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回 晉武帝大封宗室
關燈
小
中
大
樓裒,裨将彭随、曹武、司馬纂,食邑八千戶。
司馬穎乃第十六子,封為成都王,都督河内諸軍事,護兵八萬,鎮邺城,部下親信長史盧志,參軍和演、王彥,司馬鄭琰、蔡克,參事王混、程牧,牙将石超、牽秀,騎将董洪、公師藩,裨将李毅、趙讓、丘統、崔曠,食邑一萬戶。
司馬攸乃同母之弟,封為齊王,在朝輔政。
其子司馬冏領職,都督青、淄諸軍事,護兵五萬,鎮濟南,部下親信長史顧榮,參軍孫洵、董交,司馬王豹、葛旟,牙将路秀、衛毅,裨将韓泰、劉真等,食邑五千戶。
司馬颙乃叔子王弟司馬孚之子,封河間王,都督燕、薊諸軍事,兼管關北内外,鎮冀城,護兵八萬,部下親信長史李含,參軍席蘧、樓褒,司馬刁默、呂朗,牙将張方、郅輔,騎将林成、張輔,裨将馬瞻、郭偉、蘇衆,食邑八千戶。
後來張方勢盛,并領關中秦王之地,遷長安。
司馬虓乃秦王柬之子,封為範陽王,護兵五千,鎮仝台,部下親信參軍馮嵩、劉蕃,牙将王曠、張變,文武将吏各一人,食邑三千戶。
司馬騰乃司馬朗之子,封東瀛公,護兵五千,鎮黎陽,部下親信衛尉周良,參謀石鮮,牙将聶玄兵、司馬瑜,文武将吏各一人,食邑三千戶。
司馬繇乃琅琊王司馬伷之子,因平吳有功,加封重蔭為東安王,掌督府巡城司衛諸軍事,守京營,統領衛将楊肇、劉厲,并東吳降将一班周處、邵祥、步闡等,食祿五千石。
諸王受職已畢,俱各入朝謝恩。
武帝複下诏促令赴鎮,不許在京營擾。
于是衆皆選點兵馬,帶領所擇将吏,擇日赴任而去。
當時衆文武官員,盡皆于洛陽城外送餞。
有識者見其兵馬之盛,皆背地沉吟歎息曰:“晉室亂階,其在此舉中起矣。
即欲封建藩室,何當使其自揀将佐,選擇兵衛,以握外權乎?雖然不緻為亂,而諸侯自相謀奪,所在不免者也。
枝葉一摧,根本亦難獨立,豈不危欤?奈何不聽劉頌之谏,惜哉言也!”晉帝既封諸王于外,皇後楊氏當權,其父楊駿在朝用事,才智平常,無忤無斥,有寵于帝。
帝又欲封駿為臨晉侯,領中書令,總車騎将軍,掌朝廷内外文武軍國大事。
旨意将下,尚書郎褚砉、郭奕二人上言曰:“夫封建所以報有功、崇有德也。
今後父楊駿有國戚之義,曾無汗馬之勞,制不載封侯之例,今宜恪遵古典,毋亂成規,待其有功,再行定議。
”武帝乃止封侯,仍加駿為車騎将軍。
褚、郭二人又上表言:“楊駿器小,不堪以任社稷之重,恐亂天下之規,緻陷身家之累,漢之梁冀、窦固可為明鑒者也。
望陛下早固國勢于前,以全楊氏宗族于後。
”武帝不能聽,愈加寵愛,将國家大事并朝政盡皆委托楊駿。
帝乃日惟遊樂,怠于臨朝,其軍國重務悉憑處決。
駿倚其弟楊珧、楊濟之能,遂交通請谒,勢傾中外,公卿以下無不憚之,朝野皆目為三楊。
惟司隸校尉劉毅嘗勸其宜少抑功名威勢,親賢遠佞,以匡不逮。
駿不能用其言。
時太尉何曾見楊駿用事,武帝所為,密謂諸子弟等曰:“今主上擴能開創大業,似乎有為之君。
吾每事宴會,未嘗見其有經國遠猷之謀,惟談當前平常之事,窮極逸樂,不能易子之暗、去媳之妒,寵用楊駿之□□□封諸王以種禍,皆非贻厥善後之規、治國傳家之道。
□□□□□□而已,後嗣其殆乎?時勢之變,禍亂之生,汝尚未及見,猶可以□□□□輩□□□必及于難者。
”子弟等曰:“大人為一朝重臣,既知其不可,何不糾?今文武一齊上谏,倘得朝綱肅整,禍亂不生,不惟晉氏獲享太平,即晉臣子之家,□□□□之慶矣。
”曾曰:“吾非不知君□□之當谏,但性之偏者正之不易,雖日費萬言,反觸其怒,難入彼之耳也。
”後來果如其料,所謂哲人知也,何公近之矣。
有詩贊曰: 封親古有之,專兵理匪宜。
大政難輕委,庸才曷總樞。
