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四回破金陵歸結太平國編野史重題懊侬歌
關燈
小
中
大
位以待有功;我李昭壽汗馬功勞,豈在陳得風下乎?今置英雄于無用之地,使懦夫豎子,皆得而調遣之,辱莫大焉。
當吾守六合對,若以城降德興阿,則當日金陵,不知竟歸誰手!吾亦不至寥落至此矣。
”言時怒形于色。
乃回書陳得風:力稱不能移動,反調陳得風往鎮揚州。
陳得風得書亦大怒,竟不往鎮揚州,一面奏知洪秀全,又報知忠、英二王,皆稱李昭壽将反,不受謂遣,宜設法防範。
洪秀全以李秀成遠在蘇州,乃急令陳玉成處置昭壽。
陳玉成道:“昭壽悍将也!若果降敵,為息不淺矣!”乃急令李昭壽移軍小池驿,揚言用以阻曾國藩北渡。
李昭壽得令,本不敢抗陳玉成,惟其部将朱志元,私向李昭壽說道:“陳玉成此次調公,必非好意,大約得陳得風之言,防将軍北竄,故調至小池驿,使易制将軍。
前日複陳得風之書,實為取禍之本也,将軍危矣!”李昭壽聽得,不勝惶惑,乃道:“吾亦不甘于此,隻不忍負忠王耳!今号令交迫,将禍及其身,吾欲北投勝保如何?朱志元道:“若此則将軍自可保全。
然輕往必為勝所辱,吾當為将軍圖之。
”原來朱志元,亦砍降清國,以圖富貴,隻恨無路可通。
至是乃密報勝保,願勸李昭壽來降,并以滁州相獻。
勝保素知李昭壽之勇,聽得大喜,乃密複朱志元:許以重賞。
并道:“昭壽猛将也!若允來降,吾事濟矣。
吾當以提鎮之間位置之,決不相負。
朱志元乃回報昭壽道:“吾已得勝保歡迎将軍矣!将軍若自降他,必不見重;今勝保自求将軍歸降,優待将軍必矣。
”李昭壽乃深感朱志元,且道:“非君則吾危矣!”遂具書即呈勝保,使督兵來滁,願以滁州奉獻。
勝保得書大喜道:“昭壽若來,則敵人失一良村,而吾軍多一猛将矣。
此機會不可失也!”遂引兵望棟州進發。
昭壽接見勝保,立談之下,相見恨晚。
勝保專招保奏昭壽為記名提督。
從此李昭壽便變了大清頭品大員了,人心思漢,天意佑清,那也是無可奈何的事。
太平天國,自金田起義到金陵定鼎,兵非不衆,将非不多,無奈老天不佑,憑你一等好本領,總達不到北伐的目的:第一誤了在東王;第二誤了在安、福兩王。
總之一句,洪天王仁慈有餘,剛斷不足;今歲不伐,明年不征,坐使清廷購械籌響,遣将派兵,把天京一困再困,弄到接未,覆國亡宗,煙消霧散。
蕩蕩乾坤,依舊是大清世界,豈不可痛!那種痛史,在下也不忍逐細描摹,隻得忍痛含淚,略述幾句罷了。
諸君欲知其詳,自有那專講清朝事情的清史演義在。
閑言少叙,卻說李昭壽降情之後,警報傳到金陵,天王大驚,急召陳玉成問計。
玉成道:“昭壽反戈,必為天國大患;忠工北伐之計,怕不能行了。
”天王歎息道:“此孤之罪也!”從此天國聲勢,一天弱似一天;各地風雲,一日緊是一日。
翼王石達開,在四川為駱秉章所窘,弄倒個全軍覆沒。
清将左宗棠,力攻杭州;李鴻章力攻蘇、常一帶;曾國藩的兄弟曾國荃,力攻金陵。
天王聽了安、福兩玉的活,把李秀成吊住在京,不肯放他離開一步。
李秀成所畫之策,都不聽用,在圍城裡每日隻做那唱贊美詩,禱告叩拜上帝這幾樁事情,軍國大事,一概不聞不問。
秀成幾回哭谏,天王總打着天話:“我自有天父、天帝、天兄,耶稣派遣天兵十萬,前來救我。
”秀成白着急,奈何他不得!圍城裡糧食将絕,秀成奏告天王,天王但然道:“那有何妨!天父上帝,方賜我天糧百萬,我的軍民不會餓的。
”孝經退賊,符咒卻兵,真是從古到今從沒有過的事。
在天王肚子裡邊很明白,不過借着天說,安安各人心的,無非自喝姜湯自暖肚罷了。
這日接到說蘇州失守,譚紹恍殉難,天王知大事已去,無可挽回,遂背着人,悄悄眼了點子毒藥,嗚呼哀哉,就此千秋萬古!天王薨後沒有幾時,南京城就被曾國荃攻破,忠王李秀成等是閘中這虎,池内之龍,都被清兵活生生捉去,結果了性命,天國就此亡掉。
曾國藩、左宗棠、曾國荃、李鴻章等,一個個封侯拜相,耀武場威,做了清朝的中興良佐,再造元勳,把已絕的胡運,又延續了三五十年壽命。
後人題詩憑吊,摘之于下。
其一道: 哀哀同種血痕鮮,人自功成國可憐。
莫向金陵閑眺望,舊時明月冷如煙。
其二道: 楚歌聲裡霸圖空,血染胡天爛熳紅。
煮豆燃箕誰管得?莫将成敗論英雄。
其三道: 故國已無周正朔,陽秋猶記魯元年。
傷心怕看秦淮月,剩水殘山總可憐。
