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回向榮大戰武昌城錢江獨進興王策
關燈
小
中
大
話說石達開既救火漢陽火勢,又分恤被火之家,然後責備曾天養。
那曾天養猶以不能盡燒漢陽為憾。
還虧李秀成以大義相責,方始無事。
石達開、李秀成把捷音報到洪天王那裡,天王即同楊秀清、錢江等,領人馬齊到漢陽駐紮。
天王看見漢鎮為數省通衢,百貨山積,果然好一個巨鎮,令官吏等就住在會館裡。
各人看見漢陽被火之後,民舍凋殘,百姓許多失所,錢江就令搭數十棚廠,權把難民安置;一面發帑赈濟饑民,不在話下。
且說向榮自從得滿清廣西巡撫周天爵題奏,因此複得重用;旋又拜欽差大臣之命。
張國梁亦得記名提督,盡先補用總兵。
向榮既得重權,又兼統湘、桂各軍,兵勢複振。
就行知江忠源,為協守武昌之計。
時大國太平元年,滿清鹹豐元年。
洪天王既定漢陽,便議收取武昌。
楊秀清道:“武昌居長江上流,得之可以直撼江南,俯視江西。
我軍數千之衆,已下漢鎮,全軍銳氣尚盛。
且漢陽與武昌,隻是一水相隔,克之實如反掌矣。
”錢江道:“東王言之有理。
但武昌雖然易取,隻向榮新授大臣,合湘、桂兩省精銳,不下三萬人;又得張國梁相助,若與江忠源裡應外合,敵之亦殊不易也。
”洪天王道:“先生屢稱向榮本領。
惟自軍興以來,向軍未嘗一勝,其本領何在?”錢江道:“此人英悍耐戰。
往日之敗,不過以無謀之輩,肘制其上耳。
今既為欽差,又擁重兵,實為勁敵。
須得一文武兼備者禦之,使不能與江忠源相應。
然後專取武昌,方有把握。
”楊秀清道:“臣弟欲以本部兵獨當向榮。
俾衆人得專力武昌,萬無一失。
”錢江道:“東王若要去,須要謹慎,休得輕視向榮。
倘有差誤,關系非小。
”秀清怒道:“據先生說來,諸君皆合立功,偏楊某是無用了?”大王向秀清說道:“賢弟不必生氣。
就請以本部兵抵向榮,孤更撥一員上将助你。
”說罷,即喚李秀成道:“孤素知賢弟謀勇皆優。
今撥汝五千人為後路。
倘有緩急,便可接應東王。
”李秀成不敢推辭,隻得領命而行。
羅大綱道:“方今隆冬時候,河水已涸,江上浮漲巨沙,水師難進内港。
不如以兵船作浮梁,貫以鐵索,由漢鎮直進武昌省城,則進兵自易。
”錢江道:“此計甚妙。
但恐我築浮梁,江忠源即引軍阻吾工事,實費時日,請暗中準備兵船、鐵索各等工事,待遲數天,一月将盡,夜色無光,然後乘夜砌造浮梁,分為六道,以渡大軍,便可直搗武昌城。
今探得向軍已抵洪山,我宜把水師先渡過武昌東岸,彼軍船隻未備,防兵又駐守城裡,槍攻則遠不能及,炮攻則有礙向軍,亦不能施放。
既可隔絕江、向二人相通,亦可以壯楊秀清聲援。
我即可相繼而進,豈不甚妙?”洪天王鼓掌稱善,即下令依計而行。
這時向榮已抵洪山下寨。
那洪山正在武昌城東路。
向榮因見漢鎮已失,不欲并守孤城,便分布犄角,以便進戰。
錢江打聽得清楚,暫緩進攻,奈楊秀清自領本部萬人有餘,并健将李開芳、林鳳翔,及将校郜雲官、萬大洪、李昭壽、範連德等,正欲渡江來攻向榮。
