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一回洪天王開科修制度湯總兵絕命賦詩詞
關燈
小
中
大
劉狀元遍谒各王公,并投拜錢江門下。
便乘間對錢江說道:“各大臣皆與先生同事已久,某豈敢以疏間親!隻是既屬師生,聊貢一言:某觀各大官類皆氣宇昂軒,英傑士也。
但福王洪仁達,東王楊秀清,如曹孟德謂司馬懿,所謂鷹視狼顧者。
先生當有以防之。
”錢江歎道:“豪傑之士,所見略同,今信然也。
但仁達一愚夫耳,不足以為害;若秀清則其志不小,某豈不知!特以天下未定,不忍同室操戈。
且其罪狀未明,遽然除之,其黨羽亦必不服也。
子姑待之。
”劉狀元聽了,歎息而罷。
自此錢江益賞識劉狀元。
常在洪天王跟前稱贊他;洪天王亦深知其能,不時召他商議大事。
一日天王向劉狀元問道:“中國亡于胡虜,已二百年。
孤以大義起兵,而所到城池,尚多抗拒,豈以複國之事為非耶?抑朕之恩誠未布那?願卿細言其故。
”劉狀元道:“二者皆非也:習慣相忘,此理之自然,無足怪者。
自滿清乾嘉以來,吾民已不知有亡國之痛矣。
大王奮然舉義,智者稱為伐罪吊民;愚者即指為作亂犯上,豈識得中國為誰人土地?自今而往,當派人到處演說,使知我國起兵的原因,互相觀感,則人心自然歸順。
”洪天王深然其計。
又忖新科及第二百餘人,未有位置,不如給以俸祿,使當演說之職,豈不甚善。
因此派人到各府州縣,分頭演說,果然人心日進,皆知天王師出有名,多為從服。
天國更在武昌府内小别山,高塔壇台,高五丈,方三丈,以劉狀元登台演說:稱天國驅逐滿人,重新漢柞:今後人民不得垂辮發,衣胡妝,聽者多為泣下。
以緻互相傳話,有當時因避亂逃别處者,皆回武昌;亦有天國未定的地方,其人民寄寓武昌者,至是知得此等的道理,多回鄉舉義。
所以蕲州二處,遂起有義勇軍,與清官為難。
這點消息,傳到洪天王那裡,天王便集諸将議道:“今蕲水、蕲州二處,既有亂事,自當乘勢取之。
”遂問諸将,誰敢往取?林鳳翔應聲願往;洪仁發亦應聲願往,二人正在相争。
洪仁發道:“我隻要二千人,包管取此兩郡城池,雙手捧獻。
”林鳳翔道:“不消用二千人之多,隻五百人足矣。
”仁發大怒道:“是我先應的,你如何争功?”方欲發作,天王急止道:“爾二人不必相争;朕今令卿二人,各領二千人馬,分取一郡;先得者便為頭功。
”便令二人拈阄,拈着取那處者,便往取那處。
二人唯唯領諾。
其後林鳳翔拈着往取蕲州,洪仁發拈着往取蕲水。
二人各領人馬歡喜而行。
天王更各撥步将二員,相助而去。
按下一頭。
先說林鳳翔領兵到了蕲州,先在城外六七裡紮營,即使人下書于清國知州伍文元:勸其投誠。
伍文元見書大怒道:“吾乃清國臣子,豈降汝耶?”立即發付回書,督兵登城守禦。
林鳳翔聽得,便寫了幾道檄文,射入城中。
說稱:“天國大兵,無戰不勝,無攻不取,今伍文元助滿拒漢,如城破之日,玉石俱焚,實非天國救民水火本意。
不過伍文元不顧民命,以至于此,天國實非得已也。
爾衆人先自思維,後來休得抱怨。
”這時人民:一來知滿漢界限的,二來見了這道檄文,都歸咎伍文元。
這時就有一位英雄,喚做汪得勝,大呼道:“這時不歸順天國,更待何時?”便率領數百人,号為義勇軍,殺入州衙,欲結果伍文元,乘勢殺散清兵。
