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一回洪天王開科修制度湯總兵絕命賦詩詞

關燈
亂矣。

    但不知琦善意見何如耳。

    ”向榮道:“琦善以宗親得膺重權,斷不能靠他出力。

    觀于賽尚阿,可以見矣。

    ”江忠源點頭稱是。

    旋得安慶文報馳到,說稱兩江總督陸建瀛,領兵五萬,親自來皖助戰。

    向榮得了這個消息,更覺心安,便立即發令,督兵前進:以湯贻汾為先鋒,領兵萬人,先到宿松堵守;以張國梁領兵一萬,握守太湖。

    忽流星馬飛報:天國大兵已出鄂境,分取太湖、宿松,五路人馬,聲勢甚大。

    向榮聽得大驚道:“彼軍來何速也。

    ”便催令湯贻汾、張國梁,火速起程,到宿松、太湖駐守;自與江忠源各統大軍,陸續進發。

    時天國大兵已倍道而行,探得向榮、江忠源分兩路防禦。

     洪天王向錢江問道:“今分兵兩路,究取何路為先?”錢江道:“今宜兩路并舉,而當着重宿松,因從此陸路進兵較易,待宿松、太源俱下,即會合以取安慶可也。

    ”便令石達開、陳玉成會同韋昌輝、譚紹洸、羅大綱、曾天養,齊望宿松而來。

    清将湯贻汾聽得洪軍勢大,料敵不過,便與部将彭定基計議,謹守城池,不敢出戰。

    更在城外築成長濠以禦之。

    一面飛報向榮,催兵前來。

    向榮知洪軍改分兩路而進,便對江忠源說道:“宿松、太湖,皆屬要地。

    今敵人既分兩路,我亦當以兩路禦之。

    ”便使江忠源領兵五萬,往守太湖;自己卻來助守宿松。

    傳令軍士,不分晝夜的前進。

    誰想洪軍清銳,全在右軍,更有前鋒老萬營,個個如狠似虎,已先到了離宿松約十裡下寨。

    清軍聞得石達開名字,那個不怕?陳玉成即進道:“宿松小城池耳,何勞大軍。

    大王以我兩人為先鋒,若并不能取宿松,豈不令人失笑?某願以本軍乘夜劫進城去。

    倘有差失,甘當軍令。

    ”石達開道:“湯贻汾在向榮部下已久,慣經戰争,豈有彼不知夜裡防劫?稍有不妥,反挫全軍銳氣,不可為也。

    今向榮大軍計期未能速到。

    若急攻宿松,必至多傷人命,不如權且紮下大營,隻須如此如此,即宿松可下矣。

    ”便令陳玉成一面攻城,使營内的軍士,故作荷鋤負,往來搬運。

    湯贻汾在城上一看,暗忖洪軍慣開地道,焚炸城池。

    這會情形,一定又用此計。

    便立刻令軍士增挖長濠,以阻截之。

    好一會,隻聽見洪軍卻無動靜,也不來攻城。

    湯贻汾不解其意。

    忽至夜分,鼓聲大震,金角亂鳴,陳玉成領軍親自攻取。

    湯贻汾急督軍守禦時,那陳玉成已自退去。

    才歇一個更次,陳玉成又複來攻,湯贻汾依舊守禦,一連數次,不勝其擾。

    及至四更時分,忽城後轟天響一聲,卻是地雷發作起來:後路城垣整整陷了三四丈。

    湯贻汾急分兵守禦。

    還虧湯贻汾本部一萬人,皆是精兵,久經戰陣,因此城垣雖陷,一頭禦戰,一頭修築,石達開也未能攻取城内。

    隻是時陳玉成牽制其前,石達開又已偷過宿松城後,早把宿松圍困。

    當下湯贻汾腹背受敵,目盼向軍,卻還未至。

    糧草又已困絕,隻是勉勵三軍:竭力防守而已。

    這時石達開亦因攻宿松不下,恐向軍趕到,更難下手,便心生一計,令撤去東門之圍,讓他逃走。

    隻湯贻汾見石達開忽然撤兵,已知他是因攻城不下,放開一路的意思。

    惟心中究不願棄去宿松。

    奈糧草既絕,軍心多有怨言,十分可懼。

    急揚言向軍将至,以安人心;奈杳無消息,軍士度時如度歲,愈加怨望。

    湯贻汾無法可施。

    料守宿松不住,正在納悶,忽東門守城将士報稱天國大将石達開饬人奉書到。

    湯贻汾暗忖兩國交兵,來書果有何意?便令留帶書人在城外,取來書遞進來,打開一看,書道: 天國翼王石達開,書達清将軍湯公麾下:以将軍勇冠三軍,才不世出,徒以功名心重,轉昧時機;遂至順逆不分,沈迷至此。

    蓋仰望之餘,不禁歎惜之矣。

    滿人據我中原二百餘年,此皆我漢人所痛心疾首者也。

    天王奮起義師,識時務者,方冀光複舊物,還我神州,故凡我人民,罔不歸命。

    将軍乃以悍鸷之性,以驅馳就命于他人,抑亦惑矣!今兩湖既定,舉兵東征,望風披靡。

    區區宿松,何憂不下?獨思将軍威以治兵,仁以愛民,宿松生靈十萬,其性命方系于将軍之手,本王亦何忍極其兵力,以負将軍愛民之盛德耶?将軍神勇高義,甯不知所以自處?舍民命以成名,吾知将軍之不為也。

    伏為思之! 湯贻汾看罷,覺得石達開本是一個知己。

    自念失身仕途,實無以對同種,隻丈夫不事二主,斷無投降的道理,便回書石達開,不過說稱爾盡攻城之軍威,我竭我守城之兵力,各為其主。

    倘有不濟,請以民命為重,幸毋多殺可也。

    石達開見了回書,早知湯贻汾以死自誓,不覺歎道:“真忠臣也。

    ”便提兵再複攻城。

    那時城内軍民,多有偷出投降者。

    湯贻汾見救兵未至,人心已變,料不能支持。

    便回到帳裡,教左右拿個筆墨來,寫了一封遺書,仍是留進與石達開:再複勸他不可多殺。

    未後又題下詩示意。

    寫罷便拔劍自刎而亡。

    管教:失身胡虜,空将死命答中原;大奮天兵,先令偏安存正統。

     要知後事如何?且聽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