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四回置太公挾漢退兵

關燈
事甚易,軍師快寫書來,我就往楚營,見項老大王,管教下書得信回話。

    ”良大喜,賞勞小校,将書禮就貼肉藏定。

    小校仍前楚軍打份,前來楚營。

    有巡哨軍士看見小校,原是楚軍,問:“你如何得回?”小校曰:“我前日陣前被漢兵活捉去,我暫時歸降,我父母妻子皆在彭城,如何降漢?因此逃回。

    明日煩你衆位,引我見項伯将軍,報姓名入隊伍。

    ” 此日項伯正點看三軍畢,巡哨軍引小校見項伯曰:“這個軍士,前日被漢兵虜去,今日逃回,我等不敢隐藏,引來見老大王,他仍要入隊伍,我等不敢擅專,請自尊裁。

    ”項伯召小校近前問曰:“汝在漢營,曾見張良否?”小校曰:“我就一向伏侍張軍師,時常說老大王名姓,甚是看顧我。

    隻因我父母妻子在彭城,終日思想,以此逃回。

    ”項伯曰:“張良如何時常說我?”小校見項伯問的緊,回顧左右無人,近前卻向身邊取出書來,密密遞與項伯曰:“我臨來時,張軍師吩咐,将此書呈上老大王。

    ”項伯接書,拆開觀看,書曰: 舊交故友張良書奉大司馬項老将軍麾下:昔承館谷之心,後托雲水之遊,自意富貴無心,功名絕念;豈料志有龃龉,不遂所願,羁縻于此,不過苟延歲月,非有他望也。

    但漢王仁厚長者,終成大業,不忍舍去,以此戀戀左右,如鳥依人,人自愛之,安得兀然高坐,不畫一籌耶?因昨有霸王欲烹太公,實為退漢兵計耳,漢王驅兵于此,實無所歸,漢兵不退,項王必烹太公,太公被害,不可複生,他日漢王與将軍有藍田之約,成秦晉之好,将軍何以相見乎?良因托鴻便馳書上渎,倘太公欲烹之時,望一言力阻,得賜救援,太公蒙再造之德,漢王免不孝之名,恩義兼至,仁德無窮矣。

    如允所請,乞讨回音,以慰漢王惕厲望救之懷。

    下情無任懇切惓惓之至。

     項伯看罷書,便吩咐小校曰:“汝既與張子房捎書,想是他帳下心腹。

    ”小校曰:“不敢欺老大王,我是張軍師所使,專為下書而來,非逃回也。

    若大王有回書,我仍捎去回話。

    ”項伯犒賞小校,亦寫數字,密付身邊,着左右心腹,押小校出營。

     小校徑來漢營,見張良,備說入楚營見項伯,即以軍師分付的事,俱幹停當,徑來回話,便将項伯回書呈上。

    張良拆書觀看,書曰: 久睽素好,心切遐思,來示教言,敢不如今。

    俱罷兵言和,乃益國家耳。

    太公久稽于此,某實朝夕維持,料供給不至缺乏。

    然不剖意息兵,太公豈能還國?某雖救援,不過為一時之計。

    近左右每勸殺太公,若一怒不回,恐難永保,望足下籌之! 良看罷書大喜,重賞小校,仍着軍政司紀姓名,令紀功祿報功,待封賞之時,查名重用。

     且說霸王親統大兵,複到漢營,列成陣勢,命軍士擡油镬,設于軍前,将太公置于俎上,命軍士傳呼曰:“漢兵早退,免烹太公;如不退,烹太公!”漢王急出陣前,亦大聲呼曰:“吾與霸王俱北面事懷王,結為兄弟,吾翁即若翁,如若烹而翁,幸分我一杯羹!”言罷,語笑自若,似無哀戚之意。

    霸王大怒,即欲烹太公,項伯急向霸王前止之曰:“凡為天下者不顧家,昔大禹聖人也,有父名鲧,而治水無功,被堯帝殺之,大禹仍治水三年,三過家門而不顧。

    今漢王與陛下争天下,前太公被拘禁三年,漢王略不相顧者,正是以天下為重耳。

    若今陛下殺太公,既無幹勝敗之數,反使天下說陛下殺人之父,是為盛德之累也。

    不若陛下且收兵回營,再為别圖,何必挾殺太公,然後為退兵之計?陛下威武震于天下,何乃聽此以示怯也。

    ”霸王急令赦太公,遂收兵回營。

    是日兩家俱未經交兵。

     漢王到營大哭曰:“太公雖得暫救,一時不能還國,我誠天下罪人也!”漢王召良、平等議救太公還國,良曰:“若使太公還國,必須差人與楚講和,況楚方缺糧勢弱,必從其議。

    但無此能言之士,往楚為使命耳。

    ”言未畢有一人上帳曰:“臣願往與楚講和。

    ”王見其人大喜,就令往楚講和,救太公還國。

    未知如何?且看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