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五回李秀成出師鎮淮郡林鳳翔敗走陷天津

關燈
話說李開芳,督兵擁入衛輝,知清将李雲龍已死,即安撫居民,一面捷報南京。

    再與吉文元計議,知會林鳳翔,共議進兵之計。

     當時林鳳翔知李開芳、吉文元已拔衛輝城,便進兵攻廣平府,并請李、吉二軍,會攻大名。

    然後乘勝會合,以趨天津。

    再從天津分三路,直上燕京。

    主意既定,便欲即行。

    大将溫大賀道:“清将憎王、桂良皆駐軍正定。

    今我軍連戰大捷,聲威大震,正直直趨正定府。

    若能敗桂良一軍,則清人氣奪,我乘勢攻北京,留李、吉二軍分攻各郡,阻截清人效應之兵,大勢不難定也。

    其趨天津,勢反孤矣。

    且僧王與桂良在前,勝保在後,我居其中,腹背受敵。

    倘有差失,幹系非輕,願将軍防之。

    ”朱錫琨亦道:“能固守以待忠王兵至,固是上策;即不然,老将軍縱橫五、六省,所向無敵,豈懼桂良一孺子?兵法在攻其要著,若舍正定,而下廣平,恐憎王、桂良反蹑吾後矣。

    ”林鳳翔道:“吾豈懼桂良?不過吾軍以糧食為慮,若趨天津,則轉運較易耳。

    ”溫大賀又道:“連戰以來,一路因糧于敵;仁義之師,所至都有供應,何忽以糧食為憂?吾自從軍以來,跟随錢軍師,所到盡行指教。

    今不求制人,而反求受制于人,是絕路也。

    豈複能戰乎?”當下紛紛談論。

    林鳳翔陰有悔意。

    忽報洪天王有使命至,鳳翔急命引入,則天王以鳳翔每立大功,加封鳳翔為威王;又封李開芳為毅王;并封吉文元為順王。

    其餘各級,皆有升賞。

     鳳翔既得王位,進兵之念益急。

    顧謂左右道:“大丈夫得遇明主,委以重權,隆以大位,馬革裹屍,亦分内事。

    ”複問來使,忠王在金陵作何舉動?來使道:“忠王定江蘇,近一月矣!現在征集常鎮各軍,大舉北上。

    想以老将軍之勇,濟以忠王之能,北京不難定也。

    ”時曾立昌、溫大賀,在旁聽得忠王北上,皆喜形于色。

    鳳翔見此情景,遂疑左右以己之能,不及忠王;且以為若非忠王,即不能定北京者。

    心中已自不平。

    遂遣來使回南京。

    并囑道:“煩足下為某緻語天王:不消一月,準延天王至北京高坐也。

    ”來使聽罷,自然盛稱,林鳳翔益自滿,來使去後,便下令進攻廣平府。

    曾立昌、溫大賀一齊苦谏,鳳翔隻是不從。

    謂曾、溫兩人道:“以吾治兵多年,經事不少,諸君何多慮也?”方争論間,朱錫琨疾趨而入,谏道:“昔忠王下江蘇,先取江陰,以阻向榮救兵;今将軍用何法以阻勝保,不要吾後也?”林鳳翔道:“且兵之道,各有不同。

    吾昔在新疆行伍,久經陣戰,此時李秀成,尚在乳哺中耳。

    諸君何遽視吾不如秀成也?”原來鳳翔平日,見李秀成年少,頗不服李秀成;故每欲争功,圖出秀成之上。

    今聞朱錫琨之言,如何不怒?便令大軍望廣平府進發。

    軍行時曾立昌複進道:“以将軍之威,何攻不克!但臨事而懼,計不如出以萬全。

    請令分一軍,弟當力趨正定,以牽制僧格林沁,亦可備緩急。

    ”林鳳翔道:“足下誠多慮,然亦可以不必。

    我由廣平沿大名趨天津,彼将挾全軍,與我迎敵,猶恐不足,彼亦豈能另行分軍耶?”曾立昌仍複固争,林鳳翔不得已,便使曾立昌領軍三千人,駐守臨名。

    餘外朱錫琨、溫大賀皆随林鳳翔,望廣平而去。

    按下慢表。

     且說李秀成,自克江蘇,回金陵,本意與林鳳翔會合,然後北上。

    休兵一月,正拟調集合軍起程,忽見一月之間,林鳳翔十餘次捷報,以為他雖不從令聽候,然由安徽入河南,攻山西,未必便攻北京。

    後來見他已克潞城趨臨名關,乃大驚道:“林鳳翔竟入直隸矣!其志必以得北京為榮。

    奈北京為清人根據之地,勢必以重力把守;鳳翔雖勇,若清人堅守,以疲我兵力,則?鳳翔坐困矣,焉有不敗乎?”遂趨朝谒見天王。

    告以:“鳳翔擅趨直隸,吾甚憂之。

    ”天王見林鳳翔連戰皆捷,勢如破竹,以為未必便敗。

    李秀成争道:“兵法豈有孤軍深入,而能長勝乎?必敗無疑矣!鳳翔一敗,銳氣喪盡,南方必多事,恐大局從此去也。

    ”說罷淚涕不止。

    天王道:“然則何如?”李秀成道: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