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七回曾國藩會興五路兵林啟榮盡節九江府
關燈
小
中
大
話說清提督塔齊布,正領人馬與吳坤修往襲九江,忽中林啟榮之計:當清兵攻近城垣時,被城内守兵掩擊,塔齊布身上已中了兩顆彈子,正要走時,又被李興隆、元戒兩路殺至。
塔齊布更不敢戀戰,隻領賊兵望東而逃。
那李興隆、元戒,已随後趕至,軍中大呼塔齊布快來納命!那時塔齊布更自心慌。
又見李興隆、元戒依然尾追,不覺反慌為怒,乃謂吳坤修道:“人生終有一死!丈夫得死于沙場幸也!吾治兵多年,未嘗挫敗至此。
今卻被林啟榮匹夫所辱,吾安能忍乎?”說罷乃與吳坤修再成列,以與李興隆等決戰。
不料布陣未竟,那李興隆、元戒兩軍已經追到,見塔齊布忽然成列,料其必欲回戰。
乃乘其布置未定,急揮軍攻之。
李興隆在左,元戒在右,奮勇殺來,塔軍大敗。
一來既敗之後,軍中未免心慌;二來布置未定,盡失形勢;三來李興隆、元戒,兩軍乘勝之威,更加生龍活虎,塔軍如何抵擋?被李、元兩軍直人陣來,如人無人之境。
吳坤修急着保塔齊布出重圍,塔齊布道:“吾将死于此矣!即幸而獲生,何面目見人也?君可任吾死于此地,猶博個殉國之名;他日好封妻蔭子。
”吳坤修道:“将軍若死,自為計則得矣。
然大将系三軍性命,将軍若死,全軍俱覆矣!将軍不為一身計,亦當為萬人性命計也。
”塔齊布覺得有理,于是帶傷而逃。
李興隆、元戒複追了十餘裡。
這一戰直殺得屍橫遍野,血流成河。
塔齊布軍中萬餘人,隻剩得四五千人:都是傷頭損額,衣甲不完。
乃歎道:“大丈夫所志未終,先行殒殁,此大不幸也!”說罷眼中垂淚,又複歎道:“吾治兵多年,今日乃死于林啟榮匹夫之手,至為可惜耳!”說罷竟咯出血來,不省人事。
左右急為救起,乃徐徐複蘇。
便索筆墾為函,以緻曾國藩。
并将遺摺大意,請曾國藩着人代繕為之遞奏。
寫畢即送至曾國藩處。
函道: 滌生大帥麾下:弟以一個武夫,辱荷陶成,廁身行伍間,已八九年矣。
複蒙天恩高厚,為不次之升遷;疊頒導數,責任專阃:上念國恩,下懷私義,方謂粉身不足以圖報。
故自從戎以來,自知才具既短,韬略不娴;惟有奮不顧身,以補其拙耳。
此次九江之役,弟憤林啟榮匹夫,屢次摧我軍威,損我将士,每欲得當以一洗前羞。
何期才識短陋,竟中敵人狡計,全軍幾殁;身受重傷,今将不起,大帥視弟豈畏死者乎?特以敵氛方熾,國事且不知何如?而自恨治兵多年,不及親見肅清,至為可憾!此則丈夫死難瞑目之時也!雖江左英雄,湘中俊傑,如雲如雨,必不難殲大敵,以奏承平。
然時事如此,實堪痛恨!無論東南半壁,遍地瘡痍,欲竟其功,固非易事;即九江一地,握長江之中央,為數省咽喉,東連江左,西接湘鄂,上枕安慶,下撼江西,一得一失,實關大局,故九江不複,即武昌、安慶不可圖,即不足以制金陵死命,大帥其以全力圖之可也!弟今再不能從事疆場,以受大帥驅策矣!東南大局,慘淡風雲,悠悠蒼天,蜀其有極!為寄詞同袍諸君:努力國事,勿如弟之無德,自取敗也。
弟之部曲,皆堅強耐戰,若大帥量才委用,加以陶溶,必有可觀。
臨死神馳,欲言不盡!弟塔齊布頓首 塔齊布寫畢,複大叫一聲,再又咯血,是夜遂殒于軍中。
可憐塔齊布,以英勇健鬥,從軍多年,為清廷效力,所向有功。
今以恃勇妄行,徒死于林啟榮之手,豈不可惜!故時人有詩歎道: 早歲從團練,終身輔大清。
心雄思拔地,膽壯作幹城。
名欲千秋著,功由百戰成。
九江星殒後,遺恨挫軍聲。
塔齊布已殁,年隻四十餘歲。
報到曾國藩那裡:曾國藩知道塔齊布已死,不覺拍案大怒道:“塔齊布堅勇耐戰,慣摧強敵;自從軍多年,久立戰功,實足與多隆阿、鮑超,鼎足齊名,為陸軍健将。
何物林啟榮,以奸計壞我良将。
今後吾軍折一左臂矣,此仇不可不報也!”時彭玉麟在旁,乃進道:“自九江為洪秀全所得,使我軍情梗滞,消息不靈。
那林啟榮又複兇悍,屢次與吾軍為難。
