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六回洪宣嬌痛哭蕭朝貴錢東平大破曾國藩

關燈
,跟随李秀成而進。

    部将郜雲官問秀成道:“哥哥前不欲朝貴追,今番卻自來追,何也?”秀成道:“前不欲追者,懼伏軍耳。

    今伏兵已過,吾何懼哉!”便會合各路,與羅大綱、陳玉成、洪宣嬌分頭趕來。

    張、曾兩軍那還有心戀戰,隻顧死命而逃。

    李秀成追殺二十餘裡,看天時将晚,始傳令收軍;洪宣嬌獨進,追至胡林翼後路,立殺數十人而回。

    這一場惡戰,殺得張、曾兩軍,人人膽落,遺下屍首,及獲得辎重器械無數。

    随與石達開會合,秀成便令舟師退後。

    石達開道:“舟師正自得手,何故便退?”秀成道:“舟師先進,所以誘敵耳。

    孤軍不行險地,況在夜裡乎?”達開深服其論,即傳令收兵,達開道:“今日仗兄弟之謀,全軍大勝,可惜蕭朝貴不聽号令,以至于此;今後失一棟梁矣。

    ”洪宣嬌聽得,更感觸起來,放聲大哭。

    各人安慰了一會,回到營裡。

    達開便把勝仗情形,及蕭朝貴因何緻死,報到洪秀全軍裡。

     秀全初時聽得大勝,正自歡喜;後來又聽得蕭朝貴不聽李秀成之勸谏,以至陣亡,遂放聲大哭道:“朝貴兄弟與某等論交于患難之中。

    正欲同心戮力,共謀光複,不竟朝貴竟先我而亡。

    今後吾折一臂矣!哀哉朝貴,痛哉朝貴。

    ”哭了一會,各人都為勸慰,秀全方才收淚。

    便與錢江商議進兵。

    錢江道:“前軍一勝,湘人膽落矣。

    乘此進兵,正合時矣。

    ”便督大隊人馬前進,到時,已見石達開、李秀成出迎。

    秀全先贊秀成戰勝之功,随問起蕭朝貴死事。

    石達開先将朝貴不聽号令,以緻中計的原故說明,秀全為之搖首歎息。

    李秀成即進道:“大王與諸将,皆出生入死之兄弟,既著聲望,又負勳勞;秀成以隴畝匹夫,驟司軍令,宜乎衆人之不服也。

    今至損折國家棟梁,實由于此。

    自此願退居士卒之列,以聽驅策,再不敢居上位,以誤軍情也。

    ”洪秀全急執秀成之手說道:“皆是吾不明之故。

    因愛惜兄弟,故為歎息,願卿勿以芥蒂生嫌。

    ”秀成道:“弟以庸才,荷蒙不棄,久欲同心協力,上雪人民之恨,下報兄弟之仇,那有芥蒂生嫌的道理?”各人聽得,無不感動。

    随議厚恤蕭朝貴。

    錢江道:“現在隻得以厚禮葬之。

    待國基既立,然後追贈封官便是。

    ”洪秀全從之。

    錢江道:“今後彼軍既敗,必飛調長沙各路接應,而分道求救于江西。

    我宜先發制人。

    ”便令林彩新領五千人,及部将十員,從間道先取醴陵;随令賴文龍、古隆賢,各領三千人,分取攸縣及耒陽兩縣。

    并囑咐道:“這三路是江西來路,幸彼軍無兵把守。

    諸君此行,一舉可下。

    得了這三處,不特可以驚吓曾國藩,亦足以屏障江西。

    事不宜遲,就請便行。

    ”三人領命去後,錢江便與李秀成乘馬,領了數十騎,親往湘江巡視一遍。

    并沿路觀看衡州府城西南兩路而回。

    随大集諸将聽令。

    先對李秀成說道:“今張亮基全軍退入衡州,而曾國藩又分布城外,以為犄角。

    吾巡視湘江及西南兩路門者,欲彼知吾從這條路進兵也。

    今彼搭浮橋,通過右岸,另屯兵隊,志在防我水道耳。

    ”即喚吳定彩、蘇招生、張順德囑咐道:“三位可帶舟師先進。

    各船篷面都用白鐵包着棉花,遮蔽内外,以避彈子,冒險前進。

    先燒浮橋,斷彼接應,看東門火為号,乘機殺入城中。

    ”三人得令,自去準備。

    錢江又喚陳坤書囑道:“兄弟可帶舟師護住陸軍。

    但看浮橋燒斷,即渡陸軍登過右岸,殺散敵兵。

    ”各人去後,随令李秀成領一萬人帶同陳玉成、李世賢、賴漢英,直取曾國藩;又喚石達開、羅大綱,囑咐如此如此;又喚韋昌輝、譚紹洸,囑咐如此如此。

    分撥已定,傳令午刻造飯,申刻起兵。

     洪秀全自領李開芳、林鳳翔統中軍,為各路救應。

    且說張亮基探得蕭朝貴戰死,便對胡林翼道:“蕭朝貴乃洪秀全妹丈,親愛逾于常人。

    恐連日治喪,洪軍不能遽出矣。

    ”胡林翼道:“洪軍随後來也。

    彼軍本利在急戰,況加以蕭朝貴之恨,那有不來?隻城孤兵寡,不可不慮。

    ”正說着,早聽得洪秀全大隊擁到。

    胡林翼便督率軍士守城,晝夜親自巡閱。

    那日正見錢江、李秀成兩人巡視湘江及城外西南兩路。

    林翼道:“彼欲從此路進兵也!”便令加兵,守護西北兩門。

    少時與張亮基登城樓遠看:隻見漫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