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二回守六合溫紹原盡忠戰許灣鮑春霆奏捷
關燈
小
中
大
其辎重,複引兵陽作追趕之狀。
陳升見隊伍已亂,不能回戰,隻率兵直奔六合來。
溫紹原見援兵已至,見敵兵随後追趕,援兵為人所擊,急開門迎納陳升。
那李昭壽亦不再攻城,隻引兵回營繳令,井問李秀成道:“前聞溫紹原修繕城垣,操練人馬,大王既喜形于色;今又令未将縱其領兵入城,不知是何故也?”李秀成道:“此易明耳。
吾正欲斷其糧道以乘之。
彼日惟修城練兵,工事過多,則軍中食糧尤巨也。
吾惟懼彼屯田裕饷,今溫紹原于前不及見此,今已無及矣!且吾軍非衆寡不敵,彼僅增數千援兵,于吾何損;彼若有謀,當以死士殺出重圍,催大兵以接濟糧饷,方為上策!吾料溫紹原方寸已亂,見不及此。
今隻增數千人于城内助守,則無須此兵,而城内人多,則糜饷尤大,是絕糧益速,吾故縱之入城也。
”李昭壽深為拜服,自此依然分道環守。
如是又兩月有餘。
時羅大綱、賴漢英兩路,已攻退張國梁。
而洪秀全又以六合未下,令遵王賴文光引兵來助。
李秀成乃大會諸将告道:“吾今番可以破六合也!吾昨日帶兵佯作攻城,見溫紹原守兵槍力已緩,而隊伍不齊,蓋軍心亂而精力減,饷項之困乏必矣。
今勿失此好機會。
若再閱時日,恐和春知陳升辎重已失,必糾合張國梁、都興阿同援六合,則吾軍殆矣。
不知諸将誰敢當先?”說罷羅大綱、賴漢英、李昭壽、賴文鴻、賴文洸等,一齊應聲願往。
李秀成道:“羅、賴二将疲戰方回,可分道繞攻六合各門,以助聲威。
”乃令骁将李昭壽、賴文鴻,為左右兩路先行。
卻令賴文洸,先攻南門,然後各路繼進。
秀成并道:“若賴軍先攻南門,而敵人若多,移兵南路助守,則吾之破敵更易;不然彼亦不能久持矣。
務使四面圍攻,水洩不通方可。
”羅大綱道:“何不分攻三路?特留一路,以待溫紹原逃走乎?李秀成道:“溫紹原必不逃也。
非四面分其兵力不可。
且勇如溫紹原,安可留之,以資敵乎?吾意決,請匆多疑。
”秀成更令李昭壽、賴文鴻,制定大面堅厚藤牌,以禦槍彈,使為前路護軍前進;各人皆攜帶幹糧,毋得退後,以攻進六合為止,那時自有重賞。
分撥既定,準備進兵。
原來溫紹原軍中辎重乏絕,乃盡出私款購米于民,亦所得無多;因城中已被困三月,粒米未進,居民已有菜色,安能再助軍兵。
溫紹原不勝憂悶。
忽羅玉斌入見,請辦屯田。
溫紹原道:“此時亦不及矣!益以陳升一路無糧之救兵,更為緊迫。
且不特糧草已乏,子藥亦稀,若秀成來攻,如何拒敵?”正在嗟歎間,忽報張國梁一軍已被秀成攻退,外援更絕矣。
溫紹原道:“此亦意中之事。
所惜和春全無将略;統數萬之衆,乃觀望不前,坐視危我六合,喪我三軍也。
”說罷,又報李秀成引各部人馬大至,分四面攻城。
溫紹原聽得,乃淚如雨下。
哭道:“吾死不足惜!然誤我軍民矣!”乃一面拭淚,赴城督戰。
先是南門告警,溫紹原道:“被必注意東門。
今先向南路進攻,隻欲移我軍耳!惟令諸軍不要張皇,敵來則奮力抵禦。
”溫紹原雖如此說,奈軍中糧草既絕,而子藥亦微,無有不必慌之理?還虧溫紹原平日治軍有恩,放大局雖危,軍中猶樂為用命。
于是聞溫紹原之令,尤勇往守城。
奈李秀成率軍大至,環迫四門,城内子藥不敷分布。
李秀成見城内槍聲極緩,知城内子藥已盡,乃下令軍中:謂城内已無子藥,可放心勇進。
