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五回李秀成出師鎮淮郡林鳳翔敗走陷天津

關燈


    并以吉文元為李軍前導。

    林鳳翔又以已軍久戰,李開芳實為生力軍,故令李軍先發。

     時李開芳一軍,久蓄精銳,又得吉文元先導,故勢如破竹。

    所過清國官弁,無不降附,李開芳皆撫慰之,用力向導,故所至披靡。

    十餘日内,已抵靜海,又與吉文元軍互相犄角,安排攻取天津。

    便令古文元阻截北路,以防清軍救應之兵。

    時林鳳翔已由巨鹿過了冀州,将抵河間府,各州縣聽得林鳳翔名字,小兒不敢夜啼,清國官吏紛紛投順。

    林鳳翔既進河間府城,得白銀三十餘萬,糧食無數,軍心大慰。

    鳳翔謂左右道:“吾若聽曾立昌之言,直趨保定,勝負固不敢知,且安得士馬飽騰如今日耶?”遂議定次日進兵。

    是夜宿于河間府衙。

    忽朦胧間見當天一輪紅日,墜落營中,投而複起;忽然紅日不見,但見水勢滔滔,淹沒城池,所有山林城市,盡成澤國,人民淹沒,不計其數。

    猛然驚醒,卻是南柯一夢。

    忙出帳外一看,隻見明月當中,别無聲息,心甚詫異。

     次早許宗揚、溫大賀皆入帳請令。

    鳳翔告以夢兆,并使參測,是何吉兇?許宗揚道:“紅日當天,自是吉兆;然洪水為患,淹沒城池,其兇甚矣。

    老将軍當防之。

    ”鳳翔歎道:“大丈夫遇明主,委以重權,封王拜相,恩遇極矣!今夢兆先吉後兇,或者京城破後,而吾身不免耳。

    然亡一身,而有功于國家,使千秋下竹帛流芳,願亦足矣,吾何懼哉!”即發令溫、許二将,與李、吉二軍會合,進攻天津。

    溫、許二人退後,那溫大賀謂許宗揚道:“此夢不應則已,應則兇實甚。

    ”許宗揚叩其故?溫大賀道:“日雖吉象,然墜于地下,恐非佳兆;況有洪水為患哉?”許宗揚道:“吾一時見不及此,當為老将軍複言之。

    ”說罷遂同至帳裡。

    鳳翔見他兩人複回,便問以何意?許宗揚以溫大賀之言對,并請暫緩進兵。

    适部将李文祥在旁答道:“洪水淹沒城市山林,或應在老将軍之殺僧格林沁也!”各人紛紛争辯。

    鳳翔道:“大丈夫縱橫天下,安可因一夢而阻其志氣乎?吾意決矣!君等請勿多言,當速進兵。

    ”各人不敢違令,遂分三面攻天津。

    清國守将陳大林、劉邦盛,料敵不過,棄城而遁。

    林鳳翔遂進了天津府。

    安民既定,便今吉文元,領軍由靜海進三角池,由豐台攻北京;以李開芳由和合而進,林鳳翔由河西務進通州,以會攻北京。

    分兵既定,大軍克日起程。

     日時鹹豐旁見天國兵已克天津,指日北上,京城大震,便欲遁歸熱河;又因京城富戶,避走一空,人心更加震動,急調僧王堵守京城東南兩路。

    時貝子勒德克及默特兩人,已領敗殘人馬回京。

    僧王陸續收拾,隸歸本部,統共清兵五六萬人,因此軍聲複震。

    複令桂良由保定回屯新城,為左右聲援。

    時鹹豐帝已拿讷爾經額回京逮問,再調德泰統九門步軍,鎮守通州。

    安排既定,适吉文元由靜海進兵,打聽得桂良已住新城,恐被桂良邀截後路,不敢遽進。

    林鳳翔聽得這點消息,轉令吉文元獨當桂良;自己先攻僧王,而改以李開芳望通州進發。

    忽流星馬飛報軍事,說道:”勝保領本軍兼統琦善舊部,共五萬人馬,已渡黃河望北而來。

    ”林鳳翔聽得,覺如是則前後受困,心上已怯了一半。

    仍是鎮住軍心,隻顧前進。

    叵耐勝保北上之說,傳布軍中,皆以清軍前後共十餘萬,莫不以腹背受敵為慮。

    大将朱錫琨入帳告道:“軍心已動,恐不能戰矣!不如回軍大名府,較為穩便。

    琳鳳翔道:“陣上全憑作氣。

    我軍銳氣而來,一旦退後,軍心一搖,且清兵将紛蹑吾後矣。

    ”朱錫琨道:“北伐之軍,關系甚重;倘有差失,南方根本亦恐搖動也。

    ”林鳳翔聽罷,躊躇莫決。

    忽又報清兵僧王,領大隊由豐台而下“鳳翔道:“此時更不可逃的。

    ”便張兩翼而待:以溫大賀在左,朱錫琨在右,分撥甫定,正欲使李開芳北進,誰想勝保已疾趨而來。

    時李秀成方下兖州,直趨濟南,滿意望勝保回救;不料勝保深知秀成不能遽渡黃河。

    左右皆勸勝保回軍,勝保道:“北京一地,重于山東;山東失猶可為,北京若失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