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二回李孟群戰死廬州城左宗棠報捷浮梁縣
關燈
小
中
大
話說李續宜正移陣成列,志在拒戰,忽前路已見太平人馬橫貫而下。
那時清兵已疑左右山林,皆石達開伏兵,已無心戀戰,皆有懼色。
江忠泗急上前向李續宜說道:“三軍不能戰矣。
今加強用之,必不濟事;不如速退,再圖良策。
”李續宜道:“吾亦知之,但左右山林,如有伏兵,退亦必敗?若是疑兵,則吾兵尚可一戰。
退而必敗,不如戰而求其不敗也。
”江忠泗道:“軍有懼色奈何?”李續宜道:“可揚言敵人在山林隻布疑兵;來路敵軍又隻萬人,則軍心可以不懼,是在鼓其氣而用之耳,言遲則反令軍心疑懼也。
君快些督陣,毋再遲疑。
”江忠泗聽罷,無言而去,惟有準備交戰。
誰想石軍已将近壓至,遠望石軍不知幾路,皆盡占形勢;隻見火光沖天,旌旗掩映,不辨人馬多少。
李續宜看罷,毛發悚然,并謂左右道:“彼誠占得形勢,若吾軍早進一步,則奪之矣。
今敵既據高原,有憑高臨下之勢,奈何?”左右皆面面相觑。
少時石軍左路已進中央,先鋒賴裕新傳令發擊,彈子如雨而下。
李續宜即指揮分頭應敵。
奈石軍盡處高原,清兵總擊不着要害,惟石軍一經發擊,清兵大受夷傷,無不望後退卻。
李續宜傳令不得退後,乃立斬數人,終不能則止。
忽然左右山中鼓聲亦止,都發槍來擊清兵,嘩言大震,不知左右兩路敵人有多少伏兵?李續宜此時不能分軍,勉強拒戰一會,石軍鼓聲頓歇,槍聲亦止,清兵正不知何故?惟見太平人馬并未退後。
正在思疑,約一個更次,鼓聲又起,槍聲亂發;約戰一會,又複停止。
初時李續宜不敢追上,及石軍第二次停鼓停槍,遂對諸将道:“敵兵必盡防都興阿,其與我對壘者,必兵數無多,故不敢追下耳。
今諸君不必自怯,速宜進擊。
”說罷即率諸将督軍前進。
三軍得令,勉強進行。
誰想石軍鼓聲又動,槍聲又發,先鋒賴裕新已督率各路齊下,勢如惡潮,不下五六萬人,直沖清兵。
清兵一來心怯,二來衆寡不敵,三來盡失地勢,故受石軍所擊,不能撐持。
但聞石軍槍聲一響,清兵紛紛倒地,望後而走。
劉長佑仍恐李續宜堅執不肯退兵,乃飛馬至李續宜之前,急谏道:“若不退兵,三軍盡死矣。
”李續宜此時方知太平人馬多衆,惟有傳令退兵。
三軍一聞退兵之令,即紛紛潰竄;石軍愈逼愈緊,分十路趕來,槍彈所及,但見火光迸裂,煙硝迷漫,死傷山積。
李續宜、劉長佑、江忠泗等,冒煙突火而逃。
此時清兵但呼大叫地,又因軍行疲乏,行走俱鈍,石軍如生龍活虎,漸漸追近,賴裕新令軍中大呼降者免死,一面卻向頭戴頂子,坐着駿馬者射擊,故将校死傷亦複不少。
右軍統領江忠泗,身被數傷,倒下馬來,當有左右負著帶傷而逃。
自江忠泗既被重傷,右軍多已投降,清軍更為惶亂。
賴裕新乘勢督兵,直入清陣,各以短刀相鬥,清兵死傷更衆;隻有李續宜所領中軍,半已先行逃出;劉長佑亦喪失軍士大半,與李續宜同向耒陽奔來。
誰料賴裕新不舍,直追至耒陽縣。
李續宜不能駐紮,反向茶陵而遁。
計李續宜閱下各路人馬,折去三之二,将校死傷數十人,江中泗更已奄奄一息。