由今恩之,九江不複,不能通軍中消息;林啟榮不死,不能除心腹大患也!”曾國藩道:“今當以全力撼之。
然非假以時日,不足了林啟榮那本帳也!今一面為塔軍門繕遞遺摺,請加恤典,以示将來;然後與官、胡二公圖之可矣。
”便單銜具摺奏報塔齊布死事,并陳須以全力,先複九江。
又顱列塔齊布生平戰績,為請恤蔭。
清廷知塔齊布是個能員勇将,多立戰功,故數年之間,由守備洊升提督,以攻九江之故,被傷殒命,大為震悼。
即有谕旨降下來:加塔齊布為太子少保官銜,合從前雲騎尉輕車都尉,改贈一等男爵,賞銀治喪;賜溢忠武,入祀昭忠祠;令大史将其事績立傳,并蔭他的子孫。
又以塔齊布一軍,向來勇戰,其部曲必多有長材,故令曾國藩,将塔齊布部曲分配備軍擇尤重用;其餘在此次九江戰事陣亡者亦有多員,都一概獎恤,并附祀于塔齊布專祠,及塔齊布本傳。
曾國藩一一遵旨辦理:将塔齊布舊部,分撥于李續賓、胡林翼二軍,餘外概留于自己部下。
時清廷又以曾國藩所陳九江形勢,最為重要,乃責成曾國藩、官文、胡林翼先取九江。
且自江督何桂清潰敗後,已有旨遞問,至是乃升曾國藩為兩江總督,并加欽差大臣,節制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四省軍務。
因清廷此時已知曾國藩可靠,從前多有以曾國藩兵權太重者,更有雲:“曾國藩雖官居侍郎,然在籍隻一匹夫耳!乃一呼而萬軍即集,恐非國福。
”至此時鹹豐帝亦不複思疑;且鑒于宗室大員,先後如賽尚阿、琦善、讷爾經額、桂良、默特等,皆老師糜饷,久戰無功,益知漢大員,皆肯為己盡力,故重用曾國藩。
那時曾國藩自拜任為兩江總督,于收複九江之舉,更為注意。
乃備函知照官文、胡林翼,互相酌議:須合力取回九江。
那日會議之際,曾國藩先說道:“自九江為洪秀全所踞,七八年來,誤我軍情,故鄙意屢圖恢複。
雖屢經挫敗,未嘗少怯。
非謂今日力兩江總督,始欲盡守上之責也!叵耐李秀成擁數萬之衆,其部曲又非常精悍,我若往攻九江,必多費時日,而李秀成救兵己至,恐亦不能收效耳!諸君有何
塔齊布更不敢戀戰,隻領賊兵望東而逃。
那李興隆、元戒,已随後趕至,軍中大呼塔齊布快來納命!那時塔齊布更自心慌。
又見李興隆、元戒依然尾追,不覺反慌為怒,乃謂吳坤修道:“人生終有一死!丈夫得死于沙場幸也!吾治兵多年,未嘗挫敗至此。
今卻被林啟榮匹夫所辱,吾安能忍乎?”說罷乃與吳坤修再成列,以與李興隆等決戰。
不料布陣未竟,那李興隆、元戒兩軍已經追到,見塔齊布忽然成列,料其必欲回戰。
乃乘其布置未定,急揮軍攻之。
李興隆在左,元戒在右,奮勇殺來,塔軍大敗。
一來既敗之後,軍中未免心慌;二來布置未定,盡失形勢;三來李興隆、元戒,兩軍乘勝之威,更加生龍活虎,塔軍如何抵擋?被李、元兩軍直人陣來,如人無人之境。
吳坤修急着保塔齊布出重圍,塔齊布道:“吾将死于此矣!即幸而獲生,何面目見人也?君可任吾死于此地,猶博個殉國之名;他日好封妻蔭子。
”吳坤修道:“将軍若死,自為計則得矣。
然大将系三軍性命,将軍若死,全軍俱覆矣!将軍不為一身計,亦當為萬人性命計也。
”塔齊布覺得有理,于是帶傷而逃。
李興隆、元戒複追了十餘裡。
這一戰直殺得屍橫遍野,血流成河。
塔齊布軍中萬餘人,隻剩得四五千人:都是傷頭損額,衣甲不完。
乃歎道:“大丈夫所志未終,先行殒殁,此大不幸也!”說罷眼中垂淚,又複歎道:“吾治兵多年,今日乃死于林啟榮匹夫之手,至為可惜耳!”說罷竟咯出血來,不省人事。
左右急為救起,乃徐徐複蘇。
便索筆墾為函,以緻曾國藩。
并将遺摺大意,請曾國藩着人代繕為之遞奏。
寫畢即送至曾國藩處。
函道: 滌生大帥麾下:弟以一個武夫,辱荷陶成,廁身行伍間,已八九年矣。
複蒙天恩高厚,為不次之升遷;疊頒導數,責任專阃:上念國恩,下懷私義,方謂粉身不足以圖報。
故自從戎以來,自知才具既短,韬略不娴;惟有奮不顧身,以補其拙耳。
