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七回陳英王平定江西地劉麗川計取上海城

關燈
話說陳玉成在饒州,得天王既下九江之信,便會合南康各軍,來攻南昌。

    是時清國南昌守将巡撫嚴樹森,臬司李續宜,聽得陳玉成兵到,即會議籌禦之策。

    嚴樹森道:“城内湘、贛各軍,隻有二萬,戰恐未必能勝。

    不如固守城池。

    一面飛報湘鄂各省,催兵援救;再求曾帥回軍,攻九江,以邀陳玉成之後,彼不能不退矣。

    ”李續宜道:“中丞此言,隻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

    陳王成之軍,旦暮薄城而進,此時求救,必無及矣。

    且九江為洪秀全駐紮,必為精銳所聚。

    以秀全親自領兵于九江,恐曾國藩攻之亦未必能勝。

    今陳玉成之攻南昌,并未勞及九江兵力。

    故攻九江,亦不足以邀陳玉成之後也。

    ”嚴樹森道:“聞陳玉成軍約近四萬,衆寡既已不敵,戰必無功;若戰敗,南昌難以保守,厥罪非輕。

    ”李續宜道:“此言雖是有理,但中丞之失機,全在事前不甚留意。

    今則戰守均難制勝矣!然與其均敗,則不如一戰:吾可以聲東擊西,以求其當。

    若坐守此城,則吾已無勝之之理;彼得勝則奪我南昌,不勝亦可從容而退,實于彼無損。

    昔彭玉麟、李元度,以全軍集于城内而緻失九江,此可為前車之鑒。

    願中丞思之!”嚴樹森道:“足下之言,實屬至理。

    但某所慮者:勢不敵耳。

    ”李續宜又道:“南昌城垣堅固,未必便破;不如領軍在外接戰,另留軍五千人守城,休令敵人近境,方是長策。

    ”嚴樹森半信半疑,終以衆寡不敵為慮,沉思了一會,說道:“既足下如此同意,請足下領軍一萬,出城接戰,由某自行守城,以為犄角之勢;則敵人攻城,亦不能盡其力也。

    ”李續宜大為不然,複争道:“以區區萬人接戰,而将士又不敷用,實置之死地耳。

    某以為欲戰則盡率精銳,以求一勝。

    否則當合力以固守南昌,較為穩便。

    若分軍一半出城屯紮,在于不戰不守之間,雖孫、吳不能為謀也。

    ”嚴樹森聽罷,終不以此為然。

    隻令李續宜領軍一萬名,使高城數裡駐紮,以候陳玉成之軍,嚴樹森卻領軍兵守城。

    自己親自晝夜巡城督視。

    李續宜因嚴樹森是上司,不敢不從。

    隻撥一萬人馬,斷不能與敵人對敵,便悻悻出城。

    先布了營寨,以本軍分為三隊,勢若長蛇,傳令如陳玉成軍到時,互相接戰,不在話下。

     且說天國英王陳玉成,領大軍到南昌地面,聽得按察使李續宜駐軍城外,先令人打聽他人馬多少,然後計算。

    忽見探子回報道:“李續宜一軍共分三隊人馬,為長蛇之勢,志在首尾相援,計兵不過萬人上下。

    且右軍一隊,略欠整齊,可攻而破也。

    ”陳玉成聽得,微服改裝,親往審看回來,即謂左右道:“李續宜亦頗能軍。

    可惜人馬不多,不敷分布;右路統領失人,絕無能戰之狀。

    我如乘其懈而擊之,必獲全勝。

    李續宜一敗,南昌必為我有。

    可笑對嚴樹森無謀,以為擁兵在城,可以困守,此直呆子耳。

    ”便令大将洪春魁、陳仁瑞,領軍一萬,攻南昌省城,以防嚴樹森沖出。

    又令部将指揮使韋昌祚領軍三千,偷過城後的小山,暗襲南昌城。

    各将得令既去,陳玉成自統兵來攻李續宜。

     續宜聽得陳軍已至,督兵而進。

    傳令軍中:攻左則右應,攻右則左應,攻中則左右皆應。

    一面堅嚴壁壘,以待玉成。

     當下玉成兵至,先令左翼統領大将孫寅三,領部将十員,轉攻清兵右路。

    并囑道:“清兵右路殊欠整齊,必不能戰;如既勝之,休便追趕,即轉擊李續宜中軍。

    吾自有兵可以破之。

    ”孫寅三領兵而去。

    又電部将指揮使張祖元,如此如此;又喚都檢使雷煥如此如此。

    分撥既定,孫寅三由左轉右先進。

    清?兵右路統領、總兵何鳳林督兵接戰。

    自巳至午,正在酣戰之際,忽孫寅三率親軍直沖過來。

    何鳳林看看抵敵不住,李續宜忙調右路接應,忽陳玉成領大隊人馬沖來。

    李續宜急下令道:“彼軍擊吾左右兩軍,欲使吾中軍受其牽制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