林鳳翔知得城中大亂,奮力攻城,裡應外合,不消一日,便得了蕲州。
林鳳翔進兵城裡,伍文元急欲逃走,正在逃至南門,卻與林鳳翔部将範德連相遇。
還虧範德連眼快,一槍擊中伍文元左腿上。
伍文元翻身落馬,衆軍士即上前把他拿住。
伍文元猶罵不絕口。
及解至林鳳翔軍前,鳳翔頗有伶惜之意。
便把滿、漢的界限,及天王興兵的原故,說了一番,有勸他投順之意。
伍文元聽得,低頭不語。
林鳳翔再複問他。
伍文元垂淚答道:“公言甚是,我豈不知?隻是丈夫從一而終,斷不能改事二主。
奈家中尚有嚴親,下有妻子,倘蒙矜愛,乞放歸田裡,以終老林下,侍母餘年:若其不能,就請行刑。
若貪官位,以損臣節,某不為也。
”林鳳翔聽罷,又歎道:“忠不忘君,孝不忘母,此忠孝士也。
殺之不祥。
”便命左右釋之。
範連德谏道:“今日釋之,明日必再為敵矣。
豈不虛勞兵力耶。
”林鳳翔道:“彼不忘君父,斷非負義人也。
”竟縱之而去。
伍文元亦不拜謝,毅然出營。
範連德又道:“元帥施恩于彼,而彼絕無感激,無禮太過,可速擒回,免生後患。
”鳳翔道:“此正是漢子,吾甚敬之。
且言出吾口,何可反悔。
”說罷,竟把伍文元置之不理,卻自來安撫居民;留範連德鎮守蕲州,自班師而回。
洪天王親自出來迎接。
林鳳翔述起釋放伍文元之事,天王道:“将軍義勇若此,可以愧煞胡虜矣。
”一面厚賞林鳳翔,不在話下。
卻說洪仁發領兵到了蕲水,顧謂部将羅亞旺道:“某不經戰陣,已有數月,自覺心癢。
這會到了蕲水,他若不行投順,當把城池掃為平地,才顯得我們的手段。
”羅亞旺一聲得令,把蕲水縣圍
便乘間對錢江說道:“各大臣皆與先生同事已久,某豈敢以疏間親!隻是既屬師生,聊貢一言:某觀各大官類皆氣宇昂軒,英傑士也。
但福王洪仁達,東王楊秀清,如曹孟德謂司馬懿,所謂鷹視狼顧者。
先生當有以防之。
”錢江歎道:“豪傑之士,所見略同,今信然也。
但仁達一愚夫耳,不足以為害;若秀清則其志不小,某豈不知!特以天下未定,不忍同室操戈。
且其罪狀未明,遽然除之,其黨羽亦必不服也。
子姑待之。
”劉狀元聽了,歎息而罷。
自此錢江益賞識劉狀元。
常在洪天王跟前稱贊他;洪天王亦深知其能,不時召他商議大事。
一日天王向劉狀元問道:“中國亡于胡虜,已二百年。
孤以大義起兵,而所到城池,尚多抗拒,豈以複國之事為非耶?抑朕之恩誠未布那?願卿細言其故。
”劉狀元道:“二者皆非也:習慣相忘,此理之自然,無足怪者。
自滿清乾嘉以來,吾民已不知有亡國之痛矣。
大王奮然舉義,智者稱為伐罪吊民;愚者即指為作亂犯上,豈識得中國為誰人土地?自今而往,當派人到處演說,使知我國起兵的原因,互相觀感,則人心自然歸順。
”洪天王深然其計。
又忖新科及第二百餘人,未有位置,不如給以俸祿,使當演說之職,豈不甚善。
因此派人到各府州縣,分頭演說,果然人心日進,皆知天王師出有名,多為從服。
天國更在武昌府内小别山,高塔壇台,高五丈,方三丈,以劉狀元登台演說:稱天國驅逐滿人,重新漢柞:今後人民不得垂辮發,衣胡妝,聽者多為泣下。
以緻互相傳話,有當時因避亂逃别處者,皆回武昌;亦有天國未定的地方,其人民寄寓武昌者,至是知得此等的道理,多回鄉舉義。