李秀成急趕上止道:“天王以十餘萬之衆,且不敢遽渡武昌,今東王若急要進兵,一渡過彼岸之時,勝則大功,敗則不可收拾矣!願東王思之。
”秀請道:“天王以爾為後援者,謂我不能勝向榮也。
且大丈夫不可為人所料。
吾必渡江,請子觀其勝負可矣。
”遂不聽李秀成之言。
秀成無奈,隻得報知洪天王。
随令陳坤書、陸順德各備水師策應。
及錢江聞之,急對天王道:“三軍之所以能用命者,以将令所出也。
東王如此,何以服人。
吾必阻之。
”便飛令阻止楊秀清渡江。
不料軍令到時,楊軍已渡過右岸矣。
石達開道:“不如大軍俱填浮梁而進,猶可以懾向榮也。
”天王以為然。
遂依錢江前策,準備一切。
那時向榮已探得楊秀清之兵已經渡江,隻看洪軍的大隊動靜,然後發令。
因見同時洪軍水師布滿江面,乃歎道:“洪軍此舉,将以水師為聲援,而後進攻武昌。
某聞東王素不聽令。
今如輕進,吾先破之;彼全軍自膽落矣。
”即傳令軍中幸勿妄動,待破中軍大舉旗時,一齊進發;又令張國梁引五千兵,靠江紮營,截斷洪軍水師;并令總兵湯贻汾、陳勝元分左右翼以待,張敬修往來接應。
當下楊秀清安營既定,即令郜雲官、萬大洪分兩路先進,見向榮絕無動靜,隻得收軍。
及至黃昏時候,複令部雲官搦戰。
向榮依然不動。
兒回沖突,奈向榮依然不動。
楊秀清又隻得收軍而回,心上十分憤怒,隻無可如何。
誰想過了一夜,天上尚未大明,忽然寨外人馬喧天,鼓聲震地,楊秀清從床上驚起,正欲問時,原來向榮人馬已殺至營前。
秀清軍裡人不及甲,馬不及鞍,個個如夢
那曾天養猶以不能盡燒漢陽為憾。
還虧李秀成以大義相責,方始無事。
石達開、李秀成把捷音報到洪天王那裡,天王即同楊秀清、錢江等,領人馬齊到漢陽駐紮。
天王看見漢鎮為數省通衢,百貨山積,果然好一個巨鎮,令官吏等就住在會館裡。
各人看見漢陽被火之後,民舍凋殘,百姓許多失所,錢江就令搭數十棚廠,權把難民安置;一面發帑赈濟饑民,不在話下。
且說向榮自從得滿清廣西巡撫周天爵題奏,因此複得重用;旋又拜欽差大臣之命。
張國梁亦得記名提督,盡先補用總兵。
向榮既得重權,又兼統湘、桂各軍,兵勢複振。
就行知江忠源,為協守武昌之計。
時大國太平元年,滿清鹹豐元年。
洪天王既定漢陽,便議收取武昌。
楊秀清道:“武昌居長江上流,得之可以直撼江南,俯視江西。
我軍數千之衆,已下漢鎮,全軍銳氣尚盛。
且漢陽與武昌,隻是一水相隔,克之實如反掌矣。
”錢江道:“東王言之有理。
但武昌雖然易取,隻向榮新授大臣,合湘、桂兩省精銳,不下三萬人;又得張國梁相助,若與江忠源裡應外合,敵之亦殊不易也。
”洪天王道:“先生屢稱向榮本領。
惟自軍興以來,向軍未嘗一勝,其本領何在?”錢江道:“此人英悍耐戰。
往日之敗,不過以無謀之輩,肘制其上耳。
今既為欽差,又擁重兵,實為勁敵。
須得一文武兼備者禦之,使不能與江忠源相應。
然後專取武昌,方有把握。
”楊秀清道:“臣弟欲以本部兵獨當向榮。
俾衆人得專力武昌,萬無一失。
