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四回 楊沂中藕塘大捷
關燈
小
中
大
萬精兵,猊僅以身免,其功不在韓世忠下矣。
後人有詩為證:羯鼓聲振動征塵,社稷微危厭用兵。
喜見守臣全鎮宇,痛聞時主失汴京。
旌旗指北英雄出,劍戟淩空虜寇平。
莫謂羽書長奏捷,須憐父老望中興。
且說劉麟部兵從淮西系三浮橋而渡,進逼濠壽。
張俊以書約沂中屯兵廬州,邀其歸路。
自以本部兵控連盱眙,深溝高壑堅守。
劉麟大隊人馬進圍濠州,連營合肥境界,聲勢甚盛,人懷内懼。
張俊羽書報于行在。
高宗連日得報,見有光州逼于孔彥舟亦急,又聞劉麟攻擊濠州等處,張皇無措,因手敕命張俊催督沿邊軍馬于二處解調。
诏下,趙鼎奏曰:“近日報到楊沂中有藕塘之捷,彼軍決不宜離淮泗,張俊非劉麟敵也。
陛下須诏嶽飛以兵乘東而下,則可以救各處急矣。
”高宗準奏,即以敕書召嶽飛起複,提兵東下。
诏曰:敕嶽飛知:卿奄遭内艱,倚注之深,良用震怛。
然人臣大義,為國忘家。
移孝為忠,斯為兩得。
已降敕命,趣卿起複。
宜體國事之重,略其常禮之煩。
無用抗辭。
即隻舊服,乘吏士銳氣,念國家世仇,建立殊勳,以遂揚名顯親之義,斯孝之至也。
故茲親筆,諒悉至懷。
故敕。
紹興六年六月初一日付嶽飛。
禦押。
嶽飛在江州母墳所接了禦書,焚香拜讀罷,嗚咽盡哀,複修表章,差人詣行在乞終母喪。
表曰:草土臣嶽飛劄子奏:臣于四月十八日至江州瑞昌縣界,準樞密院奏勘會嶽飛丁母憂,已降指揮起複,臣已具辭奏乞終制外,今月初三日準禦前金字牌遞到尚書省劄子,奉聖旨不允。
令學士院降诏,仍不得再有陳請。
依已降指揮,日下主管軍馬措置邊事者。
伏念臣叨荷聖眷,過于山嶽。
惟期盡瘁,庶圖報稱。
緣臣老母淪亡,憂苦号泣。
兩目遂昏,方寸亦多健忘。
自度餘生,豈複尚堪器使。
非敢獨孝于親,而于陛下不竭其忠。
正謂災?如此,不能任事。
況臣一介武夫,若學術稍優,謀略可取,亦當勉強措置調發。
臣于二者,俱乏所長。
今既眼目昏眊,又不能身先士卒,賈作勇氣。
苟不罄瀝血誠,披告陛下,則他日必緻排擠,上辜委寄。
伏望睿慈,研察孤衷,許臣終制。
取進止。
紹興六年六月初六日臣嶽飛謹言。
奏至行在,高宗盡将奏章封還,遣廷臣再三安複,又累降诏命催起。
嶽飛不礙已,泣辭母墓,委人掃祭,與男嶽雲回至鄂州,整理人馬,望淮西進發。
初,嶽飛自收曹成、楊麼,凡六年皆盛夏行師,為炎瘴所侵,遂成目疾。
又遭母喪,哭泣太過,及是疾愈重,所居用重絹遮明,不勝楚痛。
因承诏起行,朝廷遣醫官皇甫知常、醫僧中印馳驿繼至,與嶽飛療治,又遣内侍赍禦劄至軍前慰勞之。
诏曰:敕:近張浚奏知卿疾目,已差醫官與卿醫治。
然戎務至繁,邊報甚急,累降诏旨,使卿提兵東下。
卿宜體朕至懷,善自調攝。
其它細務,委之僚佐。
而軍中大計,須卿決之。
想卿不以微疾,遂忘國事。
朕将親臨平江,卿并悉知之。
故敕。
紹興六年六月日付嶽飛。
嶽飛接诏,不憚艱苦,方欲引兵北行,有統制張憲近前禀曰:“今麾下王俊小名王雕兒,前者平楊麼時推病不出,及聞大軍得勝,皆有升賞,獨無彼分,因口出怨言。
有人傳來,被憲責之。
今欲來招讨處告我,乞大人示下。
”飛曰:“既責了亦罷,若再推不肯出征,則以軍法按之。
”張憲退出。
嶽飛以久息戎事,今又欲征進,遂大開筵席,犒賞諸軍,獨不與王俊即坐而飲。