所以蕲州二處,遂起有義勇軍,與清官為難。
這點消息,傳到洪天王那裡,天王便集諸将議道:“今蕲水、蕲州二處,既有亂事,自當乘勢取之。
”遂問諸将,誰敢往取?林鳳翔應聲願往;洪仁發亦應聲願往,二人正在相争。
洪仁發道:“我隻要二千人,包管取此兩郡城池,雙手捧獻。
”林鳳翔道:“不消用二千人之多,隻五百人足矣。
”仁發大怒道:“是我先應的,你如何争功?”方欲發作,天王急止道:“爾二人不必相争;朕今令卿二人,各領二千人馬,分取一郡;先得者便為頭功。
”便令二人拈阄,拈着取那處者,便往取那處。
二人唯唯領諾。
其後林鳳翔拈着往取蕲州,洪仁發拈着往取蕲水。
二人各領人馬歡喜而行。
天王更各撥步将二員,相助而去。
按下一頭。
先說林鳳翔領兵到了蕲州,先在城外六七裡紮營,即使人下書于清國知州伍文元:勸其投誠。
伍文元見書大怒道:“吾乃清國臣子,豈降汝耶?”立即發付回書,督兵登城守禦。
林鳳翔聽得,便寫了幾道檄文,射入城中。
說稱:“天國大兵,無戰不勝,無攻不取,今伍文元助滿拒漢,如城破之日,玉石俱焚,實非天國救民水火本意。
不過伍文元不顧民命,以至于此,天國實非得已也。
爾衆人先自思維,後來休得抱怨。
”這時人民:一來知滿漢界限的,二來見了這道檄文,都歸咎伍文元。
這時就有一位英雄,喚做汪得勝,大呼道:“這時不歸順天國,更待何時?”便率領數百人,号為義勇軍,殺入州衙,欲結果伍文元,乘勢殺散清兵。
林鳳翔知得城中大亂,奮力攻城,裡應外合,不消一日,便得了蕲州。
林鳳翔進兵城裡,伍文元急欲逃走,正在逃至南門,卻與林鳳翔部将範德連相遇。
還虧範德連眼快,一槍擊中伍文元左腿上。
伍文元翻身落馬,衆軍士即上前把他拿住。
伍文元猶罵不絕口。
及解至林鳳翔軍前,鳳翔頗有伶惜之意。
便把滿、漢的界限,及天王興兵的原故,說了一番,有勸他投順之意。
伍文元聽得,低頭不語。
林鳳翔再複問他。
伍文元垂淚答道:“公言甚是,我豈不知?隻是丈夫從一而終,斷不能改事二主。
奈家中尚有嚴親,下有妻子,倘蒙矜愛,乞放歸田裡,以終老林下,侍母餘年:若其不能,就請行刑。
若貪官位,以損臣節,某不為也。
”林鳳翔聽罷,又歎道:“忠不忘君,孝不忘母,此忠孝士也。
殺之不祥。
”便命左右釋之。
範連德谏道:“今日釋之,明日必再為敵矣。
豈不虛勞兵力耶。
”林鳳翔道:“彼不忘君父,斷非負義人也。
”竟縱之而去。
伍文元亦不拜謝,毅然出營。
範連德又道:“元帥施恩于彼,而彼絕無感激,無禮太過,可速擒回,免生後患。
”鳳翔道:“此正是漢子,吾甚敬之。
且言出吾口,何可反悔。
”說罷,竟把伍文元置之不理,卻自來安撫居民;留範連德鎮守蕲州,自班師而回。
洪天王親自出來迎接。
林鳳翔述起釋放伍文元之事,天王道:“将軍義勇若此,可以愧煞胡虜矣。
”一面厚賞林鳳翔,不在話下。
卻說洪仁發領兵到了蕲水,顧謂部将羅亞旺道:“某不經戰陣,已有數月,自覺心癢。
這會到了蕲水,他若不行投順,當把城池掃為平地,才顯得我們的手段。
”羅亞旺一聲得令,把蕲水縣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