”錢江道:“東王若要去,須要謹慎,休得輕視向榮。
倘有差誤,關系非小。
”秀清怒道:“據先生說來,諸君皆合立功,偏楊某是無用了?”大王向秀清說道:“賢弟不必生氣。
就請以本部兵抵向榮,孤更撥一員上将助你。
”說罷,即喚李秀成道:“孤素知賢弟謀勇皆優。
今撥汝五千人為後路。
倘有緩急,便可接應東王。
”李秀成不敢推辭,隻得領命而行。
羅大綱道:“方今隆冬時候,河水已涸,江上浮漲巨沙,水師難進内港。
不如以兵船作浮梁,貫以鐵索,由漢鎮直進武昌省城,則進兵自易。
”錢江道:“此計甚妙。
但恐我築浮梁,江忠源即引軍阻吾工事,實費時日,請暗中準備兵船、鐵索各等工事,待遲數天,一月将盡,夜色無光,然後乘夜砌造浮梁,分為六道,以渡大軍,便可直搗武昌城。
今探得向軍已抵洪山,我宜把水師先渡過武昌東岸,彼軍船隻未備,防兵又駐守城裡,槍攻則遠不能及,炮攻則有礙向軍,亦不能施放。
既可隔絕江、向二人相通,亦可以壯楊秀清聲援。
我即可相繼而進,豈不甚妙?”洪天王鼓掌稱善,即下令依計而行。
這時向榮已抵洪山下寨。
那洪山正在武昌城東路。
向榮因見漢鎮已失,不欲并守孤城,便分布犄角,以便進戰。
錢江打聽得清楚,暫緩進攻,奈楊秀清自領本部萬人有餘,并健将李開芳、林鳳翔,及将校郜雲官、萬大洪、李昭壽、範連德等,正欲渡江來攻向榮。
李秀成急趕上止道:“天王以十餘萬之衆,且不敢遽渡武昌,今東王若急要進兵,一渡過彼岸之時,勝則大功,敗則不可收拾矣!願東王思之。
”秀請道:“天王以爾為後援者,謂我不能勝向榮也。
且大丈夫不可為人所料。
吾必渡江,請子觀其勝負可矣。
”遂不聽李秀成之言。
秀成無奈,隻得報知洪天王。
随令陳坤書、陸順德各備水師策應。
及錢江聞之,急對天王道:“三軍之所以能用命者,以将令所出也。
東王如此,何以服人。
吾必阻之。
”便飛令阻止楊秀清渡江。
不料軍令到時,楊軍已渡過右岸矣。
石達開道:“不如大軍俱填浮梁而進,猶可以懾向榮也。
”天王以為然。
遂依錢江前策,準備一切。
那時向榮已探得楊秀清之兵已經渡江,隻看洪軍的大隊動靜,然後發令。
因見同時洪軍水師布滿江面,乃歎道:“洪軍此舉,将以水師為聲援,而後進攻武昌。
某聞東王素不聽令。
今如輕進,吾先破之;彼全軍自膽落矣。
”即傳令軍中幸勿妄動,待破中軍大舉旗時,一齊進發;又令張國梁引五千兵,靠江紮營,截斷洪軍水師;并令總兵湯贻汾、陳勝元分左右翼以待,張敬修往來接應。
當下楊秀清安營既定,即令郜雲官、萬大洪分兩路先進,見向榮絕無動靜,隻得收軍。
及至黃昏時候,複令部雲官搦戰。
向榮依然不動。
兒回沖突,奈向榮依然不動。
楊秀清又隻得收軍而回,心上十分憤怒,隻無可如何。
誰想過了一夜,天上尚未大明,忽然寨外人馬喧天,鼓聲震地,楊秀清從床上驚起,正欲問時,原來向榮人馬已殺至營前。
秀清軍裡人不及甲,馬不及鞍,個個如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