故軍心更奮,直抵城垣。
初時清兵猶有發槍,此時已槍炮全歇,蓋子藥真盡矣!時太平兵已毀城中炮壘,城中清兵絕不逃竄,仍用短兵抵禦。
李秀成下令招降,亦無降者。
秀成令軍士發槍擊之,清兵屍如山積。
秀成大為哀恸,乃令軍士止殺。
奈溫紹原部兵,仍持短兵撲來,秀成揮淚道:“吾非好殺,奈不得已耳!溫紹原真得人心,吾甚敬之。
”遂下令軍中,如見敵兵來撲,方可發槍;否則勿妄殺一人。
惟令發槍攻陷城垣,及四門俱陷,率軍直進六合。
惟溫紹原與諸将,仍率兵以短兵器巷戰。
秀成隻令先擊将官,餘外軍可勿多殺。
少時溫紹原與陳升、羅玉斌、夏定邦、王家于,皆中槍陣沒。
秀成下令着清兵繳械投降,乃除陳升一軍在外,溫紹原所部,無一陣者。
即秀成軍士,不加殺戮,彼等仍以短兵相纏,至是乃不得不殺。
城内屍骸盈街塞巷。
秀成見了,意殊不忍。
一面檢葬溫紹原、陳開、羅玉斌、夏定邦、王家幹等屍首;餘外軍士遺骸,俱撿至城外山丘掘入墓葬,名其地為義勇墳,以示敬愛之意。
複以六合被兵既久,發款販濟,乃檢查倉庫,已見子藥糧饷,無一遺存者。
秀成歎道:“使溫紹原若有接濟,勝負之數,未可知也。
”乃傳城中諸父老,問溫紹原治兵守城之法?父老一一告知,秀成不勝贊歎。
并道:“清國軍中,隻有溫紹原一人耳!吾若有暇日,當為溫作傳也。
隧以破六合之事,報捷金陵;即留李昭壽鎮守六合,修繕城垣。
又囑昭壽:“隻宜固守六合,不宜再失,以生金陵之患也!公以溫紹原自勉可矣。
”說罷乃回兵金陵,暫行休養,然後商議北争。
且說太平主将侍王李世賢,自統兵入江西,縱枝全省,及楊袁福、塔齊布、李續宜卒兵赴援,皆為世賢所挫,于是東至樂平、景德,西至建昌、安義,
陳升見隊伍已亂,不能回戰,隻率兵直奔六合來。
溫紹原見援兵已至,見敵兵随後追趕,援兵為人所擊,急開門迎納陳升。
那李昭壽亦不再攻城,隻引兵回營繳令,井問李秀成道:“前聞溫紹原修繕城垣,操練人馬,大王既喜形于色;今又令未将縱其領兵入城,不知是何故也?”李秀成道:“此易明耳。
吾正欲斷其糧道以乘之。
彼日惟修城練兵,工事過多,則軍中食糧尤巨也。
吾惟懼彼屯田裕饷,今溫紹原于前不及見此,今已無及矣!且吾軍非衆寡不敵,彼僅增數千援兵,于吾何損;彼若有謀,當以死士殺出重圍,催大兵以接濟糧饷,方為上策!吾料溫紹原方寸已亂,見不及此。
今隻增數千人于城内助守,則無須此兵,而城内人多,則糜饷尤大,是絕糧益速,吾故縱之入城也。
”李昭壽深為拜服,自此依然分道環守。
如是又兩月有餘。
時羅大綱、賴漢英兩路,已攻退張國梁。
而洪秀全又以六合未下,令遵王賴文光引兵來助。
李秀成乃大會諸将告道:“吾今番可以破六合也!吾昨日帶兵佯作攻城,見溫紹原守兵槍力已緩,而隊伍不齊,蓋軍心亂而精力減,饷項之困乏必矣。
今勿失此好機會。
若再閱時日,恐和春知陳升辎重已失,必糾合張國梁、都興阿同援六合,則吾軍殆矣。
不知諸将誰敢當先?”說罷羅大綱、賴漢英、李昭壽、賴文鴻、賴文洸等,一齊應聲願往。
李秀成道:“羅、賴二将疲戰方回,可分道繞攻六合各門,以助聲威。
”乃令骁将李昭壽、賴文鴻,為左右兩路先行。
卻令賴文洸,先攻南門,然後各路繼進。
秀成并道:“若賴軍先攻南門,而敵人若多,移兵南路助守,則吾之破敵更易;不然彼亦不能久持矣。
務使四面圍攻,水洩不通方可。
