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六回漢王收兵入荥陽
關燈
小
中
大
見,庶漢知重也。
”布遂吩咐門吏傳命出,随何自恩:“此必謀士費赫阻英布不相見也。
”未說英布,且說費赫,即轉身到費赫門首,候費赫到家,通報請見,赫曰:“此是随何因不得見英王,卻欲來此于我下說詞!”遂下階迎随何升堂,相見禮畢,赫曰:“大夫此來為何?”随何曰:“漢王因新敗,兵屯荥陽,諸将各歸鄉裡,某乃六安人氏,久思父母之邦,欲歸來拜掃墳墓。
今過九江,慕英王威名,特請一見,王疑我為漢使,辭疾不見,我欲徑往六安,恐王之惑終不釋也,今見大夫,幸與轉達之,且英王坐鎮九江,自當折節下士,敬老尊賢,為當代明王,使天下瞻仰,大夫亦不失輔弼之美名;若伏策而來,拒而不見,使四方之士,聞其倨傲如此,孰肯來與共事?故善佐主者,不可坐視而不言也。
”說得費赫坐立不定,遂置酒相待,從容言曰:“賢公且暫住一宿,明日與英王相見。
”何曰:“某不勝酒力,即辭謝回下處。
明日一見英王,即欲回家探父母也。
” 次日費赫見英布,備說随何非漢說客,乃回鄉探親,經過九江,慕王威名,欲求進見。
布曰:“人慕名而來見,拒之非禮也。
”即差人請随何相見。
随何暗思:“英布、費赫中吾計也!”同差人來見英布。
布下階以手扶随何升堂,相見畢,讓随何則坐,費赫退後。
英布曰:“先生事漢日久,必知漢王前日睢水之敗,緣何不用韓信,見今荥陽屯兵,欲何為哉?”何曰:“前日漢王發手書布告于天下諸侯,為義帝發喪,兵皆缟素。
天下諸侯聞書到,深惡霸王放弑義帝,皆願助漢伐楚,漢王以此留韓情鎮守三秦,以為根本。
不想霸王密差人持書,遍告天下諸侯,放弑義帝者,九江王也,其罪盡歸大王,以此諸侯深怪大王,而不助漢王;齊梁燕趙其欲起兵與大王争衡。
嘗謂叔逆之罪,古今大惡,楚且加惡名于大王,王尚恬然而不知,倘或諸侯會兵而來,天下皆以大王為極惡,雖家喻戶曉而人不信也,大王何以立身于天地間哉?”布起身向北指而罵曰:“江中放弑義帝,實羽主之也,我不過随其使令耳!今将此惡名反加于我,我一人而何以當萬世之譏诮那?”何急止之曰:”大王息怒,恐左右聞之,傳入彭城,霸王必加罪譴。
”布曰:“某常自思殺降王子嬰,掘始皇冢,放弑義帝,此三事皆霸王所使,心每負愧,惟恐天下諸侯他日藉為口實。
不意今項王歸之于我,我即瀉長江之水,罄南山之竹,而人不能知我心迹也,為之奈何!”何曰:“大王欲白心事,此亦無難,但同力助漢合兵代楚,明正其罪,清濁自分矣,若今坐守九江,倘漢王同諸侯合兵而來,共讨前罪,大王見今受楚之封,為楚之臣,雖百口不能辯也,以臣愚見,不若卷甲休兵,屬意于漢,使天下諸侯,知楚負弑逆之罪,而不歸咎于大王,則大王洗惡名而為讨賊之舉矣,豈不為長策哉?況今漢王收諸侯,守荥陽,下蜀漢之粟,堅守而不動;楚人深入敵國,老弱轉糧,進不得攻,退不得解,楚不如漢,其勢亦已見矣,大王不與萬全之漢,而自往救危亡之楚;臣竊為大王不取也。
”布前席附耳曰:“我近日與楚有隙,亦欲洗此素恨,深知漢王為長者,實欲有心以從之也,先生少待數日,當計議同先生一往。
”言未畢,左右報曰:“楚使赉項王诏書至矣!”布急接诏,诏曰: 君國舉兵,臣惟協助,心膂之托也。
九江王英布,坐守江淮,貪安自逸,楚兵攻齊,假病不起;睢水會戰,坐觀勝負;朕勞軍旅,久未一言奉慰,失君臣之義,非同遊之好。
恃爾武勇,敢罹狂逆!往問三罪,爾當知驚!目令起兵伐漢,星夜前來,勿誤!故茲诏谕。
英布看罷诏書,沉吟不語。
随何直入曰:“九江王已歸漢矣,何得發兵助楚耶?”楚使便問:”汝何人?”問曰:“某漢使随何,已約會與大王同力伐楚,共誅暴逆。
為義帝發喪,汝尚不自悟耶?”楚使見英布不語,又聞随何之言,知不諧矣,急欲下階而走。
随何曰:“大王觀楚诏己有殺大王之意,以絕天下諸侯之口,使殺義帝之罪,盡歸大王可知矣,大王何不殺楚之使,以示助漢攻楚之意耶?”布亦大怒,遂拔劍将楚使一劍斬之,遂扯碎诏書,即點兵同随何歸漢,未知如何?且看下回分解。
