知逞時挾勢而猖獗,無谟猷深遠之慮,竟然肆志罔加九錫。

     齊王司馬冏在許昌聞知□□□□,與其臣下孫洵、董艾、葛旟、王義等商議曰:“趙王倫乃宣帝庶□□□□□又掌握朝廷大政,榮授九錫。

    孤為帝之親弟,被他發出外京,理合入朝護衛,奈彼勢大,心甚不平,無如之何。

    ”孫洵曰:“将欲取之,必故與之,将欲敝之,必先侈之。

    今趙王性庸,孫秀志驕,皆欲速成富貴者,罔想之心積已久矣。

    彼今未敢即便篡位而先加九錫,蓋懼殿下密迩京邑,特以相試耳。

    殿下何不差人前去奉賀加九錫之美,辭内深加褒獎,盛稱其德,言人民仰望,宗室叨安。

    孫秀等乃碌碌庸材,雖多狡谲,不知大略,一見殿下推舉,必不以他人為懼,早晚定行篡奪大位矣。

    待其一行篡逆,衆臣諸王自然怒彼,那時殿下移檄遠近,召集諸王勳舊,數其謀逆不道,大興問罪之師,一鼓可擒孫秀而除趙王倫矣。

    那時殿下為之謀主,大權不歸殿下而誰敢僭越乎?何必今于勢焰之中,與彼較競成仇哉?”齊王乃依孫洵之言,即令其作書一封,遣葛旟赍禮物入京奉賀。

    葛旟至洛陽,徑入趙府參拜,将禮币并齊王之書獻上。

    趙王倫看其書意,皆是頌己威德,朝野傾心,人民屬望,雖周公之輔成王有所不及,九錫之榮亦未表其功而酬其績也。

    趙王大喜,重賞葛旟,頒赉齊府特厚,其下将士各加官職。

    乃私謂孫秀曰:“孤所懼者,齊王一人耳!今齊王見推若此,何愁大事不成乎?”孫秀曰:“齊王既以尊畏,其馀不足慮矣。

    穩而行之,料無妨礙。

    可趁此時設一大宴,召諸百官會議,言惠帝騃戆,不堪負荷,難為國主,宜退位閑宮養老,别選有德之君,以安庶兆。

    故意不擇嗣位之人,使多官庭議不決,那時臣命心腹之臣宣言于朝,以殿下有阿衡之任,居攝朝事,臣請奉大王居位,率衆下拜,先呼萬歲,誰敢不從?那時殿下統馭六合,君臨萬方,豈不為一世之雄也?縱授九錫,不過人臣之秩耳!”趙王大喜,即暗擇吉日,差飛騎遍請公卿臣宰、文武大小官員,俱到趙府會宴。

    滿朝臣宰不知何故,見趙王有請,無人敢不到者,于是入見禮畢,序爵而坐。

    孫秀令兵士将校皆戎裝執械,把住府門,兩邊廊下悉列武士,皆弓上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