李續宜親視其傷,并道:“君曾請退兵,若聽君言,雖敗亦不至如是!今令君重傷,此吾之過也。
”江忠泗道:“勝負常事耳!即為将者死于沙場,亦常事耳!惟吾等以數萬之衆,不敗于石達開,隻敗于達開之部将,為可恥矣。
”說罷即時咯血,李續宜撫慰數語,即令送回原籍養傷。
一面報知湘撫駱秉章,請籌良法,以防達開。
是時太平将賴裕新大獲全勝,即以半軍駐耒陽,而以半軍回應衡州,向石達開細述勝仗情形。
達開道:“李續宜大敗,将何以處之?”諸将聽罷,皆欲乘勝直搗。
部将李義道:“我軍以二十萬之衆,一舉而破李續宜,更何懼于都興阿?今宜以大軍急進,沿湘鄉、益陽,以通常德、石門,複轉折而西,以撼川境,誰能禦之?此不可失之機會也。
”石達開道:“都興阿會合諸将,以數萬之衆,複附之以吉林馬隊,理應與李續宜分道并進;今彼獨固營堅壁,以候我軍,彼必有謀矣。
此吾軍奔馳數千裡,已如強弩之末,若與都興阿交兵,恐勞逸之勢不同也。
”賴裕新道:“大王之言是也。
自湘鄉、益陽而上,皆為清兵屯駐。
吾縱能破都興阿,必須苦戰匝月,始能通入川境;兵有利鈍,軍無常勝,不可不防。
且吾軍一經與都興阿交鋒,吾料兩湖督撫,必調兵臨我。
我軍雖衆,仍須八面支撐,設有差池,全軍俱覆矣,不可不慎!”石達開道:“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,賴将軍所見極是。
然今日頓兵于此,又将何策以處之?”賴裕新道:“兵法取易不取難,今清兵重防長江上下,桂、黔一帶,久已空虛,吾等乘機南下,然後折入川境,必無能禦我
那時清兵已疑左右山林,皆石達開伏兵,已無心戀戰,皆有懼色。
江忠泗急上前向李續宜說道:“三軍不能戰矣。
今加強用之,必不濟事;不如速退,再圖良策。
”李續宜道:“吾亦知之,但左右山林,如有伏兵,退亦必敗?若是疑兵,則吾兵尚可一戰。
退而必敗,不如戰而求其不敗也。
”江忠泗道:“軍有懼色奈何?”李續宜道:“可揚言敵人在山林隻布疑兵;來路敵軍又隻萬人,則軍心可以不懼,是在鼓其氣而用之耳,言遲則反令軍心疑懼也。
君快些督陣,毋再遲疑。
”江忠泗聽罷,無言而去,惟有準備交戰。
誰想石軍已将近壓至,遠望石軍不知幾路,皆盡占形勢;隻見火光沖天,旌旗掩映,不辨人馬多少。
李續宜看罷,毛發悚然,并謂左右道:“彼誠占得形勢,若吾軍早進一步,則奪之矣。
今敵既據高原,有憑高臨下之勢,奈何?”左右皆面面相觑。
少時石軍左路已進中央,先鋒賴裕新傳令發擊,彈子如雨而下。
李續宜即指揮分頭應敵。
奈石軍盡處高原,清兵總擊不着要害,惟石軍一經發擊,清兵大受夷傷,無不望後退卻。
李續宜傳令不得退後,乃立斬數人,終不能則止。
忽然左右山中鼓聲亦止,都發槍來擊清兵,嘩言大震,不知左右兩路敵人有多少伏兵?李續宜此時不能分軍,勉強拒戰一會,石軍鼓聲頓歇,槍聲亦止,清兵正不知何故?惟見太平人馬并未退後。
正在思疑,約一個更次,鼓聲又起,槍聲亂發;約戰一會,又複停止。
初時李續宜不敢追上,及石軍第二次停鼓停槍,遂對諸将道:“敵兵必盡防都興阿,其與我對壘者,必兵數無多,故不敢追下耳。