王俊受辱懷恨,自思:若我後日得半分權勢,必殺這匹夫。
後人有詩為證:羯鼓聲振動征塵,社稷微危厭用兵。
喜見守臣全鎮宇,痛聞時主失汴京。
旌旗指北英雄出,劍戟淩空虜寇平。
莫謂羽書長奏捷,須憐父老望中興。
且說劉麟部兵從淮西系三浮橋而渡,進逼濠壽。
張俊以書約沂中屯兵廬州,邀其歸路。
自以本部兵控連盱眙,深溝高壑堅守。
劉麟大隊人馬進圍濠州,連營合肥境界,聲勢甚盛,人懷内懼。
張俊羽書報于行在。
高宗連日得報,見有光州逼于孔彥舟亦急,又聞劉麟攻擊濠州等處,張皇無措,因手敕命張俊催督沿邊軍馬于二處解調。
诏下,趙鼎奏曰:“近日報到楊沂中有藕塘之捷,彼軍決不宜離淮泗,張俊非劉麟敵也。
陛下須诏嶽飛以兵乘東而下,則可以救各處急矣。
”高宗準奏,即以敕書召嶽飛起複,提兵東下。
诏曰:敕嶽飛知:卿奄遭内艱,倚注之深,良用震怛。
然人臣大義,為國忘家。
移孝為忠,斯為兩得。
已降敕命,趣卿起複。
宜體國事之重,略其常禮之煩。
無用抗辭。
即隻舊服,乘吏士銳氣,念國家世仇,建立殊勳,以遂揚名顯親之義,斯孝之至也。
故茲親筆,諒悉至懷。
故敕。
紹興六年六月初一日付嶽飛。
禦押。
嶽飛在江州母墳所接了禦書,焚香拜讀罷,嗚咽盡哀,複修表章,差人詣行在乞終母喪。
表曰:草土臣嶽飛劄子奏:臣于四月十八日至江州瑞昌縣界,準樞密院奏勘會嶽飛丁母憂,已降指揮起複,臣已具辭奏乞終制外,今月初三日準禦前金字牌遞到尚書省劄子,奉聖旨不允。
令學士院降诏,仍不得再有陳請。
依已降指揮,日下主管軍馬措置邊事者。
伏念臣叨荷聖眷,過于山嶽。
惟期盡瘁,庶圖報稱。
緣臣老母淪亡,憂苦号泣。
兩目遂昏,方寸亦多健忘。
自度餘生,豈複尚堪器使。
非敢獨孝于親,而于陛下不竭其忠。
正謂災?如此,不能任事。
況臣一介武夫,若學術稍優,謀略可取,亦當勉強措置調發。
臣于二者,俱乏所長。
今既眼目昏眊,又不能身先士卒,賈作勇氣。
苟不罄瀝血誠,披告陛下,則他日必緻排擠,上辜委寄。
伏望睿慈,研察孤衷,許臣終制。
取進止。
紹興六年六月初六日臣嶽飛謹言。
奏至行在,高宗盡将奏章封還,遣廷臣再三安複,又累降诏命催起。
嶽飛不礙已,泣辭母墓,委人掃祭,與男嶽雲回至鄂州,整理人馬,望淮西進發。
初,嶽飛自收曹成、楊麼,凡六年皆盛夏行師,為炎瘴所侵,遂成目疾。
又遭母喪,哭泣太過,及是疾愈重,所居用重絹遮明,不勝楚痛。
因承诏起行,朝廷遣醫官皇甫知常、醫僧中印馳驿繼至,與嶽飛療治,又遣内侍赍禦劄至軍前慰勞之。
诏曰:敕:近張浚奏知卿疾目,已差醫官與卿醫治。
然戎務至繁,邊報甚急,累降诏旨,使卿提兵東下。
卿宜體朕至懷,善自調攝。
其它細務,委之僚佐。
而軍中大計,須卿決之。
想卿不以微疾,遂忘國事。
朕将親臨平江,卿并悉知之。
故敕。
紹興六年六月日付嶽飛。
嶽飛接诏,不憚艱苦,方欲引兵北行,有統制張憲近前禀曰:“今麾下王俊小名王雕兒,前者平楊麼時推病不出,及聞大軍得勝,皆有升賞,獨無彼分,因口出怨言。
有人傳來,被憲責之。
今欲來招讨處告我,乞大人示下。
”飛曰:“既責了亦罷,若再推不肯出征,則以軍法按之。
”張憲退出。
嶽飛以久息戎事,今又欲征進,遂大開筵席,犒賞諸軍,獨不與王俊即坐而飲。
王俊受辱懷恨,自思:若我後日得半分權勢,必殺這匹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