此次九江之役,弟憤林啟榮匹夫,屢次摧我軍威,損我将士,每欲得當以一洗前羞。
何期才識短陋,竟中敵人狡計,全軍幾殁;身受重傷,今将不起,大帥視弟豈畏死者乎?特以敵氛方熾,國事且不知何如?而自恨治兵多年,不及親見肅清,至為可憾!此則丈夫死難瞑目之時也!雖江左英雄,湘中俊傑,如雲如雨,必不難殲大敵,以奏承平。
然時事如此,實堪痛恨!無論東南半壁,遍地瘡痍,欲竟其功,固非易事;即九江一地,握長江之中央,為數省咽喉,東連江左,西接湘鄂,上枕安慶,下撼江西,一得一失,實關大局,故九江不複,即武昌、安慶不可圖,即不足以制金陵死命,大帥其以全力圖之可也!弟今再不能從事疆場,以受大帥驅策矣!東南大局,慘淡風雲,悠悠蒼天,蜀其有極!為寄詞同袍諸君:努力國事,勿如弟之無德,自取敗也。
弟之部曲,皆堅強耐戰,若大帥量才委用,加以陶溶,必有可觀。
臨死神馳,欲言不盡!弟塔齊布頓首 塔齊布寫畢,複大叫一聲,再又咯血,是夜遂殒于軍中。
可憐塔齊布,以英勇健鬥,從軍多年,為清廷效力,所向有功。
今以恃勇妄行,徒死于林啟榮之手,豈不可惜!故時人有詩歎道: 早歲從團練,終身輔大清。
心雄思拔地,膽壯作幹城。
名欲千秋著,功由百戰成。
九江星殒後,遺恨挫軍聲。
塔齊布已殁,年隻四十餘歲。
報到曾國藩那裡:曾國藩知道塔齊布已死,不覺拍案大怒道:“塔齊布堅勇耐戰,慣摧強敵;自從軍多年,久立戰功,實足與多隆阿、鮑超,鼎足齊名,為陸軍健将。
何物林啟榮,以奸計壞我良将。
今後吾軍折一左臂矣,此仇不可不報也!”時彭玉麟在旁,乃進道:“自九江為洪秀全所得,使我軍情梗滞,消息不靈。
那林啟榮又複兇悍,屢次與吾軍為難。
由今恩之,九江不複,不能通軍中消息;林啟榮不死,不能除心腹大患也!”曾國藩道:“今當以全力撼之。
然非假以時日,不足了林啟榮那本帳也!今一面為塔軍門繕遞遺摺,請加恤典,以示将來;然後與官、胡二公圖之可矣。
”便單銜具摺奏報塔齊布死事,并陳須以全力,先複九江。
又顱列塔齊布生平戰績,為請恤蔭。
清廷知塔齊布是個能員勇将,多立戰功,故數年之間,由守備洊升提督,以攻九江之故,被傷殒命,大為震悼。
即有谕旨降下來:加塔齊布為太子少保官銜,合從前雲騎尉輕車都尉,改贈一等男爵,賞銀治喪;賜溢忠武,入祀昭忠祠;令大史将其事績立傳,并蔭他的子孫。
又以塔齊布一軍,向來勇戰,其部曲必多有長材,故令曾國藩,将塔齊布部曲分配備軍擇尤重用;其餘在此次九江戰事陣亡者亦有多員,都一概獎恤,并附祀于塔齊布專祠,及塔齊布本傳。
曾國藩一一遵旨辦理:将塔齊布舊部,分撥于李續賓、胡林翼二軍,餘外概留于自己部下。
時清廷又以曾國藩所陳九江形勢,最為重要,乃責成曾國藩、官文、胡林翼先取九江。
且自江督何桂清潰敗後,已有旨遞問,至是乃升曾國藩為兩江總督,并加欽差大臣,節制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四省軍務。
因清廷此時已知曾國藩可靠,從前多有以曾國藩兵權太重者,更有雲:“曾國藩雖官居侍郎,然在籍隻一匹夫耳!乃一呼而萬軍即集,恐非國福。
”至此時鹹豐帝亦不複思疑;且鑒于宗室大員,先後如賽尚阿、琦善、讷爾經額、桂良、默特等,皆老師糜饷,久戰無功,益知漢大員,皆肯為己盡力,故重用曾國藩。
那時曾國藩自拜任為兩江總督,于收複九江之舉,更為注意。
乃備函知照官文、胡林翼,互相酌議:須合力取回九江。
那日會議之際,曾國藩先說道:“自九江為洪秀全所踞,七八年來,誤我軍情,故鄙意屢圖恢複。
雖屢經挫敗,未嘗少怯。
非謂今日力兩江總督,始欲盡守上之責也!叵耐李秀成擁數萬之衆,其部曲又非常精悍,我若往攻九江,必多費時日,而李秀成救兵己至,恐亦不能收效耳!諸君有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