”布遂吩咐門吏傳命出,随何自恩:“此必謀士費赫阻英布不相見也。
”未說英布,且說費赫,即轉身到費赫門首,候費赫到家,通報請見,赫曰:“此是随何因不得見英王,卻欲來此于我下說詞!”遂下階迎随何升堂,相見禮畢,赫曰:“大夫此來為何?”随何曰:“漢王因新敗,兵屯荥陽,諸将各歸鄉裡,某乃六安人氏,久思父母之邦,欲歸來拜掃墳墓。
今過九江,慕英王威名,特請一見,王疑我為漢使,辭疾不見,我欲徑往六安,恐王之惑終不釋也,今見大夫,幸與轉達之,且英王坐鎮九江,自當折節下士,敬老尊賢,為當代明王,使天下瞻仰,大夫亦不失輔弼之美名;若伏策而來,拒而不見,使四方之士,聞其倨傲如此,孰肯來與共事?故善佐主者,不可坐視而不言也。
”說得費赫坐立不定,遂置酒相待,從容言曰:“賢公且暫住一宿,明日與英王相見。
”何曰:“某不勝酒力,即辭謝回下處。
明日一見英王,即欲回家探父母也。
” 次日費赫見英布,備說随何非漢說客,乃回鄉探親,經過九江,慕王威名,欲求進見。
布曰:“人慕名而來見,拒之非禮也。
”即差人請随何相見。
随何暗思:“英布、費赫中吾計也!”同差人來見英布。
布下階以手扶随何升堂,相見畢,讓随何則坐,費赫退後。
英布曰:“先生事漢日久,必知漢王前日睢水之敗,緣何不用韓信,見今荥陽屯兵,欲何為哉?”何曰:“前日漢王發手書布告于天下諸侯,為義帝發喪,兵皆缟素。
天下諸侯聞書到,深惡霸王放弑義帝,皆願助漢伐楚,漢王以此留韓情鎮守三秦,以為根本。
不想霸王密差人持書,遍告天下諸侯,放弑義帝者,九江王也,其罪盡歸大王,以此諸侯深怪大王,而不助漢王;齊梁燕趙其欲起兵與大王争衡。
嘗謂叔逆之罪,古今大惡,楚且加惡名于大王,王尚恬然而不知,倘或諸侯會兵而來,天下皆以大王為極惡,雖家喻戶曉而人不信也,大王何以立身于天地間哉?”布起身向北指而罵曰:“江中放弑義帝,實羽主之也,我不過随其使令耳!今将此惡名反加于我,我一人而何以當萬世之譏诮那?”何急止之曰:”大王息怒,恐左右聞之,傳入彭城,霸王必加罪譴。
”布曰:“某常自思殺降王子嬰,掘始皇冢,放弑義帝,此三事皆霸王所使,心每負愧,惟恐天下諸侯他日藉為口實。
不意今項王歸之于我,我即瀉長江之水,罄南山之竹,而人不能知我心迹也,為之奈何!”何曰:“大王欲白心事,此亦無難,但同力助漢合兵代楚,明正其罪,清濁自分矣,若今坐守九江,倘漢王同諸侯合兵而來,共讨前罪,大王見今受楚之封,為楚之臣,雖百口不能辯也,以臣愚見,不若卷甲休兵,屬意于漢,使天下諸侯,知楚負弑逆之罪,而不歸咎于大王,則大王洗惡名而為讨賊之舉矣,豈不為長策哉?況今漢王收諸侯,守荥陽,下蜀漢之粟,堅守而不動;楚人深入敵國,老弱轉糧,進不得攻,退不得解,楚不如漢,其勢亦已見矣,大王不與萬全之漢,而自往救危亡之楚;臣竊為大王不取也。
”布前席附耳曰:“我近日與楚有隙,亦欲洗此素恨,深知漢王為長者,實欲有心以從之也,先生少待數日,當計議同先生一往。
”言未畢,左右報曰:“楚使赉項王诏書至矣!”布急接诏,诏曰: 君國舉兵,臣惟協助,心膂之托也。
九江王英布,坐守江淮,貪安自逸,楚兵攻齊,假病不起;睢水會戰,坐觀勝負;朕勞軍旅,久未一言奉慰,失君臣之義,非同遊之好。
恃爾武勇,敢罹狂逆!往問三罪,爾當知驚!目令起兵伐漢,星夜前來,勿誤!故茲诏谕。
英布看罷诏書,沉吟不語。
随何直入曰:“九江王已歸漢矣,何得發兵助楚耶?”楚使便問:”汝何人?”問曰:“某漢使随何,已約會與大王同力伐楚,共誅暴逆。
為義帝發喪,汝尚不自悟耶?”楚使見英布不語,又聞随何之言,知不諧矣,急欲下階而走。
随何曰:“大王觀楚诏己有殺大王之意,以絕天下諸侯之口,使殺義帝之罪,盡歸大王可知矣,大王何不殺楚之使,以示助漢攻楚之意耶?”布亦大怒,遂拔劍将楚使一劍斬之,遂扯碎诏書,即點兵同随何歸漢,未知如何?且看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