其四道: 民衆齊呼漢天子,歐人争說自由軍。
倘教北伐探巢穴,此是當年不世勳。
當吾守六合對,若以城降德興阿,則當日金陵,不知竟歸誰手!吾亦不至寥落至此矣。
”言時怒形于色。
乃回書陳得風:力稱不能移動,反調陳得風往鎮揚州。
陳得風得書亦大怒,竟不往鎮揚州,一面奏知洪秀全,又報知忠、英二王,皆稱李昭壽将反,不受謂遣,宜設法防範。
洪秀全以李秀成遠在蘇州,乃急令陳玉成處置昭壽。
陳玉成道:“昭壽悍将也!若果降敵,為息不淺矣!”乃急令李昭壽移軍小池驿,揚言用以阻曾國藩北渡。
李昭壽得令,本不敢抗陳玉成,惟其部将朱志元,私向李昭壽說道:“陳玉成此次調公,必非好意,大約得陳得風之言,防将軍北竄,故調至小池驿,使易制将軍。
前日複陳得風之書,實為取禍之本也,将軍危矣!”李昭壽聽得,不勝惶惑,乃道:“吾亦不甘于此,隻不忍負忠王耳!今号令交迫,将禍及其身,吾欲北投勝保如何?朱志元道:“若此則将軍自可保全。
然輕往必為勝所辱,吾當為将軍圖之。
”原來朱志元,亦砍降清國,以圖富貴,隻恨無路可通。
至是乃密報勝保,願勸李昭壽來降,并以滁州相獻。
勝保素知李昭壽之勇,聽得大喜,乃密複朱志元:許以重賞。
并道:“昭壽猛将也!若允來降,吾事濟矣。
吾當以提鎮之間位置之,決不相負。
朱志元乃回報昭壽道:“吾已得勝保歡迎将軍矣!将軍若自降他,必不見重;今勝保自求将軍歸降,優待将軍必矣。
”李昭壽乃深感朱志元,且道:“非君則吾危矣!”遂具書即呈勝保,使督兵來滁,願以滁州奉獻。
勝保得書大喜道:“昭壽若來,則敵人失一良村,而吾軍多一猛将矣。
此機會不可失也!”遂引兵望棟州進發。
昭壽接見勝保,立談之下,相見恨晚。
勝保專招保奏昭壽為記名提督。
從此李昭壽便變了大清頭品大員了,人心思漢,天意佑清,那也是無可奈何的事。
太平天國,自金田起義到金陵定鼎,兵非不衆,将非不多,無奈老天不佑,憑你一等好本領,總達不到北伐的目的:第一誤了在東王;第二誤了在安、福兩王。
總之一句,洪天王仁慈有餘,剛斷不足;今歲不伐,明年不征,坐使清廷購械籌響,遣将派兵,把天京一困再困,弄到接未,覆國亡宗,煙消霧散。
蕩蕩乾坤,依舊是大清世界,豈不可痛!那種痛史,在下也不忍逐細描摹,隻得忍痛含淚,略述幾句罷了。
諸君欲知其詳,自有那專講清朝事情的清史演義在。
閑言少叙,卻說李昭壽降情之後,警報傳到金陵,天王大驚,急召陳玉成問計。
玉成道:“昭壽反戈,必為天國大患;忠工北伐之計,怕不能行了。
”天王歎息道:“此孤之罪也!”從此天國聲勢,一天弱似一天;各地風雲,一日緊是一日。
翼王石達開,在四川為駱秉章所窘,弄倒個全軍覆沒。
清将左宗棠,力攻杭州;李鴻章力攻蘇、常一帶;曾國藩的兄弟曾國荃,力攻金陵。
天王聽了安、福兩玉的活,把李秀成吊住在京,不肯放他離開一步。
李秀成所畫之策,都不聽用,在圍城裡每日隻做那唱贊美詩,禱告叩拜上帝這幾樁事情,軍國大事,一概不聞不問。
秀成幾回哭谏,天王總打着天話:“我自有天父、天帝、天兄,耶稣派遣天兵十萬,前來救我。
”秀成白着急,奈何他不得!圍城裡糧食将絕,秀成奏告天王,天王但然道:“那有何妨!天父上帝,方賜我天糧百萬,我的軍民不會餓的。
”孝經退賊,符咒卻兵,真是從古到今從沒有過的事。
在天王肚子裡邊很明白,不過借着天說,安安各人心的,無非自喝姜湯自暖肚罷了。
這日接到說蘇州失守,譚紹恍殉難,天王知大事已去,無可挽回,遂背着人,悄悄眼了點子毒藥,嗚呼哀哉,就此千秋萬古!天王薨後沒有幾時,南京城就被曾國荃攻破,忠王李秀成等是閘中這虎,池内之龍,都被清兵活生生捉去,結果了性命,天國就此亡掉。
曾國藩、左宗棠、曾國荃、李鴻章等,一個個封侯拜相,耀武場威,做了清朝的中興良佐,再造元勳,把已絕的胡運,又延續了三五十年壽命。
後人題詩憑吊,摘之于下。
其一道: 哀哀同種血痕鮮,人自功成國可憐。
莫向金陵閑眺望,舊時明月冷如煙。
其二道: 楚歌聲裡霸圖空,血染胡天爛熳紅。
煮豆燃箕誰管得?莫将成敗論英雄。
其三道: 故國已無周正朔,陽秋猶記魯元年。
傷心怕看秦淮月,剩水殘山總可憐。
其四道: 民衆齊呼漢天子,歐人争說自由軍。
倘教北伐探巢穴,此是當年不世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