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五十回發宣言改組國民黨急北伐緩攻陳炯明

關燈
卻說陳炯明在廣州被中山擊敗後,隻得退守博羅等處,一面向吳佩孚乞救。

    吳佩孚雖然擁兵甚衆,無奈鞭長莫及,不能立刻派隊援助,隻得電令沈鴻英、方本仁、陸榮廷等,火速入粵。

    那沈鴻英此時已有歸附中山、回桂攻陸的意思,對于吳佩孚的命令,如何肯受?忽而叛中山,忽而順中山,忽而又叛中山,忽而又欲降中山,沈鴻英之反複,在中國武人中,可謂罕與倫比。

    至方本仁目光,全在贛督一席,早有取蔡而代之之心。

    蔡成勳對他,也似防賊一般,十分留意。

    方本仁既不離開江西,至失了乘勢而起的機會。

    蔡成勳更不能接濟子彈饷械,為虎添翼。

    有了這兩種原因,吳佩孚的電令,哪裡還能發生效力?三路中又去了一路。

    陸榮廷在廣西,不過占得一部分地方,實力有限,也無暇遠征。

    三路全都沒用了。

    三路援軍,沒有一路可為陳炯明實際上的援助。

    還有湖南的唐生智,也曾奉到吳令,助攻廣東,誰知生智是新派人物,本來反對北軍,因時局緊急,自己實力未充,不曾有露骨表示,如今卻教他進攻廣東,更辦不到。

    這一路也沒用了。

    陳炯明見盼不到救軍,隻得用離間引誘之法,此公反複小人,應善此等計劃。

    運動楊希闵、劉震寰所部的滇、桂軍停止進攻,或竟背叛中山,這一着倒頗有效力。

    原因中山此時正在全力改組中國國民黨,作根本整頓之圖,對于東江戰事的進行,當然不能十分注意。

    有了這兩層原因,戰事便日趨沉寂,仿佛入于停頓之中了。

    至此将戰局暫時擱起,以後本回全寫國民黨改組事情。

     說到中國國民黨改組的動機,卻在去年民國十二年。

    秋間,那時有一個名叫高一涵的,在《努力》周報上發表了一篇文字,批評國民黨的份子太複雜,和組織的不适當,主張加以改組。

    中山先生見了這個提議,十分滿意,便派汪精衛等着手預備。

    一面在未改組之先,先在廣州開一次談話會,請黨員發表意見,并規定在一月二十日,民國十三年。

    召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。

    大會代表由各省黨員各選舉三人,由總理指派三人,其餘如黨綱黨章以及改組手續等,則一切都俟大局決定,并由中山先生發表一篇改組宣言道: 吾黨組織,自革命同盟會以至中國國民黨,由秘密的團體而為公開的政黨,其曆史上之經過,垂二十年。

    其奮鬥之生涯,荦荦大者,見于辛亥三月廣州之役,同年十月武漢之役,癸醜以往倒袁諸役,丙辰以往護法諸役。

    黨之精英,以個人或團體為主義而捐生命者,不可勝算。

    當之者摧,撄之者折。

    其志行之堅,犧牲之大,國中無二。

    然綜十數年已往之成績,而計效程功,不得不自認為失敗。

    滿清鼎革,繼有袁氏;洪憲随廢,乃生無數專制一方之小朝廷。

    軍閥橫行,政客流毒,黨人附逆,議員賣身,有如深山蔓草,燒而益生,黃河濁波,激而益溷,使國人遂疑革命不足以緻治,吾民族不足以有為,此則目前情形無可為諱者也。

    竊以中國今日政治不修,經濟破産,瓦解土崩之勢已兆,貧困剝削之病已深,欲起沈疴,必賴乎有主義有組織有訓練之政治團體,本其曆史的使命,依民衆之熱望,為之指導奮鬥,而達其所抱政治上之目的。

    否則民衆蠕蠕,不知所向,惟有陷為軍閥之牛馬,外國經濟的帝國主義之犧牲而已。

    國中政黨,言之可羞。

    朝秦暮楚,宗旨靡定,權利是獵,臣妾可為。

    凡此派流,不足齒數。

    而吾黨本其三民主義而奮鬥者曆有年所,中間雖疊更稱号,然宗旨主義,未嘗或離。

    顧其所以久而不能成功者,則以組織未備,訓練未周之故。

    夫意志不明,運用不靈,雖有大軍,無以取勝。

    吾黨有見于此,本其自知之明,自決之勇,發為改組之宣言,以示其必要。

    先由總理委任九人,組織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以始其事,行将召集海内外全黨代表會議,以資讨論。

    關于黨綱章程之草定,務求主義詳明,政策切實,而符民衆所渴望,而于組織訓練之點,則務使上下逮通,有指臂之用。

    分子淘汰,去惡留良,吾黨奮鬥之成功,将系乎此,願與同志共勉之! 到了一月十九日那天,光開了一次預備會,第二天才開正式的代表大會。

    會期共是十天,到一月三十日閉會。

    在開會的那一天,各省代表,紛紛出席,議決修改黨章,決定政綱,并發表了一篇宣言。

    那宣言非常之長,共分為中國之現狀,國民黨之主義,國民黨之政綱三大段。

    現在把中國之現狀一段,擇要摘錄,政綱則全部都錄在下面。

    至國民黨之主義,則大家都知道是三民主義了。

    在這黨治之下,大概已經沒有不知道