今諸君不必自怯,速宜進擊。
”說罷即率諸将督軍前進。
三軍得令,勉強進行。
誰想石軍鼓聲又動,槍聲又發,先鋒賴裕新已督率各路齊下,勢如惡潮,不下五六萬人,直沖清兵。
清兵一來心怯,二來衆寡不敵,三來盡失地勢,故受石軍所擊,不能撐持。
但聞石軍槍聲一響,清兵紛紛倒地,望後而走。
劉長佑仍恐李續宜堅執不肯退兵,乃飛馬至李續宜之前,急谏道:“若不退兵,三軍盡死矣。
”李續宜此時方知太平人馬多衆,惟有傳令退兵。
三軍一聞退兵之令,即紛紛潰竄;石軍愈逼愈緊,分十路趕來,槍彈所及,但見火光迸裂,煙硝迷漫,死傷山積。
李續宜、劉長佑、江忠泗等,冒煙突火而逃。
此時清兵但呼大叫地,又因軍行疲乏,行走俱鈍,石軍如生龍活虎,漸漸追近,賴裕新令軍中大呼降者免死,一面卻向頭戴頂子,坐着駿馬者射擊,故将校死傷亦複不少。
右軍統領江忠泗,身被數傷,倒下馬來,當有左右負著帶傷而逃。
自江忠泗既被重傷,右軍多已投降,清軍更為惶亂。
賴裕新乘勢督兵,直入清陣,各以短刀相鬥,清兵死傷更衆;隻有李續宜所領中軍,半已先行逃出;劉長佑亦喪失軍士大半,與李續宜同向耒陽奔來。
誰料賴裕新不舍,直追至耒陽縣。
李續宜不能駐紮,反向茶陵而遁。
計李續宜閱下各路人馬,折去三之二,将校死傷數十人,江中泗更已奄奄一息。
李續宜親視其傷,并道:“君曾請退兵,若聽君言,雖敗亦不至如是!今令君重傷,此吾之過也。
”江忠泗道:“勝負常事耳!即為将者死于沙場,亦常事耳!惟吾等以數萬之衆,不敗于石達開,隻敗于達開之部将,為可恥矣。
”說罷即時咯血,李續宜撫慰數語,即令送回原籍養傷。
一面報知湘撫駱秉章,請籌良法,以防達開。
是時太平将賴裕新大獲全勝,即以半軍駐耒陽,而以半軍回應衡州,向石達開細述勝仗情形。
達開道:“李續宜大敗,将何以處之?”諸将聽罷,皆欲乘勝直搗。
部将李義道:“我軍以二十萬之衆,一舉而破李續宜,更何懼于都興阿?今宜以大軍急進,沿湘鄉、益陽,以通常德、石門,複轉折而西,以撼川境,誰能禦之?此不可失之機會也。
”石達開道:“都興阿會合諸将,以數萬之衆,複附之以吉林馬隊,理應與李續宜分道并進;今彼獨固營堅壁,以候我軍,彼必有謀矣。
此吾軍奔馳數千裡,已如強弩之末,若與都興阿交兵,恐勞逸之勢不同也。
”賴裕新道:“大王之言是也。
自湘鄉、益陽而上,皆為清兵屯駐。
吾縱能破都興阿,必須苦戰匝月,始能通入川境;兵有利鈍,軍無常勝,不可不防。
且吾軍一經與都興阿交鋒,吾料兩湖督撫,必調兵臨我。
我軍雖衆,仍須八面支撐,設有差池,全軍俱覆矣,不可不慎!”石達開道:“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,賴将軍所見極是。
然今日頓兵于此,又将何策以處之?”賴裕新道:“兵法取易不取難,今清兵重防長江上下,桂、黔一帶,久已空虛,吾等乘機南下,然後折入川境,必無能禦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