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五回 諸葛宣于别徐光
關燈
小
中
大
遂棄汲桑。
桑見衆軍去遠,複抱勒出。
将行,偶見一老丈,手持一筐、香一握,内有飯一盂、肉一刀、酒一壺,從容行至,謂汲桑曰:“壯士慢去,待吾獻過神靈,請吃酒飯而去。
食此福物,令人能緻福慶,慎毋見卻。
”桑、勒甚喜,坐于廟旁待之。
俄而老丈持酒飯出,盡勸二人吃之,謂曰:“吾見汝抱此小子,必是逃難之人,故留壯士将斯粗粝聊充一時之饑,望勿見嫌。
”桑謙謝再四,乃以酒飯先進于勒,而後自吃。
老人曰:“君義士也,失敬多矣。
”桑見其任俠過甚,觀其形貌,蒼顔古色,鶴發仙标,拜問鄉貫姓名,老人曰:“吾修真道者,名通玄子,久忘姓名,頗知風鑒,适見二君有難,故亟來此相援,特以符使驅假鹿一群,賺散晉兵,解此一厄,今後可以無兇險矣。
這小郎君,魚龍起于發際,伏犀貫于囟門,上四九即當大貴,今迩尚在陽九數中,宜往西北而行,可逢旺,獲免遊軍之擾。
”桑與勒兒一齊下拜,謝曰:“小主果如公言,弗敢忘德,當重投報,乞示居上,以便書紳,使小子知所趨酬也。
”老者曰:“吾實不敢望謝,君必欲問,吾家堂柱上有一聯句,請君識之,乃漢時所署的:‘護國功勳大,齊民德澤深。
’此即老夫之居也。
”又謂二人曰:“吾适為君詳了一數,汝二人可記此言:壬申年苟道将可避,甲戌歲王彭祖可圖。
”桑正欲問,忽聽得隐隐鼓角之聲漸響,老人遙指曰:“晉軍又至矣。
”汲桑回頭凝望,忽失老人所在。
桑曰:“此必廟中神靈所使,當往謝之。
”轉至廟中,見堂柱上有聯刊刻于版,久而蒙暗,仔細認之,乃老者所雲之聯也。
二人撮土為香禱謝,整爐間,忽于下移出銅錢一串,桑曰:“莫非神人賜作路費,以周困乏者?不然,今早拜時,尚未之見,果何來也?本不當妄取,其默有意存焉。
”因而祝曰:“荷蒙大神賜食賜錢,恩庇甚矣,亟未能報,他日若得寸進,願以金裝酬之。
”禱畢,攜錢出廟,徑望西北而行。
自此常聞空中有鼓角之聲,若迎送狀,途中并無驚恐,亦不覺饑餓,雖日一餐,恬如也。
曆幾跋涉,出了雁門,轉至上黨、武鄉郡地方。
時盤纏用盡,天色将晚,不見程鎮,無可奈何。
汲桑歎曰:“在家不念在家好,出路方知出路難。
曆此窮途,無日早晚不憂不慮,何時能得出頭乎?”勒曰:“今到此,是亦命也,數也。
不須嗟歎,且自趱行前去,倘看人家旅店,尋覓歇息,又作道理。
”于是向前疾進,才百馀步,轉一山坡,見林木森森,鴉雀喧噪,交交聒耳。
桑曰:“此處必有人家也。
”乃趨而往視之,果然一大宅院,高樓廣廈,門第重重,牆垣疊疊,周回數百步,兩鄰犬聲相接。
門額上挂着一扁,寫着“中朝閥閱”四字。
汲桑看了一會,見無人出,與趙勒權于階前少坐憩息。
忽見一人走來,将欲關門,汲桑連忙起身,那人見此大漢,吃了一驚,急問曰:“你欲做賊也?”桑曰:“你不看,難道帶個小厮來做賊的理?我是借歇的客人,央煩方便一二。
”那人不答,徑自進去。
須臾,二使者持燈而出,見一老者蒼髯素服,頭戴大帽,親至門邊問曰:“漢子是何方人氏,因甚暮夜至此?”桑思彼是中朝之扁,亦須報是中朝之人,他念鄉曲,定然留我,乃對曰:“吾是魏人,姓汲名桑字民德,乃漢汲長孺之派,因客邊方,遭亂喪本,來至此間,天色昏晚,因為地理生疏,無處可投,特來廊下借宿一宵,明早就去。
”從人曰:“老總領,我看此人身長丈馀,氣象虓狠,非是善人,乃背義竊逃之徒,不要理他。
”桑曰:“大官休得錯看了人!我非不良之輩,隻因此子之父與吾結交,彼今遭難,故抱之以存其後,甘受辛苦,欲全友道,豈竊逃者耶?”老者曰:“不要聽他。
我家空屋盡多,可以歇得,但不知你曾買飯吃不曾?”桑曰:“今早吃飯,走二百馀裡,并無買飯之處,尚未得食,且待明早,又作計較。
”老者分付二人去取飯來與桑、勒充饑,引入側屋之中,問曰:“我是中州來的,見你說是魏人,即乃鄉曲故舊。
看你這一表身軀,不像個落泊之相,為何狼狽至此?又可惜這個小官兒,跟着你們受餓,今欲何往?有甚倚望否?”桑曰:“我二人離鄉久遠,家業已失,亦無所望,且又身無盤費,今到斯際,出于無計,隻得寸步行将去,從天發付來矣。
”後人見汲桑道此言語,有詩歎曰: 否泰窮通總自天,時艱到處遇迍邅。