”羅大綱道:“何不分攻三路?特留一路,以待溫紹原逃走乎?李秀成道:“溫紹原必不逃也。
非四面分其兵力不可。
且勇如溫紹原,安可留之,以資敵乎?吾意決,請匆多疑。
”秀成更令李昭壽、賴文鴻,制定大面堅厚藤牌,以禦槍彈,使為前路護軍前進;各人皆攜帶幹糧,毋得退後,以攻進六合為止,那時自有重賞。
分撥既定,準備進兵。
原來溫紹原軍中辎重乏絕,乃盡出私款購米于民,亦所得無多;因城中已被困三月,粒米未進,居民已有菜色,安能再助軍兵。
溫紹原不勝憂悶。
忽羅玉斌入見,請辦屯田。
溫紹原道:“此時亦不及矣!益以陳升一路無糧之救兵,更為緊迫。
且不特糧草已乏,子藥亦稀,若秀成來攻,如何拒敵?”正在嗟歎間,忽報張國梁一軍已被秀成攻退,外援更絕矣。
溫紹原道:“此亦意中之事。
所惜和春全無将略;統數萬之衆,乃觀望不前,坐視危我六合,喪我三軍也。
”說罷,又報李秀成引各部人馬大至,分四面攻城。
溫紹原聽得,乃淚如雨下。
哭道:“吾死不足惜!然誤我軍民矣!”乃一面拭淚,赴城督戰。
先是南門告警,溫紹原道:“被必注意東門。
今先向南路進攻,隻欲移我軍耳!惟令諸軍不要張皇,敵來則奮力抵禦。
”溫紹原雖如此說,奈軍中糧草既絕,而子藥亦微,無有不必慌之理?還虧溫紹原平日治軍有恩,放大局雖危,軍中猶樂為用命。
于是聞溫紹原之令,尤勇往守城。
奈李秀成率軍大至,環迫四門,城内子藥不敷分布。
李秀成見城内槍聲極緩,知城内子藥已盡,乃下令軍中:謂城内已無子藥,可放心勇進。
故軍心更奮,直抵城垣。
初時清兵猶有發槍,此時已槍炮全歇,蓋子藥真盡矣!時太平兵已毀城中炮壘,城中清兵絕不逃竄,仍用短兵抵禦。
李秀成下令招降,亦無降者。
秀成令軍士發槍擊之,清兵屍如山積。
秀成大為哀恸,乃令軍士止殺。
奈溫紹原部兵,仍持短兵撲來,秀成揮淚道:“吾非好殺,奈不得已耳!溫紹原真得人心,吾甚敬之。
”遂下令軍中,如見敵兵來撲,方可發槍;否則勿妄殺一人。
惟令發槍攻陷城垣,及四門俱陷,率軍直進六合。
惟溫紹原與諸将,仍率兵以短兵器巷戰。
秀成隻令先擊将官,餘外軍可勿多殺。
少時溫紹原與陳升、羅玉斌、夏定邦、王家于,皆中槍陣沒。
秀成下令着清兵繳械投降,乃除陳升一軍在外,溫紹原所部,無一陣者。
即秀成軍士,不加殺戮,彼等仍以短兵相纏,至是乃不得不殺。
城内屍骸盈街塞巷。
秀成見了,意殊不忍。
一面檢葬溫紹原、陳開、羅玉斌、夏定邦、王家幹等屍首;餘外軍士遺骸,俱撿至城外山丘掘入墓葬,名其地為義勇墳,以示敬愛之意。
複以六合被兵既久,發款販濟,乃檢查倉庫,已見子藥糧饷,無一遺存者。
秀成歎道:“使溫紹原若有接濟,勝負之數,未可知也。
”乃傳城中諸父老,問溫紹原治兵守城之法?父老一一告知,秀成不勝贊歎。
并道:“清國軍中,隻有溫紹原一人耳!吾若有暇日,當為溫作傳也。
隧以破六合之事,報捷金陵;即留李昭壽鎮守六合,修繕城垣。
又囑昭壽:“隻宜固守六合,不宜再失,以生金陵之患也!公以溫紹原自勉可矣。
”說罷乃回兵金陵,暫行休養,然後商議北争。
且說太平主将侍王李世賢,自統兵入江西,縱枝全省,及楊袁福、塔齊布、李續宜卒兵赴援,皆為世賢所挫,于是東至樂平、景德,西至建昌、安義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