晉帝忘思慮,何公預見機。
拟難綏遭戮,□□斷無移。
司馬穎乃第十六子,封為成都王,都督河内諸軍事,護兵八萬,鎮邺城,部下親信長史盧志,參軍和演、王彥,司馬鄭琰、蔡克,參事王混、程牧,牙将石超、牽秀,騎将董洪、公師藩,裨将李毅、趙讓、丘統、崔曠,食邑一萬戶。
司馬攸乃同母之弟,封為齊王,在朝輔政。
其子司馬冏領職,都督青、淄諸軍事,護兵五萬,鎮濟南,部下親信長史顧榮,參軍孫洵、董交,司馬王豹、葛旟,牙将路秀、衛毅,裨将韓泰、劉真等,食邑五千戶。
司馬颙乃叔子王弟司馬孚之子,封河間王,都督燕、薊諸軍事,兼管關北内外,鎮冀城,護兵八萬,部下親信長史李含,參軍席蘧、樓褒,司馬刁默、呂朗,牙将張方、郅輔,騎将林成、張輔,裨将馬瞻、郭偉、蘇衆,食邑八千戶。
後來張方勢盛,并領關中秦王之地,遷長安。
司馬虓乃秦王柬之子,封為範陽王,護兵五千,鎮仝台,部下親信參軍馮嵩、劉蕃,牙将王曠、張變,文武将吏各一人,食邑三千戶。
司馬騰乃司馬朗之子,封東瀛公,護兵五千,鎮黎陽,部下親信衛尉周良,參謀石鮮,牙将聶玄兵、司馬瑜,文武将吏各一人,食邑三千戶。
司馬繇乃琅琊王司馬伷之子,因平吳有功,加封重蔭為東安王,掌督府巡城司衛諸軍事,守京營,統領衛将楊肇、劉厲,并東吳降将一班周處、邵祥、步闡等,食祿五千石。
諸王受職已畢,俱各入朝謝恩。
武帝複下诏促令赴鎮,不許在京營擾。
于是衆皆選點兵馬,帶領所擇将吏,擇日赴任而去。
當時衆文武官員,盡皆于洛陽城外送餞。
有識者見其兵馬之盛,皆背地沉吟歎息曰:“晉室亂階,其在此舉中起矣。
即欲封建藩室,何當使其自揀将佐,選擇兵衛,以握外權乎?雖然不緻為亂,而諸侯自相謀奪,所在不免者也。
枝葉一摧,根本亦難獨立,豈不危欤?奈何不聽劉頌之谏,惜哉言也!”晉帝既封諸王于外,皇後楊氏當權,其父楊駿在朝用事,才智平常,無忤無斥,有寵于帝。
帝又欲封駿為臨晉侯,領中書令,總車騎将軍,掌朝廷内外文武軍國大事。
旨意将下,尚書郎褚砉、郭奕二人上言曰:“夫封建所以報有功、崇有德也。
今後父楊駿有國戚之義,曾無汗馬之勞,制不載封侯之例,今宜恪遵古典,毋亂成規,待其有功,再行定議。
”武帝乃止封侯,仍加駿為車騎将軍。
褚、郭二人又上表言:“楊駿器小,不堪以任社稷之重,恐亂天下之規,緻陷身家之累,漢之梁冀、窦固可為明鑒者也。
望陛下早固國勢于前,以全楊氏宗族于後。
”武帝不能聽,愈加寵愛,将國家大事并朝政盡皆委托楊駿。
帝乃日惟遊樂,怠于臨朝,其軍國重務悉憑處決。
駿倚其弟楊珧、楊濟之能,遂交通請谒,勢傾中外,公卿以下無不憚之,朝野皆目為三楊。
惟司隸校尉劉毅嘗勸其宜少抑功名威勢,親賢遠佞,以匡不逮。
駿不能用其言。
時太尉何曾見楊駿用事,武帝所為,密謂諸子弟等曰:“今主上擴能開創大業,似乎有為之君。
吾每事宴會,未嘗見其有經國遠猷之謀,惟談當前平常之事,窮極逸樂,不能易子之暗、去媳之妒,寵用楊駿之□□□封諸王以種禍,皆非贻厥善後之規、治國傳家之道。
□□□□□□而已,後嗣其殆乎?時勢之變,禍亂之生,汝尚未及見,猶可以□□□□輩□□□必及于難者。
”子弟等曰:“大人為一朝重臣,既知其不可,何不糾?今文武一齊上谏,倘得朝綱肅整,禍亂不生,不惟晉氏獲享太平,即晉臣子之家,□□□□之慶矣。
”曾曰:“吾非不知君□□之當谏,但性之偏者正之不易,雖日費萬言,反觸其怒,難入彼之耳也。
”後來果如其料,所謂哲人知也,何公近之矣。
有詩贊曰: 封親古有之,專兵理匪宜。
大政難輕委,庸才曷總樞。
晉帝忘思慮,何公預見機。
拟難綏遭戮,□□斷無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