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回惠女庵石珠修性

關燈
關上,轉到後面蒲團上過了一夜。

    到明日,竟自出門,尋山問水,逍遙了一日,到夜間,複歸庵中。

     自此石珠正在庵中居住,自覺快話,更且不見有人來争占,一發信以為天賜的樂境。

    連過了一月有馀,石珠忽然想道:人身難得,時光易過。

    我今既生人世,還恐此身不能長久,必須修真了道,得過長生不老之方,方不負天地賜我此庵之意(側批:才見大靈悟,不負天意),況後房現放着個蒲團,必是天意要我修真,我如今隻管在外閑行,有何益處?說罷,就将門閉上,竟至密室,将蒲團鋪好,凝神定氣,端坐其上。

    正是: 女子尚識修真性,何事男兒徒妄為。

     石珠閉目定神,坐了有一個多時,忽然一陣狂風,半天中一聲響亮,卻像起個霹靂的一般。

    石珠吃了一驚,開眼一看,隻見一個半老不老的人,飄巾大袖,圓眼長髯,立于面前。

    石珠不慌不忙,立起身來,與他相見,問其來意。

    那人道:“在下姓吳名禮,祖居此山,這庵是我别居。

    今日此來,一則為妹妹谪于人世,特來探看;一則來看望此庵,就交與妹妹居住,後日習成武藝,便好輔佐神霄,共成大事。

    ”石珠道:“哪個神霄,又如何共成大事?”吳禮道:“未可洩漏,後日自知。

    ”便向袖中取出一卷天書來,遞與石珠道:“妹妹但熟看此書,他年自有妙用。

    ”石珠不知其故,隻得接了他書。

    正欲開口再問,吳禮旋身幾轉,一陣狂風,化作一道金光,袅袅上騰,倏忽不見。

     石珠且驚且喜,說道:“我從不曾與他相會,他如何就認得我,竟稱我為妹妹,竟将此庵交付與我?又與我一卷書,且說輔神霄争取江山,其中必有一定氣數,分明來曆,不可不信。

    ”他遂将蒲團打疊一邊,端正幾案,焚起好香,望空拜了四拜道:“弟子愚下,蒙天不棄,賜愚書冊,異日有用此書,方謝天恩不淺。

    ”禱罷又拜,輕輕地将書打開,仔細看了一看,第一卷都是些符箓,與那呼兵遣将之術;第二卷都是些偷營劫寨、排陣安軍之法;下卷卻是許多人的名姓,都未曾相識者。

    石珠暗暗歡喜,遂将中卷與下卷謹謹藏好,隻将上卷仔細觀玩,朝夕演習。

    約習了百日光景,件件已是心領神會,飛騰變化,無不如意。

     一日,石珠要去拜訪吳禮,謝他借庵、授書之義,且商将來大事。

    隻見山門外半雲半霧,又來兩個異人:一個是道人打扮,手執一根鐵如意;一個是道姑打扮,背負寶劍,手執拂塵。

    兩個到了庵前,竟入裡面。

    石珠上前相見,詢其名姓。

    那道人打扮的說道:“小子姓侯,别号有方。

    ”指着那道姑說道:“此位是貧道的表妹,叫做袁玉銮。

    奉吳真人之命,來與姐姐作伴,望乞見留。

    ”石珠見說,心下想道:吾在此孤單獨自,得他們相伴,極是妙事。

    但房宇狹小,如何能容得他二人?況他又是個道人,殊覺不便,畢竟不留他為是。

    正躊躇間,侯有方早已知道,笑了笑說道:“姐姐莫非為卧房狹小,不便相留麼?這有何難,憑着我二人之力,管取不日就有一所大廳堂居住便了。

    ”石珠見說着心事,不敢再卻,隻得任他住下。

    當夜侯有方就在廚下歇宿,袁玉銮卻與石珠在後房同宿。

     到了三更之後,石珠睡夢中隻聽得雷聲隐隐,恰像庵門外有萬馬奔騰之勢。

    石珠驚醒轉來,去摸那袁玉銮,已不知去向。

    心下驚疑不定,悄悄的披衣而起,撚着土遁,遁出庵門,遠遠的張看。

    此一驚真個不小,真是: 巧奪天工施造化,不煩人力建樓台。

     你道是為何?隻見那半空間,來來往往,都是些奇形鬼怪之物。

    也有青面的,也有紅須的,也有獨角的,也有三眼的,都在那裡運水搬泥,尋磚覓瓦,拖木的拖木,扛石的扛石,或鋸解的,或斧鑿的,忙得了不得。

    侯有方與袁玉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