汲桑固有千軍勇,未濟焉能猛着鞭。
桑見衆軍去遠,複抱勒出。
将行,偶見一老丈,手持一筐、香一握,内有飯一盂、肉一刀、酒一壺,從容行至,謂汲桑曰:“壯士慢去,待吾獻過神靈,請吃酒飯而去。
食此福物,令人能緻福慶,慎毋見卻。
”桑、勒甚喜,坐于廟旁待之。
俄而老丈持酒飯出,盡勸二人吃之,謂曰:“吾見汝抱此小子,必是逃難之人,故留壯士将斯粗粝聊充一時之饑,望勿見嫌。
”桑謙謝再四,乃以酒飯先進于勒,而後自吃。
老人曰:“君義士也,失敬多矣。
”桑見其任俠過甚,觀其形貌,蒼顔古色,鶴發仙标,拜問鄉貫姓名,老人曰:“吾修真道者,名通玄子,久忘姓名,頗知風鑒,适見二君有難,故亟來此相援,特以符使驅假鹿一群,賺散晉兵,解此一厄,今後可以無兇險矣。
這小郎君,魚龍起于發際,伏犀貫于囟門,上四九即當大貴,今迩尚在陽九數中,宜往西北而行,可逢旺,獲免遊軍之擾。
”桑與勒兒一齊下拜,謝曰:“小主果如公言,弗敢忘德,當重投報,乞示居上,以便書紳,使小子知所趨酬也。
”老者曰:“吾實不敢望謝,君必欲問,吾家堂柱上有一聯句,請君識之,乃漢時所署的:‘護國功勳大,齊民德澤深。
’此即老夫之居也。
”又謂二人曰:“吾适為君詳了一數,汝二人可記此言:壬申年苟道将可避,甲戌歲王彭祖可圖。
”桑正欲問,忽聽得隐隐鼓角之聲漸響,老人遙指曰:“晉軍又至矣。
”汲桑回頭凝望,忽失老人所在。
桑曰:“此必廟中神靈所使,當往謝之。
”轉至廟中,見堂柱上有聯刊刻于版,久而蒙暗,仔細認之,乃老者所雲之聯也。
二人撮土為香禱謝,整爐間,忽于下移出銅錢一串,桑曰:“莫非神人賜作路費,以周困乏者?不然,今早拜時,尚未之見,果何來也?本不當妄取,其默有意存焉。
”因而祝曰:“荷蒙大神賜食賜錢,恩庇甚矣,亟未能報,他日若得寸進,願以金裝酬之。
”禱畢,攜錢出廟,徑望西北而行。
自此常聞空中有鼓角之聲,若迎送狀,途中并無驚恐,亦不覺饑餓,雖日一餐,恬如也。
曆幾跋涉,出了雁門,轉至上黨、武鄉郡地方。
時盤纏用盡,天色将晚,不見程鎮,無可奈何。
汲桑歎曰:“在家不念在家好,出路方知出路難。
曆此窮途,無日早晚不憂不慮,何時能得出頭乎?”勒曰:“今到此,是亦命也,數也。
不須嗟歎,且自趱行前去,倘看人家旅店,尋覓歇息,又作道理。
”于是向前疾進,才百馀步,轉一山坡,見林木森森,鴉雀喧噪,交交聒耳。
桑曰:“此處必有人家也。
”乃趨而往視之,果然一大宅院,高樓廣廈,門第重重,牆垣疊疊,周回數百步,兩鄰犬聲相接。
門額上挂着一扁,寫着“中朝閥閱”四字。
汲桑看了一會,見無人出,與趙勒權于階前少坐憩息。
忽見一人走來,将欲關門,汲桑連忙起身,那人見此大漢,吃了一驚,急問曰:“你欲做賊也?”桑曰:“你不看,難道帶個小厮來做賊的理?我是借歇的客人,央煩方便一二。
”那人不答,徑自進去。
須臾,二使者持燈而出,見一老者蒼髯素服,頭戴大帽,親至門邊問曰:“漢子是何方人氏,因甚暮夜至此?”桑思彼是中朝之扁,亦須報是中朝之人,他念鄉曲,定然留我,乃對曰:“吾是魏人,姓汲名桑字民德,乃漢汲長孺之派,因客邊方,遭亂喪本,來至此間,天色昏晚,因為地理生疏,無處可投,特來廊下借宿一宵,明早就去。
”從人曰:“老總領,我看此人身長丈馀,氣象虓狠,非是善人,乃背義竊逃之徒,不要理他。
”桑曰:“大官休得錯看了人!我非不良之輩,隻因此子之父與吾結交,彼今遭難,故抱之以存其後,甘受辛苦,欲全友道,豈竊逃者耶?”老者曰:“不要聽他。
我家空屋盡多,可以歇得,但不知你曾買飯吃不曾?”桑曰:“今早吃飯,走二百馀裡,并無買飯之處,尚未得食,且待明早,又作計較。
”老者分付二人去取飯來與桑、勒充饑,引入側屋之中,問曰:“我是中州來的,見你說是魏人,即乃鄉曲故舊。
看你這一表身軀,不像個落泊之相,為何狼狽至此?又可惜這個小官兒,跟着你們受餓,今欲何往?有甚倚望否?”桑曰:“我二人離鄉久遠,家業已失,亦無所望,且又身無盤費,今到斯際,出于無計,隻得寸步行将去,從天發付來矣。
”後人見汲桑道此言語,有詩歎曰: 否泰窮通總自天,時艱到處遇迍邅。
汲桑固有千軍勇,未濟焉能猛着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